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支原体肺炎今年来势汹汹,许多孩子已中招,家长们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3-10-20 10:16:51 157次浏览

有人认为,当父母后,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是对自己生活最大的关爱。然而,最近许多孩子相继感染了“支原体肺炎”,这让家长们非常担心。为了满足儿童就医的需求,河南省儿童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特别增加了夜间延时门诊。

那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个感染是否就代表着患上肺炎?为什么今年“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如此之多?对于此类疾病,家长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10月19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河南省的儿科专家。

支原体肺炎儿童.jpeg

为什么儿童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它位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属于最小的非典型病原体。

申月琳医生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也是河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特聘主任。她指出,支原体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多数在秋冬季出现,潜伏期需要2到3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主要表现在5岁及以上的儿童,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易感人群正逐渐年轻化。也就是说,3岁以下的幼儿也有较高的感染率,甚至有些1岁以内的幼儿也有感染的情况。因此,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申月琳介绍说,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的原因是他们的肺部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较弱。

此外,幼儿园和学校人数密集,从而导致病原菌容易传播,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预防方面,我们应该避免病原体,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要时戴口罩。要注意勤洗手,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另外,如果学龄儿童患有支原体肺炎,不应该上学,要休息好,增强免疫力。

支原体肺炎儿童.jpeg

今年为什么“支原体肺炎”患者数量如此之多?

申月琳认为今年有很多“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天气逐渐转凉,进入了秋冬季,9月份还是开学季,一些孩子不够注意卫生,加上没有佩戴口罩,造成了感染数量的增加。此外,也与今年的支原体菌株的侵袭力以及耐药状态有很大关联。

汤昱医生是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呼吸科主任。他表示,肺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以涉及到肺部的任何部位。支原体肺炎,指的是肺部感染了支原体菌株导致的炎症。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有两个:发热和咳嗽。

在儿童感冒中,最开始的症状是阵发性的干咳,接着会咳出痰来。有些患儿还可能伴有头痛、咽痛和耳痛等症状。发热的情况主要是中度到高度的,有些患儿会一直持续高热,这通常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有些孩子咳嗽会比较剧烈,而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喘息。

如果孩子发烧超过72小时,常规治疗无效,并出现精神不佳、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汤昱专家提醒,支原体肺炎的重症或难治性情况治疗较为困难,有些甚至可能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当年幼的孩子感染肺炎支原体时,发烧可能不是很严重,但可能会有喘息或呼吸困难。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诊,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尽量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支原体肺炎儿童.jpeg

如何保护二宝免受感染,因为大宝已经被感染了呢?

汤昱提醒大家,如果家里有一个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要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要待在同一个房间里,因为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据汤昱介绍,当前尚未有防止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增强体质,经常通风室内环境,勤洗手,并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从而有效地进行预防。

为了保护自己,建议避免到人流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需要去的时候,可以佩戴口罩保护自己。当咳嗽或打喷嚏时,请使用纸巾或手肘等遮挡口鼻,使用过的纸巾应当扔进盖子的垃圾桶内。此外,请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可以使用肥皂和水进行清洗,如果没有流动的水源,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洗手液来进行消毒。

在流行病高发季节,我们应该注意室内的通风问题,每次通风的时间不应小于30分钟,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学校和幼儿园等重点场所更要注意通风消毒,加强日常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防止群体感染的出现。


