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怎么样?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3-11-04 18:00:17 852次浏览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根据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我国结直肠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五。2020年新发病例为55.5万例,死亡病例为28.6万例。其中,城市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长。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治疗结直肠癌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和内镜等多种诊疗方法。研究显示,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模式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的诊疗水平。

结直肠癌的预后主要与分期有关。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平均五年生存率为56.9%。一般来说,初期(Ⅰ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大约在80%-90%之间。中期(Ⅱ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约为70%左右。晚期(Ⅲ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30%-50%之间。末期(Ⅳ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10%左右

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怎么样?是多少 (2).jpg

在日本,结直肠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为72.5%。其中,Ⅰ期的生存率为94.5%,Ⅱ期为88.4%,Ⅲ期为77.3%,Ⅳ期为18.7%。与此相比,结肠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为72.6%,Ⅰ期为94.5%,Ⅱ期为89%,Ⅲ期为78.2%,Ⅳ期为19.5%。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平均5年生存率为72.4%,Ⅰ期为94.4%,Ⅱ期为87.2%,Ⅲ期为76%,Ⅳ期为22.7%。

美国结肠癌的5年平均存活率为63%,早期则为91%,中期为72%,晚期仅为13%;而直肠癌的5年平均存活率为68%,早期为90%,中期为74%,晚期为17%。

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怎么样?是多少.jpg

结直肠癌筛查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州等地政府组织的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也证实了该筛查的效益。目前,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主要包括危险度评估和粪便潜血检测,如果结果为阳性,再进行结肠镜检查。近年来,粪便DNA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初筛的效果。国外的经验还显示,在医疗资源比较充足的地区,可以直接进行3到5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也能取得很好的筛查效果。

早期的结直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大便习惯发生变化;

(2)粪便的性状发生变化(如变细、出现血便、黏液便等);

3.感到腹部疼痛或不舒服;

(4)腹部出现肿块;

(5)与肠梗阻相关的症状;

(6)全身症状:例如贫血、体重减轻、体力不佳、低热等,到晚期时可能出现腰骶部的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

同时,结直肠癌的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

另外,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占总体发病率的6%左右。对患者来说,家族史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例如,林奇综合征(LS)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相关推荐

瑞金医院首创一站式代谢病管理中心,引领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对于医疗机构服务患者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背景下,瑞金医院积极布局打造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不断优化临床专科建设与管理模式,努力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7年前发起的。这个中心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糖尿病诊疗模式,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降低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患病率。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0.1%。然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仅为三成。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传统的诊疗方式效率低下,各地区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急需有效的手段提高基层专科医疗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共同发起并组织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的建设和推广。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核心理念,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服务。中心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的各种检查资源整合在一起,在一个中心实现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注册登记、检验检查、诊疗处方、患者教育、随访管理等全部功能。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繁琐的多次往返,为患者提供了一站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全程服务,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形成了统一标准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通过智慧医疗赋能临床实践,陆续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管理产品。其中包括“代谢一体机”、“瑞宁知糖”及“代谢指数”等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评估系统,以及MMC医护工作站等管理软件。通过这些创新性产品,MMC为各医院和医生提供了有效的疾病筛查、诊疗和综合管理工具。例如,通过创新研发的“代谢一体机”,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包括动脉硬化、眼底照相、神经传导、内脏脂肪及心电图检测等多项检查。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手段,MMC还开发了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和院外实时跟踪系统,实现了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和无缝衔接。经过7年多的努力,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已经在全国1800家医院推广应用。经过管理,患者的糖化达标率提升至44.7%,代谢指标综合达标率也达到17.2%,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中心还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基层、老区和西部地区的人民提供高效的诊疗服务,树立了多个里程碑。而且,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还将在中国港澳等地区落户,为健康“一带一路”战略打下重要基础。通过瑞金医院打造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诊疗模式,为糖尿病防治带来了希望。这个模式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了最优的诊疗服务,还有效降低了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患病率。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在更多地方推广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1045

康方生物与Summit就依沃西的合作入围Scrip “2023年度许可交易奖”

