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研究发现:每周仅摄入两份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高于少吃红肉的人群

发布时间:2023-10-25 16:55:48 110次浏览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题为“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US females and males”的研究报告中,该研究由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进行,通过研究发现,每周只吃两份红肉的人可能比少吃红肉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而且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这一风险也会增加。科学家们还发现,用健康的植物性蛋白来源的食物(如坚果和豆类)或适量的乳制品代替红肉可能与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关。

研究发现:每周仅摄入两份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高于少吃红肉的人群.jpg

小谷表示,研究结果明确支持限制红肉摄入的人类饮食建议,这一建议对于加工红肉和未加工红肉等都适用。尽管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食用红肉与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大批2型糖尿病患者,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这种关联。2型糖尿病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快速上升,这令人担忧,因为该疾病不仅是严重负担,还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癌症和痴呆症等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护士健康研究(NHS)、NHSII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随访研究(HPFS)的216,695名参与者的健康数据。研究人员每隔2-4年对参与者的饮食情况进行了评估,利用食品频率调查问卷。整个研究历时长达36年。在这期间,超过2.2万名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

研究发现:每周仅摄入两份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高于少吃红肉的人群.png

研究发现,摄入红肉,无论是加工红肉还是未加工红肉,可能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有关。与摄入最少红肉的人相比,摄入最多红肉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62%。此外,每天多吃一份加工红肉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46%,而每天多吃一份未加工红肉则使患病风险增加了24%。研究人员还推测,用其他蛋白质来源来代替每天一份红肉可能会产生潜在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用坚果和豆类替代一份红肉可以使患病的风险降低30%,而用乳制品替代一份红肉会使患病风险降低22%。

根据研究人员发现,并结合此前的研究结果,对于那些希望改善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每周摄入一份红肉可能是合理的选择。除了对健康的好处之外,使用健康的植物蛋白替代红肉或许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并带来其他环境效益。总之,本研究支持目前限制红肉摄入的膳食建议,并强调摄入不同可替代的蛋白质来源对预防人类2型糖尿病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医生警惕!这些疾病患者千万别碰月饼

在中国,中秋节是一个庆祝团圆和家庭团聚的重要节日。而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之一就是月饼。然而,尽管月饼美味可口,但并不适合所有人食用。特定的疾病患者需谨慎食用或避免食用月饼。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哪些疾病患者不宜食用月饼。1.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摄入的糖分数量。月饼中常常含有高糖分的成分,如糖蜜、莲蓉和酥皮。这些成分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谨慎食用或避免食用月饼。如果非常想品尝月饼,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月饼替代。2. 高血脂症:月饼中常含有较高的脂肪含量,特别是酥皮月饼。对于患有高血脂症的人群来说,摄入过多的脂肪可能加重血脂异常。因此,他们应该限制月饼的食用量或选择低脂肪的月饼。3. 肠胃疾病:月饼中的莲蓉和豆沙馅含有较高的纤维含量,这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良好的消化功能。然而,对于某些肠胃疾病患者如肠易激综合征、胃溃疡或炎症性肠病来说,高纤维的食物可能刺激消化道,导致症状加重。因此,这些患者应该避免或减少摄入月饼。4. 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月饼中常含有高盐分的成分,如酱油、咸蛋黄等。高盐摄入会引起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限制或避免摄入高盐分的月饼。总结起来,虽然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但不适合所有人食用。糖尿病、高血脂症、肠胃疾病以及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谨慎或避免食用月饼。如果他们非常想品尝月饼,可以选择低糖、低脂肪、低盐分或无糖的月饼作为替代。此外,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也是明智之举。让我们一起享受健康而愉快的中秋节!
111