相关推荐

广东省肿瘤防治科普大讲堂丨名医揭秘“全身跑”的肿瘤防治方法

近日,由广东省卫健委、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广东省抗癌协会联合广州日报推出的“广东省肿瘤防治科普大讲堂暨义诊活动”迎来了第三场,这次活动聚焦于淋巴瘤和血液肿瘤的防治知识。来自中肿的内科高岩副主任医师、内科王钊主治医师和头颈科李敏主管护师分别就《CAR-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淋巴瘤防治知多少》和《血液肿瘤、淋巴瘤患者的心理调适》这三个主题进行分享,为市民普及防癌抗癌知识,并回答了患者的问题。同时,当天名医专家们还在中肿的越秀院区、黄埔院区、中肿甘肃医院三个院区进行了同步的义诊活动。张远权在活动致辞中强调,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本次肿瘤防治科普大讲堂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肿瘤科普,进一步提高社会大众对科学防癌意识的认识,构建全民防癌抗癌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鼓励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参与肿瘤防控工作,共同为社会的肿瘤防治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科普精彩看点一、CAR-T疗法:为T细胞装上“导航”,精准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神奇的治疗方法,内科副主任医师高岩首先解释了淋巴瘤的概念。他指出,淋巴瘤是一种免疫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异常免疫细胞有关。在我国,淋巴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排名第8位,特别常见于60-70岁的人群,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淋巴瘤主要好发于淋巴组织丰富的器官,例如淋巴结、扁桃体、脾脏和骨髓。“淋巴瘤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高岩解释说,淋巴瘤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手术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针对DLBCL而言,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以治愈的情况。在2021年6月,我国上市了第一种CAR-T药物,可用于治疗经过二线或更多治疗后仍然复发或具有难治性的成年患者,这为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CAR-T疗法到底是什么?高岩指出,身体内的细胞各司其职,为身体健康做出贡献,但正常细胞有时会突变成肿瘤细胞。此时,人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能够通过辨别肿瘤细胞的特征来确认并消灭它们。然而,肿瘤细胞聪明地通过免疫逃逸机制来隐藏自己的特征。经过基因改造的CAR-T疗法使得T细胞仿佛装上了导航,可以识别并消灭癌细胞即使它们伪装得很好。CAR-T疗法涵盖了多个环节,包括诊断检查、采集白细胞、进行桥接治疗、进行淋巴细胞清除性化疗、回输CAR-T细胞、管理不良反应以及定期随访等。临床研究表明,CAR-T疗法可以使超过80%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超过40%的患者接受CAR-T疗法后可以生存超过5年。有些患者可能会问:这种治疗对身体有害吗?实际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是CAR-T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低血压、心动过速、缺氧、寒战等症状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以及脑病、震颤、头晕、失语、谵妄等症状的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高岩指出,这些症状多为轻至中度的,并不必过于担心。但是,患者必须注意管理不良反应,并进行定期复查。二、淋巴瘤≠淋巴癌淋巴癌和淋巴瘤不是同一种疾病。内科王钊主治医师在科普讲座一开始就澄清了患者常常认为的谬误。他指出,如果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并经过检查发现是淋巴癌,淋巴癌和淋巴瘤并不是同一种疾病。王钊解释,一般来说,医学上将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称为"癌",例如肺癌、肝癌等。而起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骨等的恶性肿瘤则称为"瘤"。恶性淋巴瘤是一种病情进展迅速的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例,主要发生在50-70岁的男性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症状是淋巴结无痛性、逐渐增大。约有40%-60%的患者还可能在胃肠道、皮肤及其他器官中发现淋巴瘤的生长,导致多种不适感。不过,这类淋巴瘤经过规范化治疗后,患者的治愈率较高。而惰性淋巴瘤则症状不明显,疾病进展缓慢,许多人在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王钊表示,淋巴瘤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首先是免疫功能的缺陷。如果有遗传性的免疫功能不良,淋巴瘤就更容易发生。其次,病毒感染也是一个因素。例如,在感染艾滋病毒(HIV)等病毒的基础上,引发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的概率很高,从而导致淋巴瘤的发生。第三,细菌感染也可能是一个原因。例如,幽门螺旋杆菌不仅会引发肠胃疾病,还会并发淋巴瘤。第四,接触致癌物质也是一个因素。如果患者在工作中经常暴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放射线下,就很容易患上淋巴瘤。长期接触致癌物质也可能引发淋巴瘤。“淋巴瘤属于最敏感的肿瘤之一,化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适合接受化疗的患者应该积极配合。”王钊指出,尽管化疗可能会带来一些毒副作用,但口服或输注化疗药物可以使药物的作用遍及全身,从而充分消灭潜在的淋巴瘤细胞。而且,与仅仅进行放疗或手术治疗相比,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优化,通过化疗治疗后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何预防淋巴瘤需要注意什么?王钊建议,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熬夜、吸烟和饮酒。在日常饮食中,要避免食用过热、过凉或坏掉的食物。对于老年人和患有遗传基因的人来说,可以多摄入碱性食物。此外,要注意适量摄取多种维生素,保持轻松的心态和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同时一定要定期进行体检。王钊强调了患者必须选择专业的医院和淋巴瘤专科医生,在治疗前要关注治疗效果、毒副作用、价格等重要信息。要详细记录用药后的反应情况、检查结果的异常值、过去的主要治疗进程等信息。如果需要转诊,一定要携带既往就诊的文字记录、影像学照片、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等资料。三、患者心理调适:专注当下,而非担忧未来和懊悔过去许多患者告诉我,被诊断为癌症后,常感紧张焦虑,无从继续生活。我想说的是,面对这种挑战,担心是正常的,我们医务人员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您并不孤单。头颈科主管护师李敏告诉患者们,在专注治疗病情的同时,医务人员也会花很大精力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在患病过程中,患者会有许多想法涌现。例如‘如果我的治疗进展不顺利,该怎么办?’‘假如治疗后再次复发,应该怎么办?’‘如果我之前更注重自身健康,是不是就不会生病?’当出现这些想法时,会让人沉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中。”李敏提到,这些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没有专注在当前,而是不断地担心未来和懊悔过去。“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种心理调适的方法,即‘正念’。”李敏指出,这是一种心智锻炼的方式,全球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这种心理调适方法的有效性。“正念是一种意识当下的能力,它让我们不再被脑中有关未来和过去的思绪所困扰。”随后,李敏带着患者们进行了一些小练习,大家闭上眼睛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我们可能会听到手机的铃声,听到呼吸声……当我们运用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体验时,我们正处在当下。”那难道日常生活中我们什么都不应该去思考吗?李敏解释道,我们并不是要“空白思考”,而是不受各种复杂思绪的控制,主动地选择要思考哪些问题,将被动转化为主动。李敏提到,当患者在治疗的时候感到紧张时,可以尝试一下"热汤呼吸法"来放松。她说,可以想象眼前有一碗热汤,如果想要把汤吹凉,我们的呼吸状态会有所不同,呼气的时间会变长,吸气的时间会变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好地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使我们逐渐放松下来。她还推荐患者阅读三本书,《正念:此刻是一枝花》、《正念:癌症康复》和《自我关怀的力量》。如果患者有心理困扰,也可以预约心理舒缓门诊来寻求帮助。科普义诊预告自9月9日起,广东省肿瘤防治科普大讲堂暨义诊活动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举行八场周末科普和义诊活动,每场活动将专注于一种常见的肿瘤类型。10月14日上午,第四场科普义诊活动将以肝胆胰肿瘤的防治为主题。这次活动不仅有线上科普讲座,还将在线下同步进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视频号、广州日报新花城App、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视频号、触电新闻、荔枝网直播等平台都将同步直播。此外,当天还将在中肿越秀院区、黄埔院区以及兰州的中肿甘肃医院同步举行线下义诊活动。
152