近日,康方生物宣布,依沃西(PD-1/VEGF双抗)成为了六个入围交易项目之一,这得益于与SummitTherapeutics达成的创纪录的权益许可合作。依沃西是康方生物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康方生物在2022年12月将依沃西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了Summit公司,合作交易总金额达到了五十亿美元。康方生物还将获得依沃西在授权地区销售净额的低两位数提成。此次重要合作的达成体现了依沃西在全球临床价值和商业化潜力上的巨大优势,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单个创新药权益许可交易额最高的记录。康方生物和Summit正在全力推进依沃西在全球的新药研发和上市过程。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受理了依沃西一项新药上市申请,并将其列为优先审评项目。此外,在全球范围内,依沃西还在开展另外四项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其中三项以PD-1单抗为阳性对照药物,而Summit推动的两项则为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依沃西是一种针对PD-1和VEGF的双抗(双重抗体)药物,也被称为AK112。依沃西是由康方生物独立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采用本公司独特的Tetrabody技术设计。该药物可同时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结合,以及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在多种瘤种(如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和肝细胞癌)中,联合应用PD-1抗体和VEGF阻断剂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疗效。由于VEGF和PD-1在肿瘤微环境中同时存在表达,相比于联合疗法,AK112作为单一药物同时阻断这两个靶点,可能更有效地阻断这两个通路,并增强抗肿瘤活性。2022年12月,依沃西提出了一项合作方案,该方案总交易额高达50亿美金(首付款为5亿美金),还额外提供销售净额的两位数提成。根据该合作方案,依沃西授予美国SummitTherapeutics公司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开发独家许可权,这一交易金额创下中国单个创新药物对外权益许可最高交易金额的纪录。此前,依沃西在肺癌领域的3项适应症已获得中国药监局(CDE)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2023年8月,依沃西的首个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获得了受理。目前,药监局已批准开展依沃西联合化疗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III期临床研究,用于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同时,依沃西单药和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的III期头对头研究(NCT05499390)以及依沃西联合化疗和单独化疗的III期研究(NCT05184712)已经完成入组。这些研究分别考察了依沃西在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和EGFR突变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742

新规发布!即日起施行,国家药监局关于化学原料药再注册管理等有关事项的公告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化学原料药再注册管理等有关事项的公告》,旨在进一步落实药品管理法相关要求,明确化学原料药的批准通知书发放及再注册管理等事宜。该公告从背景和考虑、实施范围、申报端口、合并申报其他变更事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公告起草背景和考虑主要是为了优化化学原料药管理。2017年,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原料药审评审批事项的公告,建立了化学原料药与制剂关联审评审批制度。为了落实化学原料药的属地监管职责和强化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国家药监局决定实施化学原料药的再注册管理,以确认生产能力和质量管理情况,并总结生产、销售、抽检和变更等情况,以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公告实施的范围包括在原辅包登记平台登记并审评通过的化学原料药,以及转入登记平台的已获得批准文号的化学原料药。化学原料药再注册的申报端口是国家药监局网上办事大厅。境内生产和境外生产的化学原料药登记人都应通过该平台申报再注册。对于再注册申报,不可合并其他变更事项。如再注册过程中出现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等非技术审评内容的变更,应及时书面告知审查部门,并提交相关证明性资料。对于审评不通过或未按期申请再注册的化学原料药,将发放不予批准通知书,并注销批准证明文件。申请人可重新申请再注册并获得新的登记号。总体要求是,化学原料药的登记注册、补充申请及再注册申请都属于行政许可事项。境内生产的化学原料药登记人必须为实际生产企业,而境外生产的化学原料药登记人需委托中国境内的企业进行登记。化学原料药批准通知书发放后,将载明登记号、化学原料药名称、注册标准编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生产地址等信息。通知书的有效期为5年。对于补充申请通过的化学原料药,将发放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并列出相关信息,包括登记号、原通知书编号或批准文号、化学原料药名称、注册标准编号、申请内容、审批结论、生产企业和生产地址等,还会包括经补充申请审评核准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标签等信息。化学原料药再注册由属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境内生产)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境外生产)负责。已获得药品批准文号的化学原料药将基于原批准证明文件进行再注册,而未取得批准文号但通过审评并标识为"A"的化学原料药将基于发放的化学原料药批准通知书进行再注册。化学原料药登记人需要在批准证明文件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申请再注册。再注册审查通过,将发放再注册批准通知书;审查不通过,将发放不予批准通知书。对于未在有效期或过渡期限内申请再注册的化学原料药,将调整其标识为"I"。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将及时将境内生产化学原料药再注册申报及批准信息推送至登记平台,并针对批准证明文件的有效期信息进行更新。对于主动申请注销已通过审评审批的化学原料药批准证明文件的登记人,境内生产化学原料药需向所在省级药品监管部门递交材料,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将书面来函向药审中心提出注销申请;境外生产化学原料药登记人则直接向药审中心提出注销申请。再注册审评未通过的化学原料药将进行相应调整,并按程序注销其批准证明文件。此公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本文仅对《化学原料药再注册管理等有关事项的公告》进行了简要解读。
834