秋冬交替,老人需警惕这些疾病

随着秋天的结束和冬天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老年人常见疾病进入了高发期。在这个时候,老年人需要注意哪些疾病?如何有效地进行预防呢?最近,中日友好医院举行了一场“关注老年健康,预防秋冬常见疾病”专题记者会,多位专家提供了解答。高血压患者要警惕脑卒中“在秋冬季节,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气温下降,低温对血管有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是寒冷天气会导致老年人血压波动,而高血压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孙丽丽提醒道,老年人外出时应注意保暖,平时要密切监测血压,一旦出现脑卒中的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中风是脑部血管病变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脑中风”。孙丽丽表示,中风具有“五高”特点,包括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高经济负担,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不同的脑部血管病变位置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说说话困难、吞咽困难、喝水呛咳、嘴角歪斜、肢体瘫痪等。孙丽丽提醒大家,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疑似脑卒中的症状,周围的人应该帮助患者尽快就医。脑卒中的治疗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急救处理,医院会对患者进行脑卒中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取栓治疗。其次是急性期住院治疗,医院会在治疗的同时进行全面检查,找到脑卒中的病因。最后是康复治疗,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来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关节炎患者也要适度运动有句俗语说:“人老先老腿。”骨科和关节外科的主任医师王佰亮解释说,这句话指的是一种名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退行性疾病,其实是指在关节内发生老化和退化的脆弱骨骼。膝关节骨关节炎容易在秋冬季发作或加重,王佰亮提醒大家要及时注意。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其实是错的,老年人应该特别注意增加衣物,保暖膝盖。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30%的人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而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甚至超过50%。根据估计,我国有超过1亿人口患有这种疾病。王佰亮表示,膝关节骨关节炎是自然老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患者无需过度担心,只需接受科学治疗即可。有些患者觉得患上关节炎就意味着无法进行运动。这样的观念正确吗?王佰亮表明,关节炎患者可以进行一些运动,比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这些运动量不大,动作幅度较小的体育活动,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加关节润滑液,保护关节的健康。同时,患者要避免高强度的运动,比如跳高、登山、长途旅行,以免过度使用或者损伤关节。在治疗方面,王佰亮提到,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肌肉训练和使用辅助支具等方法;病情居中的患者可以尝试药物治疗,如局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病情较重的患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全膝置换、部分置换或关节软骨修复等不同手术方案。糖尿病患者秋冬谨防感冒随着天气变得寒冷,糖尿病足以及相关神经痛问题与人体循环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并且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疼痛科副主任毛鹏分析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年龄在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为8.1%,而糖尿病相关的周围神经痛的发病率则超过20%。毛鹏解释说,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疾病,它可能会损伤老年患者的感觉神经,导致患者的腿和脚产生蚂蚁爬行的感觉,并且感觉会减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尤其是在洗脚时,一定要注意水温。由于患者的感觉能力下降,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水温,因此容易发生烫伤。家属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毛鹏说,建议患者平时穿白色的袜子,这样家属可以及时观察腿和脚的情况。一旦发现腿和脚受伤,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在秋冬季节,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做好保护?毛鹏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冻伤,保持足部干燥和清洁;二是要预防感冒,因为秋冬季温度下降,容易引发感冒,而感冒是导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三是要多晒太阳,以改善血液循环;四是要进行适当的运动,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进行两次运动,每次30分钟,最好选择在中午和晚饭后进行,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方便和易于坚持的运动形式,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
135