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怎么样?是多少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根据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我国结直肠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五。2020年新发病例为55.5万例,死亡病例为28.6万例。其中,城市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长。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结直肠癌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和内镜等多种诊疗方法。研究显示,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模式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的诊疗水平。结直肠癌的预后主要与分期有关。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平均五年生存率为56.9%。一般来说,初期(Ⅰ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大约在80%-90%之间。中期(Ⅱ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约为70%左右。晚期(Ⅲ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30%-50%之间。末期(Ⅳ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10%左右。在日本,结直肠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为72.5%。其中,Ⅰ期的生存率为94.5%,Ⅱ期为88.4%,Ⅲ期为77.3%,Ⅳ期为18.7%。与此相比,结肠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为72.6%,Ⅰ期为94.5%,Ⅱ期为89%,Ⅲ期为78.2%,Ⅳ期为19.5%。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平均5年生存率为72.4%,Ⅰ期为94.4%,Ⅱ期为87.2%,Ⅲ期为76%,Ⅳ期为22.7%。美国结肠癌的5年平均存活率为63%,早期则为91%,中期为72%,晚期仅为13%;而直肠癌的5年平均存活率为68%,早期为90%,中期为74%,晚期为17%。结直肠癌筛查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州等地政府组织的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也证实了该筛查的效益。目前,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主要包括危险度评估和粪便潜血检测,如果结果为阳性,再进行结肠镜检查。近年来,粪便DNA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初筛的效果。国外的经验还显示,在医疗资源比较充足的地区,可以直接进行3到5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也能取得很好的筛查效果。早期的结直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大便习惯发生变化;(2)粪便的性状发生变化(如变细、出现血便、黏液便等);3.感到腹部疼痛或不舒服;(4)腹部出现肿块;(5)与肠梗阻相关的症状;(6)全身症状:例如贫血、体重减轻、体力不佳、低热等,到晚期时可能出现腰骶部的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同时,结直肠癌的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另外,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占总体发病率的6%左右。对患者来说,家族史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例如,林奇综合征(LS)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163