两个月大男婴接种疫苗后死亡,当地卫健委等待尸检结果

近期,有网友爆料称他们家的两个月大婴儿在凌晨突然离世。他们怀疑是因在当地医院接种了乙肝和脊灰疫苗所致。该消息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关注。据报道,伍先生于10月25日向媒体求助,描述了事件的过程。他家居住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根据伍先生所说,他的妻子在10月2日下午2点带着2个月大的孩子去公安县妇幼保健院注射了乙肝疫苗和脊灰疫苗。当时,孩子接种后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症状。然而,第二天下午,孩子开始哭闹不睡觉,医院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的疫苗反应。到了第四天凌晨1点左右,也就是孩子接种疫苗40小时后,伍先生的妻子发现孩子已经去世。伍先生表示,他一直在外地工作,无法和孩子最后一次见面。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多次与当地医院、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司法鉴定机关进行了交流,但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回复。据公安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透露,该机构已经派人负责处理此事,并正在等待尸检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涉事医院已经提前支付了35000元的鉴定费用,但需要等待30个工作日才能得到尸检结果。这起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家长们对儿童疫苗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多的疑虑,并呼吁加强对疫苗的监管。目前,公众普遍认为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疫苗的生产、运输、接种以及副作用监测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针对此事,我们需要耐心等待调查结果,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的诉求和建议,以确保儿童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家长们也应积极配合医院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共同保护儿童的健康。通过这次事件的教训,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制度,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和安全感。综上所述,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儿童疫苗安全的关切。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尽快查明真相,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此类悲剧不再重演,使整个社会对疫苗接种工作更加信任和支持,确保儿童的健康安全。
702

24岁男子烂牙3颗未治,感染大脑!烂牙危害究竟有多大?

近日,一位24岁的年轻人因为烂牙,并且没有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在经历淋雨后引发的高烧和智力减退的情况下,他甚至昏迷了过去,差一点丧命。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发现年轻人的脑部已经形成了脑疝,因为硬膜下积液的挤压导致脑组织位移,情况非常危急。但是在紧急手术和全面治疗的帮助下,他最终转危为安。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提醒了人们牙齿健康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烂牙不治的危害有多大牙齿蛀坏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给口腔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蛀牙可能扩散到牙髓和牙根,引发牙髓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疼痛不仅会影响吃饭和说话,还有可能引发头痛、面疼等症状。长期不处理还可能导致口臭、龋齿、牙病、牙龈萎缩等问题。因此,及时治疗牙齿蛀坏至关重要,避免烂牙带来的不良影响。个人的口腔健康与整体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对不修复的蛀牙而言,不仅会影响咀嚼能力,还可能引发口腔和全身感染,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1、引发牙根尖部发生炎症龋齿会导致牙髓感染并发炎,可能会导致根尖炎。根尖炎的症状包括剧烈疼痛,易导致牙槽骨受损,建议引起高度的重视。2、对外表美观和发音有影响前牙的龋齿问题会严重影响美观,特别是如果龋洞过大,还会导致发音不准、说话漏风的困扰。3、牙齿嵌塞龋齿发生后,会在牙齿上形成龋洞,日常饮食中的食物容易进入龋洞里,细菌因此得以滋生,造成牙齿的腐烂不断加重,给口腔健康带来严重危害。4、引发败血症和菌血症牙齿受蛀后会导致根管发炎,造成局部肿胀,出现脓液和细菌被吸收后可能引起败血症和菌血症,极其危险。5、引发胃肠疾病如果牙齿出现龋坏和蛀牙,就会导致无法正常咀嚼食物,同时口腔内细菌增多。这些细菌可能会对胃肠道造成负担,引发各种胃肠疾病。6、造成牙齿缺失当牙齿受到蛀牙侵蚀至连牙根也无法保留时,可以说这颗牙齿已经“终结”。此时想要修复已经为时已晚,必须先拔除腐烂的牙根,然后进行种植牙修复,才能恢复这颗牙齿的正常功能。
899