西部门诊管理联盟落地成立,推动门诊服务水平提升

近日,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举行的仪式上,西部门诊管理联盟和西部多学科(罕见病)管理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西部地区的门诊管理服务能力迈入了标准化、连续化、同质化的新阶段。成立仪式在新桥医院举行,新桥医院陈许波副院长发表了致辞,军地副理事单位代表也进行了发言。在仪式上,副理事单位和成员单位进行了联盟授牌和学术交流活动。西部门诊管理联盟由新桥医院门诊部牵头,第一批成员包括14家军队医院和40家地方医院,覆盖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西藏等地。联盟的重点工作包括门诊规范管理、人才培养和疑难危急重症多学科会诊等领域。通过创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医护专业培训、病例多学科会诊、技术协作、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功能。这将有助于实现分级诊疗模式,让患者在基层得到首诊、常见病和慢性病得到治疗,而疑难危急重症则在上级医院得到专业的诊疗,提升门诊服务质量,造福广大患者。新桥医院门诊部余江主任介绍了联盟的目标和意义,强调了提升西部门诊管理服务水平和疑难重症多学科诊疗能力的重要性。作为重庆市门诊质量控制中心和医学协会门(急)诊管理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新桥医院门诊部在门诊质量管理和服务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地位。近年来,门诊部在余江主任的领导下,不断探索门诊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以及门诊服务的全链路标准化等特色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另外,门诊部还成立了多学科MDT诊疗中心,组建了专业的MDT专家团队,为复杂、疑难、重症、罕见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次西部门诊管理联盟的成立将为改善西部地区的门诊管理服务水平和疑难危急重症的诊疗能力做出重要贡献。联盟的合作将促进学科共建、资源互补和绿色通道的建立,进一步提升门诊服务质量,让更多患者受益。
165

这家生成式AI制药公司获英伟达认可,完成2.73亿美元C轮融资,利用AI技术推动药物研发

最近,Generate:Biomedicines宣布已完成2.73亿美元的C轮融资,这也是今年生物技术领域最大规模的一次融资。自2020年以来,该公司总共获得了近7亿美元的投资。这笔最新融资将用于支持该公司的候选药物进行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候选药物具备广谱SARS-CoV-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同时还将支持之后的多个临床试验申请。除了FlagshipPioneer和B轮的所有投资方,此次融资还吸引了很多新的投资者,包括制药巨头安进(Amgen)和人工智能计算领先企业英伟达(NVIDIA)。2017年,MollyGibson博士辞去了在微生物制药公司KaleidoBiosciences的职位,并加入了著名的生物医药风投公司FlagshipPioneering。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重新思考药物开发过程中生物学的主要推动力。在当前阶段,生物物理学主导了蛋白质科学领域,这是我们理解和设计蛋白质的唯一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可扩展性和脆弱性问题。据MollyGibson所说,如果我们能够从大量蛋白质序列中学习到赋予其功能的自然规律,然后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蛋白质,那么我们几乎可以重新构想整个药物发现的过程。因此,MollyGibson和GevorgGrigoryan于2018年共同创立了一家名为Generate:Biomedicines的公司。该公司的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来揭示蛋白质序列、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方式设计蛋白质,并定制蛋白质疗法,以改善肿瘤学、免疫学和传染病等领域的药物开发。左边是MollyGibson,右边是GevorgGrigoryan。2020年9月,Generate:Biomedicines成功获得FlagshipPioneering注资5千万美元。2021年11月,该公司完成了3.7亿美元的B轮融资,并与安进公司达成了19亿美元的合作。到了2023年9月,该公司又成功完成了2.73亿美元的C轮融资。成立已经有5年了,并且已经推出了17个管线项目。这家创立仅有5年的公司似乎已经实现了他们最初设立的目标。他们的首个人体临床试验已经开始进行,这个被称为GB-0669的候选药物是一种专门针对SARS-CoV-2刺突蛋白高度保守区域的单克隆抗体。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提交用于治疗哮喘的抗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申请,预计不久后将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据报道,该公司C轮融资将用于支持其当前的17个研发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免疫学、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学等三个治疗领域。从构思到实践2021年3月,一直担任默沙东高管多年的MikeNally加入Generate:Biomedicines,担任首席执行官。过去两年里,他领导公司从两位创始人MollyGibson和GevorgGrigoryan的初始构想和进展中真正建立了一家公司,展示了从头开始生成治疗性抗体的能力,搭建了可重复且健壮的生产管道,并先后完成了3.7亿美元和2.73亿美元的大额融资,与安进公司达成了总额高达19亿美元的合作,并计划在今年展开两项临床试验。MikeNally一款具有泛SARS-CoV-2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是Biomedicines公司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首个项目。由于该抗体针对SARS-CoV-2刺突蛋白的高度保守区域,因此对新出现的变异株也能够起效。这个新项目在MikeNally的领导下仅用了16个月从一个初始想法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该候选疗法的目标是帮助那些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这一人群约占全球人口的2%。MikeNally已经表明,该公司计划今年提交临床试验申请,以测试用于治疗哮喘的抗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单克隆抗体。这种疗法有望成为最佳治疗方法。该单克隆抗体与TSLP的亲和性已经从皮摩尔增加到了飞摩尔水平。Generate:Biomedicines不仅与制药巨头安进(Amgen)合作,还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通过AI技术加速癌症疗法的开发。据预计,这次合作将每年带来10个项目。将人工智能与湿实验结合起来Biomedicines的技术包含着两个核心组件。第一个组件是基于蛋白质的从头设计,即通过计算机提出具有结合特异性的蛋白序列,无需预先对感兴趣的靶标结合进行知识分析,而且不仅局限于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第二个组件是对蛋白序列的优化。虽然计算出蛋白质的序列是一方面,但要使其成为可行的治疗方法则是另一方面,这需要充分了解蛋白质的结合亲和力、免疫原性和可制造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enerate:Biomedicines开发了一种优化方法,使他们能够获得原始的天然蛋白质,并将其转化为可用于针对特定目标的治疗方法。MollyGibson表示,我们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早期实验,成功创造了超过一百万种在自然界中从未存在过的蛋白质。团队还对其中一些蛋白质进行了测试,通过使用冷冻电镜技术和湿实验技术,确认了这些全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我们成功从头设计出了一种比以前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好50倍的新型蛋白质。Biomedicines是一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但他们始终保留对实验生物学的尊重。实际上,该公司拥有与湿实验相关的科学家和干实验相关的科学家一样多。此外,他们还在今年6月份建立了一个先进的冷冻电镜实验室,以加快生成式AI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进程。MikeNally表示,公司认为冷冻电镜非常重要。建立冷冻电镜实验室将为公司的专有机器学习模型增加一个强大的新工具,用于确定蛋白质结构。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药物与预期靶标的相互作用方式,并加快药物发现过程。此外,在治疗蛋白领域,这也将为公司提供竞争优势。
134