29条共识助力肿瘤治疗,全面解析血小板减少症管理策略

目前,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这些非细胞毒药物也有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的血液学毒性。与化疗药物不同的是,这些药物引发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也不同。因此,对于这些药物的临床管理,同样需要有系统而全面的指南和共识进行指导。为了更好地管理CTRT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考虑到以下几点:高质量循证证据的缺失、新型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上市、CTRT管理模式的复杂多样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肿瘤患者管理模式的变化。基于这些考虑,编写了下列29条共识。1、应根据肿瘤患者导致应根据肿瘤患者导致CTRT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从而对患者发生CTRT的概率及严重程度做好预期和全程管理。2、如果患者在基础情况如果患者在基础情况、原发病和合并症3类中符合的危险因素数量≥2条,则后续抗肿瘤治疗期间发生CTRT的风险较高。3、应结合癌症患者的抗肿瘤治疗方案和自身状态,拟定合适的CTRT防治策略。4、在评估肿瘤患者在评估肿瘤患者CTRT原因时,应分析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凝血障碍、感染、药物作用、输注后紫癜以及微血管血栓等。5、当患者发生抗肿瘤治疗导致的CTRT,进行升血小板治疗时,可采用输注血小板、rhIL-11rhIL-11、rhTPO、TPO-RA或联合治疗策略或联合治疗策略。6、当患者发生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当患者发生抗肿瘤治疗导致的CTRT,进行升血小板治疗时,当PLT≥100×109/L或较用药前升高≥50×109/L时,应及时停药,以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7、应根据CIT的危险因素及原因评估的危险因素及原因评估采用不同的防治策略,CIT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因血小板计数降低引起化疗延迟和(或)剂量降低,并防止出血事件发生。8、当患者发生CIT时,可采用输注血小板、rhIL-11rhIL-11、rhTPO和TPO-RA治疗或联合治疗策略。9、预防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前提在于对患者化疗周期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具有相对明确的预期,需结合患者自身状态、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时间及幅度、升血小板治疗的起效时间及应答水平等因素综合判断。10、长期使用化疗药物会导致毒性累积,可能进展为长期骨髓抑制,导致持续性CTRT。对这类患者推荐使用升血小板治疗,达到要求后化疗;如无法达到要求,建议更换化疗方案或降低化疗剂量以减少出血风险。11、部分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继而发生ITP。12、对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需充分评估病因,若确定为继发性ITP则可参考原发性ITP处理。13、血小板减少症是部分靶向治疗药物如PARP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保障治疗按时、足剂量、足疗程进行,建议结合患者具体情建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判断,并适时给予rhIL-11rhIL-11、rhTPO、TPORA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以保证靶向治疗按时足量进行。14、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继发性ITP,可参考成人原发性可参考成人原发性ITP指南给予相应处理指南给予相应处理。15、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ITP,患者不便接受注射给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使用TPO-RA进行治疗。16、对于放疗导致的对于放疗导致的CTRT,rhIL-11rhIL-11、rhTPO或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可尝试使用TPO-RA进行治疗。17、对于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对于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升血小820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板治疗时应同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作为营养治疗,帮助血小板计数提升。白蛋白可作为肠内营养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18、部分患者可因合并肝脏损伤等原因发生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导致患者血小板分布异常,继而引起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下降。19、对于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导致CTRT的患者,需充分评估病因,除使用常规升血小板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脾栓塞术必要时可考虑脾栓塞术、脾脏放疗、泼尼松、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20、对于合并肝病的肿瘤患者对于合并肝病的肿瘤患者,若出现血小板减少症需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治疗时,优先推荐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阿伐曲泊帕。21、对于1~2级CTRT患者,可考虑配合中医辨证治疗虑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施护结合中医辨证施护。3~4级CTRT患者在应用升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可考虑联合中医药治疗。22、中医药治疗应根据患者体力评分、脏腑功能状态、气血阴阳盛衰程度等进行辨证论治。23、临床实践表明,一些中成药及现代一些中成药及现代中药制剂对于CTRT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宜根据其适应证合理使用,并加强相关研究,以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24、对于评估为CTRT高发生风险的患者,需考虑一级预防治疗。25、预防使用升血小板药物的前提在于对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进行明确的评估,需结合患者的基础状态、抗肿瘤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时间及幅度、升血小板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应答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26、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时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避免可能导致的血栓风险和其他不良反应。27、由于肿瘤患者自身病理生理学特点的复杂性和抗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必要时应对肿瘤患者的CTRT进行多学科和动态管理,制定个体化CTRT防治策略。28、建议在疫情常态化和数字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对CTRT患者进行远程管理患者进行远程管理。29、相较于rhIL-11rhIL-11和rhTPO以及血小板输注,口服TPO-RA治疗血小板减少在便捷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适合于院外管理和远程管理。
185