全国口岸首次进口抗癌药甲氨蝶呤顺利通关

9月26日1点08分,国泰航空CX3262全货机航班平稳降落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机上装载2个集装板共8件2680公斤德国产甲氨蝶呤注射液,为全国口岸首次进口。据了解,该批甲氨蝶呤注射液主要用于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自德国转机香港再运抵重庆。由于药物特殊性,要求全程保持在15—25℃的恒温区间运输。抗癌药甲氨蝶呤介绍甲氨蝶呤片由诺华制药生产。适应症1、各型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蕈样肉芽肿、多发性骨髓病;2、头颈部癌、肺癌、各种软组织肉瘤、银屑病;3、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癌。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5mg~10mg,一日1次,每周1~2次,一疗程安全量50mg~100mg。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一次15mg~20mg/m2,每周一次。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包括口腔炎、口唇溃疡、咽喉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常见,偶见假膜性或出血性肠炎等;2、肝功能损害,包括黄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增高,长期口服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脂肪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变;3、大剂量应用时,由于本品和其代谢产物沉积在肾小管而致高尿酸血症肾病,此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尿少、氮质血症甚或尿毒症;4、长期用药可引起咳嗽、气短、肺炎或肺纤维化;5、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长期口服小剂量可导致明显骨髓抑制,贫血和血小板下降而伴皮肤或内脏出血;6、脱发、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7、白细胞低下时可并发感染。禁忌已知对本品高度过敏的患者禁用。贮存方法遮光,密封保存。适用人群1、各型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蕈样肉芽肿、多发性骨髓病; 2、头颈部癌、肺癌、各种软组织肉瘤、银屑病; 3、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癌。药物相互作用1.乙醇和其他对肝脏有损害药物,如与本品同用,可增加肝脏的毒性。2.由于用本品后可引起血液中尿酸的水平增多,对于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相应增加别嘌呤醇等药剂量。3.本品可增加抗血凝作用,甚至引起肝脏凝血因子的缺少或(和)血小板减少症,因此与其他抗凝药同用时宜谨慎。4.与保泰松和磺胺类药物同用后,因与蛋白质结合的竞争,可能会引起本品血清浓度的增高而导致毒性反应的出现。5.口服卡那霉素可增加口服本品的吸收,而口服新霉素钠可减少其吸收。6.与弱有机酸和水杨酸盐等同用,可抑制本品的肾排泄而导致血清药浓度增高,继而毒性增加,应酌情减少用量。7.氨苯蝶啶﹑乙胺嘧啶等药物均有抗叶酸作用,如与本品同用可增加其毒副作用。8.与氟尿嘧啶同用,或先用氟尿嘧啶后用本品,均可产生拮抗作用,但如先用本品,4~6小时后再用氟尿嘧啶则可产生协同作用。9.本品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合用也可导致减效,如用后者10日后用本品,或于本品用药后24小时内给左旋门冬酰胺酶,则可增效而减少对胃肠道和骨髓的毒副作用。10.有报道如在用本品前24小时或10分钟后用阿糖胞苷,可增加本品的抗癌活性。11.本品与放疗或其他骨髓抑制药同用时宜谨慎。有效期24个月剂型片剂注意事项1、本品的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较烷化剂为轻,但长期服用后,有潜在的导致继发性肿瘤的危险;2、对生殖功能的影响,虽也较烷化剂类抗癌药为小,但亦可导致闭经和精子减少或缺乏,尤其是在长期应用较大剂量后,但一般多不严重,有时呈不可逆性;3、全身极度衰竭、恶液质或并发感染及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本品。周围血象如白细胞低于3500/mm3或血小板低于50000/mm3时不宜用;
7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者揭示肠脑轴在暴饮暴食中的驱动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ell Metab.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题为“Microbiota-gut-brain axis drives overeating disorders”。他们发现,压力和节食史的结合改变了肠道微环境,从而影响了肠脑轴,导致人们过度偏好可口的食物,并增加了能量摄入。暴饮暴食症(OD)是一种以对食物的控制减少和过度进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OD患者通常在压力下会对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产生强烈的渴望。而OD患者的饮食和压力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这种症状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并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动物在受到压力和节食史的影响下,也会表现出类似于OD的暴饮行为。然而,ODs的具体神经回路以及其病理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小鼠模型和OD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是OD小鼠和神经性贪食症(BN)患者过量摄入适口食物的原因。他们还发现,压力与节食史相结合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进而通过肠脑轴影响相关的大脑区域。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发现通过移植益生菌普氏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或膳食补充剂,可以恢复肠-脑通路的活性,从而缓解ODs患者的症状。这一发现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综上所述,饮食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者们的发现揭示了肠脑轴在ODs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导致人们对高能量食物的过度偏好。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暴饮暴食症。
624