革命性猴 B 病毒检测方法的突破性发展

近日,Zoonoses杂志刊登了一篇重要的新文章,介绍了一种革命性的猴 B 病毒(BV)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令人瞩目的特异性和快速性。猴 B 病毒感染的死亡率高达80%,因此对于兽医、实验室研究人员和支持人员来说,快速准确地诊断BV感染至关重要。这项研究开发了两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的检测方法,其中一种被命名为RPA-VF-US6,具有出色的性能和潜力,能够在现场实验室进行即时测试(POC)。RPA-VF-US6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准确检测阳性质粒对照,而不会误报其他核酸。与此不同,传统方法可能会出现与其他病毒的交叉反应。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RPA-VF-US6的检出限仅为28个质粒拷贝,这表明它能够在感染早期迅速诊断BV。而另一种检测方法RPA-VF-UL27,虽然对HSV-1有交叉反应,但其性能也是令人满意的,即使在非常低的拷贝数下也能检测到。最令人兴奋的是,RPA-VF-US6在室温下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其检测限为2,800个质粒拷贝。这意味着RPA-VF-US6可以在无需复杂仪器的情况下进行即时测试,为野外实验室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检测解决方案。整个反应过程只需要30分钟,迅速诊断出BV感染。这项研究的成果对于猕猴物种的健康和人类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供一种快速、特异、易于操作的检测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BV的传播,保护医护人员、实验室研究人员和支持人员免受感染威胁。这一突破性发展将有望改善猴 B 病毒感染的防控工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保健提供更多支持。
171

药剂科赵荣生教授团队药师宋再伟应邀参加国际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学会全球大会并作大报告