医药代表受到严格监管,行业规范再度加强

监管持续升级,从医药代表到药企都受到影响。1、医药代表备案制再被强调近日,安徽省药监局发布了一份通知,标题为《第七分局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医药代表管理》。通知中提到了多项措施,旨在加强医药代表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有必要进行自我检查和纠正工作。我们通过企业微信群对集中整治工作进行广泛动员和部署,并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关于开展自我检查和纠正工作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及时了解医药代表的备案信息,对其学术推广行为进行限制、修正和规范,严禁违规开展业务。医药代表备案制度自2017年开始被纳入议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整治药品流通领域突出问题的要求,其中之一为加强对医药代表的管理,建立医药代表登记备案制度,并及时公开备案信息。国家药监局于2020年12月发布了《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各地陆续落实医药代表备案制度。不同医院在细节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更加趋向严格化。各地医院都普遍实行“定时定点定人”、“有预约有流程有记录”等规定。与此同时,安徽省对医药代表推销行为进行限制并不是第一次。以前,一些地方甚至直接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处罚。比如,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曾规定,若发现并核实医药代表违反了制度规定,首次违反将停止采购和使用该代表所推销的医药产品三个月;再次违反将将该代表及其所属企业列入医院黑名单,并禁止其在未来五年内在医院从事业务活动。医药代表的不规范行为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在业务活动中给医院工作人员送礼物、现金、请吃饭等,以及在医疗区向患者推销代理的药品和耗材等。《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动计划(2021-2024年)》指出,医务人员不允许参与或接受任何影响医疗服务公正性的宴请、礼品、旅游、学习、考察或其他休闲社交活动,也不能参与以某医药产品的推荐、采购、供应或使用为交换条件的推广活动。《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明确将医药代表等相关人士的违法违规行为,作为整治工作的主要重点。具体而言,包括“所有与各级各类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相关的经销商、医药代表等人员,以各种名义或形式实施‘带金销售’、向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提供回扣、假借各种形式向有关机构输送利益等不正之风问题”。2、将以医药代表违反规定作为切入点,对相关药企进行合规性检查按照安徽省药监局的要求,结合日常监督检查,针对发现医药代表违规从事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原因分析,并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企业合规检查。对于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企业,都要遵守规范是十分重要的。在安徽省的通知中,强调了企业微信群作为宣传和动员的重要手段。通过医药代表登记制度和医药招采信用评估制度,将医药代表和代理商等不符合规定的推广行为与医药企业紧密联系,通过信用评级迫使企业规范自身行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全国在监督医药代表“违规拜访”方面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对于以贿赂销售和私下销售等不正当行为将会采取进一步整治措施。有些医院还直接带走“违规拜访”的医药代表进行谈话。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医院开始进行集体谈话,对供应商等进行约谈。玉山县中医院在8月份举行了药品和耗材供应商集体廉洁谈话暨推进“勤廉玉中”建设大会。会议邀请了医院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所有中层干部,以及与医院有业务往来的80多家药品和耗材供应商的法人代表和销售代表参加。海宁市中医院于7月份举办了一场供应商代表廉洁约谈会,主题为“共筑'亲情'关系,共建清廉医院”。会议吸引了近30名供应商代表的参与。就在具体的工作安排方面,一些医院已经直接公布了部门的详细工作分工。举例来说,山东省立医院明确定义了药学部、医学工程管理办公室、纪委、行风建设办公室等部门的具体职责,并实现了医药代表接待的预约制。宁夏贺兰县中医医院规定了医药代表拜访的接待时间,即每月25日下午3点到5点半。医药代表的接待采取了预约制,通常需要提前5个工作日在医院的公众号上下载并填写医药代表来访的预约登记备案表。通过实行预约制,医院不仅能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增加医疗机构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有效防止“红包”现象的出现。从医药代表到医院、药企等,链条上的相关人员行为都在被监督,一旦违规必然追究,医药环境正在不断被净化。
131