西部门诊管理联盟落地成立,推动门诊服务水平提升

近日,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举行的仪式上,西部门诊管理联盟和西部多学科(罕见病)管理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西部地区的门诊管理服务能力迈入了标准化、连续化、同质化的新阶段。成立仪式在新桥医院举行,新桥医院陈许波副院长发表了致辞,军地副理事单位代表也进行了发言。在仪式上,副理事单位和成员单位进行了联盟授牌和学术交流活动。西部门诊管理联盟由新桥医院门诊部牵头,第一批成员包括14家军队医院和40家地方医院,覆盖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西藏等地。联盟的重点工作包括门诊规范管理、人才培养和疑难危急重症多学科会诊等领域。通过创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医护专业培训、病例多学科会诊、技术协作、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功能。这将有助于实现分级诊疗模式,让患者在基层得到首诊、常见病和慢性病得到治疗,而疑难危急重症则在上级医院得到专业的诊疗,提升门诊服务质量,造福广大患者。新桥医院门诊部余江主任介绍了联盟的目标和意义,强调了提升西部门诊管理服务水平和疑难重症多学科诊疗能力的重要性。作为重庆市门诊质量控制中心和医学协会门(急)诊管理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新桥医院门诊部在门诊质量管理和服务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地位。近年来,门诊部在余江主任的领导下,不断探索门诊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以及门诊服务的全链路标准化等特色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另外,门诊部还成立了多学科MDT诊疗中心,组建了专业的MDT专家团队,为复杂、疑难、重症、罕见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次西部门诊管理联盟的成立将为改善西部地区的门诊管理服务水平和疑难危急重症的诊疗能力做出重要贡献。联盟的合作将促进学科共建、资源互补和绿色通道的建立,进一步提升门诊服务质量,让更多患者受益。
697