国际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andClinicalToxicology,简称IATDMCT)第21届全球大会于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在挪威奥斯陆成功举办。此次大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从事治疗药物监测相关工作的学者和医疗专业人士,旨在促进、更新并提升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与支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赵荣生教授团队邀请了主管药师宋再伟参加了一次大会,与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宋再伟主管药师进行了名为“抗肿瘤领域的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研究现状及推进策略”的主题报告,报告的通讯作者是赵荣生。该研究对抗肿瘤药物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在对方法学和报告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相关指南,并提出了促进抗肿瘤领域治疗药物监测指南发展的策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赵荣生教授团队已多次受邀参加IATDMCT全球大会,进行学术交流。在2017年的第15届大会上,赵荣生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2021年,宋再伟主管药师在第19届大会上展示了壁报,并进行了“中国大剂量甲氨蝶呤循证用药指南”的交流,此指南是中国药理学学会治疗药物监测分会的依据(通讯作者为赵荣生)。2022年,宋再伟主管药师又在第20届大会上做了题为“来那度胺的治疗药物监测”的报告。这是一份关于“暴露-安全性”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由赵荣生和景红梅担任通讯作者。国际抗生物药物与临床毒理学治疗协会(IATDMCT)于1990年成立,是全球唯一专注推动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相关学科发展的国际组织。该组织的成员来自70多个国家,包括临床医学、药学和检验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北京大学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中心(TDMCT中心)下属的北医三院药剂科致力于整合治疗药物监测相关的药学服务与科学研究。他们在制定、评估和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相关的循证用药指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外,药剂科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以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并推动学科的发展。
149

研究发现联合6-MP和TMZ治疗可克服脑肿瘤耐药问题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联合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题为“Hypoxanth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1 metabolizes temozolomide to activate AMPK for driving chemoresistance of glioblastom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发现了临床可用药物6-MP对克服脑肿瘤耐药和改善治疗的潜力。GBM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最致命的癌症。目前,TMZ是目前唯一一种被证实能改善GBM患者总体生存的化疗药物。然而,由于内在和获得性耐药性的存在,标准疗程后的生存期仍只有12-15个月。研究人员发现,TMZ通过产生甲基重氮离子来导致DNA损伤,从而抵消肿瘤细胞的生长。然而,TMZ衍生的AICA通过激活AMPK并活化核苷酸还原酶(RNR)来促进DNA损伤修复,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这种转化由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1(HPRT1)催化,而HPRT1在GBM中高表达。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使用6-巯基嘌呤(6-MP),一种临床批准的HPRT1抑制剂,可以阻断TMZ诱导的AMPK激活,使肿瘤细胞对TMZ治疗敏感。除此之外,在接受TMZ治疗的GBM患者中,研究人员还发现HPRT1表达水平与不良预后呈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HPRT1在GBM治疗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该研究强调了联合使用临床可用的6-MP来克服TMZ化疗耐药和改善GBM治疗的潜力。这项研究为脑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希望。
124