保险公司不得拒赔交界性肿瘤!陈女士成功获得24万元保险金

近日,槐荫法院岑玉洁法官审理了一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案件涉及交界性肿瘤是否构成重大疾病条款的保险责任问题。通过对案情的回顾和裁判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相关法律问题。该案的案情回顾如下:陈女士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在甲保险公司处投保了《A款重大疾病保险》,保险合同约定了保险金额、保险期间以及保险金发放的条件。然而,陈女士在住院治疗后被诊断为患有卵巢交界性肿瘤,但保险公司认定其属于良性肿瘤,并只按照基本保险金额的20%给付保险金。陈女士认为保险公司的理赔决定不符合保险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经过一审和二审的审理后,最终法院维持了原判,判决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在该案的争议焦点中,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陈女士所患的交界性肿瘤是否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恶性肿瘤范畴;其次是保险公司是否按照保险责任给付保险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以及对恶性肿瘤范围的解释,在该合同中并未明确将交界性肿瘤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在保险合同采用格式条款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对格式条款产生争议时应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解释。此外,保险公司并未在订立合同时就恶性肿瘤的范畴及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差异进行解释说明。综合考虑陈女士的病情记录以及疾病编码对应的肿瘤分类,法院认定保险公司应承担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的责任。本案的裁判结果对于类似的保险纠纷案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的判断主要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以及对格式条款的解释原则。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在订立合同时对保险条款中重大疾病的范畴应进行充分解释,并向投保人作出相应提示。综上所述,交界性肿瘤是否构成重大疾病条款的保险责任问题在该案中得到了法院的解决。法院通过对保险合同的约定、格式条款的解释和案件事实的综合分析,最终判决保险公司向陈女士支付了保险金。这一裁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被保险人的权益,并为类似案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168

特定遗传改变或可作为鳞状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性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上的两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科隆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揭示了鳞状细胞肺癌这一难以治疗的亚型中的新型遗传改变。这或许就会暴露出肿瘤的弱点,从而就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进行一定的治疗干预。研究表明,肿瘤形成期间可能会发生特定的遗传改变,并且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致癌基因,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发现的。致癌基因是一种能够促进肿瘤生长的基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靶向药物治疗来抑制。与传统化疗相比,这种方法通常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低的副作用,因此,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治疗这类癌症更成功的第一步。最新研究发现,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遗传修饰现象。这种修饰会影响FGFR1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结构域的移除。而该结构域在FGFR1蛋白的激活和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FGFR1蛋白所存在于细胞膜中,它的发现使得该蛋白可以与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接触与交互。特殊的遗传改变或能预测鳞状细胞肺癌患者是否会对靶向性疗法产生反应研究表明,如果细胞外结构域(即细胞朝外突出的部分)缺失,将导致肿瘤细胞持续发出生长信号并使受体无法接收停止信号,从而导致肿瘤继续生长。但积极的一面是,FGFR抑制剂已被用于临床实践,如治疗膀胱癌。这种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能够结合蛋白质并促使其失活。该研究的第一作者FlorianMalchers表示,我们希望新的研究结果能为特定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13年前,研究人员首次在肺鳞状细胞癌中发现了FGFR1的扩增,扩增是肿瘤中基因拷贝的多次出现。然而,不幸的是第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只有依据扩增来选择FGFR个体化疗法可能不够充分。仅有11%的患者通过接受FGFR抑制剂治疗获益。在这个患者群中研究人员发现了FGFR1蛋白的遗传修饰(细胞外结构域的移除)与肿瘤体积显著减少之间的关联,因此,这些研究结果或许为这个患者群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92