SARS-CoV-2新变种Eris正在传播,加强疫情防控意识

自2023年5月起,EG.5谱系,又称为Eris的SARS-CoV-2,一直在全球传播,并在8月初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归类为“感兴趣的变体”。然而,Eris病毒蔓延的原因尚不清楚。来自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现已研究了Eris亚谱系EG.5.1的特征。研究人员发现,EG.5.1的传染性并不比之前的版本更强,这意味着它不能更有效地感染宿主细胞。然而,与当前流行的其他SARS-CoV-2谱系相比,EG.5.1能更好地逃避中和抗体,这使它在感染已接种疫苗或感染后免疫系统产生中和抗体的个体中具有优势(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经过多年的大流行,病毒不断变异和住院率的反应导致多波感染,但目前情况已经明显改善。除了寒冷潮湿的季节外,没有发生大规模感染。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疫苗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已经接种了SARS-CoV-2疫苗。通过给已经接种疫苗的个体使用加强疫苗,对感染当下流行的病毒变体,我们的免疫系统进一步得到训练,使其能够对抗新出现的病毒变体。病毒变异:刺突蛋白突变可以逃避中和抗体并提高传染性。我们的免疫保护的一部分取决于免疫系统细胞在接种疫苗或感染后产生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会附着在SARS-CoV-2病毒的刺突蛋白上,防止病毒进入我们的细胞。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中和作用。然而,即使存在中和抗体,也无法百分之百预防SARS-CoV-2感染,因为SARS-CoV-2仍然有可能发生变异。这导致了不同的突变病毒变体出现,这些变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中和抗体的作用。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抗体逃逸,它基于刺突蛋白的突变,使其不太容易与中和抗体结合。马库斯·霍夫曼,该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指出:“此外,突变还可以增强SARS-CoV-2变体的传播能力,一种方式是改善刺突蛋白与细胞受体ACE2的结合。”Eris亚谱系EG.5.1的刺突蛋白突变使其具备更强的逃避中和抗体的能力。自2023年5月以来,SARS-CoV-2谱系EG.5和其后代EG.5.1在多个国家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个血统归类为“兴趣变异”,并命名为Eris,以希腊混乱和不和谐女神的名字命名。虽然Eris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危险,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感染EG.5和EG.5.1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不过,关于为何EG.5和EG.5.1的传播加剧目前还不清楚。来自德国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汉诺威医学院和埃尔兰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的科学家小组对Eris亚系EG.5.1进行了研究。马库斯·霍夫曼说:“我们已经发现证据表明,增强逃避抗体能力可能是导致Eris病毒传播增强的原因。”我们对Eris亚系EG.5.1在宿主细胞内的侵入能力进行了测试,以及它在未感染和感染SARS-CoV-2的接种者血液中抗体中和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与目前流行的其他SARS-CoV-2谱系相比,EG.5.1在感染宿主细胞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已接种疫苗或同时感染的个体血液中的抗体对EG.5.1的中和效果较差,该研究的第一作者LuZhang解释说。出于安全考虑,这些实验在实验室中使用了无法复制的病毒,即假病毒。总结一下,研究结果表明,EG.5及其亚谱系的传播主要依赖于逃避抗体,而不是增强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然而,逃避抗体的能力增强并不是很强,不足以完全破坏我们通过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所建立的免疫保护力。"马库斯·霍夫曼对这个研究结果做出了评论。基于SARS-CoV-2XBB.1.5变异株的疫苗应当能够对抗EG.5病毒及其相关亚谱系。今年秋季,我们将推出一种基于广泛存在的SARS-CoV-2XBB.1.5谱系的新改编SARS-CoV-2/COVID-19疫苗。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疫苗是否也对eg5及其亚型有效呢?由于Eris是密切相关的XBB.1.9谱系的子代,各种XBB亚谱系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我们可以假设新适应的疫苗也将对EG.5及其亚谱系有效。因此,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感染生物学部门负责人StefanPöhlmann总结说:"建议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初级和加强疫苗接种。
661

恒瑞医药获批注射用新药SHR-3032,助力肾移植患者治疗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了广东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子公司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该公司开展注射用新药SHR-3032的临床试验。这项创新药将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术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以及潜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诸多数据显示,我国肾脏病患者数量庞大,而肾移植是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存的首选方法。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我国已登记的血液透析患者达到524,467名,其中30,502名患者已经登记在肾移植等待名单上,但仅有10,793名患者进行了肾移植手术。而2015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实施的肾脏移植手术共有39,881例,但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已故供者的器官。在肾移植领域,移植物存活率和患者存活率是影响移植受者结局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数据,2008年至2011年期间,接受已故供者肾移植的受者,其移植物的10年存活率为53.6%,而受者的10年存活率为66.9%。值得注意的是,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反复发生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尽管近年来肾移植技术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高了移植的近期存活率,但远期存活率仍不尽如人意,有近一半的患者在术后10年内发生移植物失去功能和死亡。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的指南建议在肾移植术前或术中即开始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排斥反应和保护移植物功能。长期维持治疗方案通常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但由于肾毒性和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的存在,限制了其应用。而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注射用新药SHR-3032,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SHR-3032被列为一类创新药物,其研发的目标是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术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以及潜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此药有望为肾移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为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做出贡献。总的来说,恒瑞医药的新药SHR-3032的获批对于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存,提高肾移植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期待的是,随着这项创新药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肾移植患者将有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也将为提高肾移植手术的长期存活率带来新的希望。
1542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