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早期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从炎症到侵袭性癌的多阶段过程。然而,这一过程非常复杂,迄今为止还很少有相关研究揭示这一过程。早期诊断和治疗EC是中国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项目的重点。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方式筛选电子商务值得探索。在此,专家就其发生发展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 介绍2020年,食管癌(EC)患者增加60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8;死亡人数增加54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6;在中国,2020年EC的发病率增加了32万,排名第6位,死亡率增加了30万,排名第4位。近日,中国国家癌症中心(NCC)公布的2016年全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统计数据显示,EC发病率在男性中排名第5,在女性中排名第8,死亡率在男性中排名第4,在女性中排名第6。因此,EC仍然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包括两种主要病理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ESCC是最常见的亚型,占全世界EC病例的90%,发病率最高的是中国、中亚、东非和南非,而EAC主要发生在南美和欧洲。在中国,EC病例占世界EC病例的70%。目前尚不清楚EC是如何发生的。目前的研究表明,EC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从反复的炎症刺激到癌前病变,再到浸润性癌症。这一过程非常复杂,涉及食管上皮细胞和非上皮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其分子机制仍在探索中[5]。有研究表明,一些驱动基因的高频突变与EC的发生有关,如p53、p16、PTEN、RB1、ZNF750等。早期食管癌定义为仅累及粘膜而未怀疑有淋巴结转移的病变。早期诊断为EC的患者约占20%,病变切除后5年生存率约为85%。常用的白光内镜下Lugol's碘染色引导活检(WLE)或窄带成像(NBI)等诊断方法均能较好地诊断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EC。然而,由于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EC患者多无症状,内镜筛查费用高且痛苦,因此内镜筛查不适合大规模筛查,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由于治疗费用高,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中晚期EC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而内镜下治疗早期EC,如内镜下粘膜切除(EMR)或内镜下粘膜剥离(ESD),不仅创伤小,生存时间长,而且能保留食管结构和功能,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EC至关重要。传统上,食管癌前病变定义为不典型增生,分为轻、中、重度。近年来WHO对食道肿瘤的分级将食道癌前病变定义为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并根据浸润深度分为低分级和高分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常增生侵袭上皮的下1/2,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常增生侵袭上皮的上1/2。侵袭整个上皮的肿瘤称为原位癌(CIS)。本文就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EC的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2 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EC发生机制研究进展从癌前病变到浸润性癌的进展是非常复杂的。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通过测序逐渐揭示了影响EC发生发展的一些关键基因和通路。詹其敏院士等通过对158例ESCC患者的基因组分析,发现有8个基因(TP53、RB1、CDKN2A、PIK3CA、NOTCH1、NFE2L2、ADAM29、FAM135B)发生了显著突变,其中从未报道与ESCC相关的FAM135B被证实可增强肿瘤细胞的恶性性。同时,ESCC的突变主要涉及Wnt、细胞周期、Notch、RTK-Ras和AKT通路。PSMD2、RARRES1、SRC、GSK3B和SGK3可能是潜在的新型治疗靶点。贺杰院士等通过对113例EC患者的外显子测序,发现99%的样本中与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主要包括TP53、CCND1、CDKN2A、NFE2L2和RB1。组蛋白修饰相关基因突变频率也较高,包括KMT2D、KMT2C、KDM6A、EP300和CREBBP,其中EP300突变与预后不良相关。此外,FAT1、FAT2、FAT3或FAT4或AJUBA和NOTCH1、NOTCH2或NOTCH3或FBXW7的突变分别导致Hippo和Notch通路的失调。虽然有研究发现了一些ESCC的肿瘤生物标志物,但用于诊断的新生物标志物仍然不足。最近的基因组研究,包括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通过对临床组织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或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ESCC中的许多基因组突变。林东鑫院士团队发现ALDH2 4q23位点的rs671和ADH1B 12q24位点的rs1229984两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ESCC风险显著相关,并与饮酒和吸烟状态相互作用。他们进一步对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确定了6个ESCC突变特征(E1-E6),其中E4与吸烟和饮酒状态显著相关。此外,具有ALDH2风险基因型(rs671-AG/-AA)的饮酒者中签名E4的频率显著高于无该风险基因型的饮酒者。这一风险基因型也明显高于不饮酒者和rs671-GG基因型的不饮酒者。AGH1B的分析结果与ALDH2相似。虽然这些研究从某些方面揭示了EC的发病机制,但它们只局限于侵袭期,而不是从癌前病变到侵袭性癌的过程,因此不能完全揭示EC发生发展的机制。