研究发现:每周仅摄入两份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高于少吃红肉的人群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题为“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US females and males”的研究报告中,该研究由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进行,通过研究发现,每周只吃两份红肉的人可能比少吃红肉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而且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这一风险也会增加。科学家们还发现,用健康的植物性蛋白来源的食物(如坚果和豆类)或适量的乳制品代替红肉可能与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关。小谷表示,研究结果明确支持限制红肉摄入的人类饮食建议,这一建议对于加工红肉和未加工红肉等都适用。尽管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食用红肉与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大批2型糖尿病患者,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这种关联。2型糖尿病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快速上升,这令人担忧,因为该疾病不仅是严重负担,还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癌症和痴呆症等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护士健康研究(NHS)、NHSII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随访研究(HPFS)的216,695名参与者的健康数据。研究人员每隔2-4年对参与者的饮食情况进行了评估,利用食品频率调查问卷。整个研究历时长达36年。在这期间,超过2.2万名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摄入红肉,无论是加工红肉还是未加工红肉,可能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有关。与摄入最少红肉的人相比,摄入最多红肉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62%。此外,每天多吃一份加工红肉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46%,而每天多吃一份未加工红肉则使患病风险增加了24%。研究人员还推测,用其他蛋白质来源来代替每天一份红肉可能会产生潜在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用坚果和豆类替代一份红肉可以使患病的风险降低30%,而用乳制品替代一份红肉会使患病风险降低22%。根据研究人员发现,并结合此前的研究结果,对于那些希望改善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每周摄入一份红肉可能是合理的选择。除了对健康的好处之外,使用健康的植物蛋白替代红肉或许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并带来其他环境效益。总之,本研究支持目前限制红肉摄入的膳食建议,并强调摄入不同可替代的蛋白质来源对预防人类2型糖尿病的重要性。
111

细胞宿主互作研究:三所院校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在Cell子刊CellHost&Microbe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罗马第二大学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精准微生物干预改善社交行为但不改变自闭症严重程度:一项试验性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采用了双盲、随机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旨在测试一种包含罗伊氏乳杆菌(由ATCC-PTA-6475和DSM-17938两种菌株组成)的产品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治疗对患者的整体自闭症严重程度、限制性/重复行为、肠道微生物组组成以及免疫谱均没有产生改变。然而,在社会功能方面,罗伊氏乳杆菌组合显示出显著的改善效果,这种改善在不同的测量中普遍存在。有趣的是,ATCC-PTA-6475菌株可以改善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社交缺陷,而DSM-17938菌株却不具备这种能力。总而言之,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罗伊氏乳杆菌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行为,但对他们的自闭症严重程度没有产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正在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潜在新靶点。然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人类微生物治疗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症状。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谱与神经发育正常儿童存在差异。但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变化是否导致自闭症症状,或者只是与饮食偏好有关。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可以直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从而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行为症状。然而,FMT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寻找供体粪便的困难、缺乏标准化的制备和给药方案,以及需要筛查病原体。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益生菌(单菌株或菌株组合)可能是一种更好、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1年11月11日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自闭症相关饮食偏好介导了自闭症-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的文章。根据该研究,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是由于自闭症相关的饮食偏好,而不是肠道菌群的差异导致了自闭症。之前对于肠道菌群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完全弄反了,搞错了因果关系。关于肠道菌群在自闭症中的作用,有很多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差异可能导致自闭症,但这些研究缺乏确凿证据。这项发表在Cell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旨在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明确肠道菌群与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在这项Cell研究中,研究者对247名年龄介于2至17岁的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分析。这些样本来自确定患有自闭症的99名儿童、与自闭症患者有兄弟姐妹关系的51名儿童,以及与自闭症无关的97名正常儿童。经分析发现,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直接相关,但是研究发现自闭症与饮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闭症与饮食多样性不足以及饮食质量差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此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自闭症的基因评分也与饮食多样性不足有关。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简单且直观的模型:自闭症相关的特征会影响饮食偏好,而这种饮食偏好反过来又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并且也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容易出现肠胃问题。这份在Cell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忽略自闭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直接关联。研究团队认为,自闭症儿童挑食的饮食偏好会导致饮食多样性较低,进而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导致肠胃问题例如腹泻的发生。换句话说,并非肠道菌群的变化导致自闭症出现,而是自闭症儿童的饮食偏好引起了肠道菌群的变化。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不应当称肠道菌群是自闭症的推动因素。
256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