既往研究表明,细胞微环境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慢性炎症诱导的活性氧和活性氮(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RONS)可损伤重要的细胞成分(如DNA、蛋白质和脂质),从而导致恶性细胞转化。Lin等研究表明,食管黏膜组织学的恶性程度随着炎症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他们对包括正常上皮组织、单纯性增生组织、上皮内瘤变组织和EC组织在内的227个组织进行了全外显子和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正常粘膜组织到上皮内瘤变再到浸润性癌的变化过程。他们的研究表明,DNA的损伤状态和炎症程度与粘膜组织的异型性程度呈正相关。磷酸化H2AX (γH2AX)在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单纯增生组织。γ - h2ax在非炎症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阳性率不同,γ - h2ax的表达随炎症程度和细胞异型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他们发现基因组倍性的增加始于上皮内瘤变阶段,例如,68%的上皮内瘤变和55.6%的鳞状细胞癌样本中存在多倍体,但在单纯增生样本中没有。最后,他们还发现了几个在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如CDKN2A、ASCL3、FEV、CCND1、NFE2L2和SOX2。虽然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在拷贝数变异(CNA)的大小上没有差异,但鳞状细胞癌的CNA状态明显增加。虽然鳞状细胞癌和上皮内瘤变有许多共同的遗传改变,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独特的突变,表明遗传异质性。仅仅研究基因组学是远远不够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对基因组学研究的补充。Zhang等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正常粘膜组织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了两组之间蛋白表达的差异。共鉴定4006个蛋白,与正常黏膜组织比较,差异表达236个蛋白,其中上调138个,下调98个。此外,已有研究证实18种蛋白在ESCC与正常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表达。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多种功能和信号通路,如肌动蛋白骨架调控、PPAR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尽管这些研究揭示了基因组改变在ESCC中的重要作用,但尚不清楚正常上皮细胞如何通过突变从癌前病变进展为浸润性癌症,因为这些研究大多基于横断面设计,而不是顺序进展或涉及较少的疾病阶段。此外,少数体细胞突变可能不足以启动EC的发生和发展,因为这种突变也发生在病理正常的人类食管组织中。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复杂背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阐明肿瘤发生过程中TME细胞的动态转录组变化对揭示ESCC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可以分析组织样本中复杂的细胞组成,破译细胞状态转变。然而,由于几乎不可能从患者身上获得这些病变,因此很难分析持续进展的肿瘤,因此必须在动物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案。化学致癌物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小鼠ESCC发生的方式与人类ESCC的致瘤过程相似。因此,通过构建小鼠模型研究ESCC的发育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类ESCC的发育过程。通过单细胞测序对模型小鼠ESCC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可以显示不同发育阶段食管上皮内各种细胞的状态,从而描绘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的全貌。研究表明,在ESCC的发展过程中,上皮细胞表现出6种不同的状态(EpiC 1-6),分别与分裂和增殖、解毒、细胞外致癌物质刺激反应和促炎反应、角化、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生成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控制有关。EpiC 1-3存在于不同阶段,但比例不同,说明这三种类型的细胞是食管上皮的基本组成部分,而EpiC 4和5存在于炎症和增殖阶段,而EpiC 6仅存在于侵袭性肿瘤。此外,这些细胞表现出两条变化途径,都是从EpiC 1开始,有的细胞从增殖性的EpiC 1向正常分化的EpiC 4转变,有的细胞从EpiC 2向EpiC 5发展,最后向恶性的EpiC 6发展。这些细胞亚型很好地证明了肿瘤发生过程中食管上皮细胞的动态转化。既往对人类食管基因组突变的研究表明,虽然正常人食管上皮外显子突变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未发生与癌症相关的病变,提示致癌物和免疫抑制因子引起的转录组改变可能在ESCC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ESCC的发生是外部致癌刺激、炎症反应、基因突变和免疫抑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 EC早期诊断研究进展目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前列腺癌预后的最佳策略。如果早期发现并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5年总生存率可大大提高至90%以上。但对于EC和癌前病变的筛查,内镜筛查价格高、效率低,不适合大规模筛查。目前在国内主要用于EC高发地区的筛查。因此,寻找有效的无创生物标志物进行筛查,降低筛查成本,提高早期诊断EC的效率和准确性,将有助于降低死亡率。4 筛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基于食道细胞学样本、血液样本、呼吸样本、口腔微生物组等开发了一些诊断EC的生物标志物,如p53抗体等血液抗体、循环肿瘤细胞、循环miRNAs和lncRNAs。此外,还有将活检与生物标志物(如DNA甲基化标志物、突变基因和snp)相结合的诊断方法。5 内镜筛查研究进展目前,内镜筛查仍是临床筛查和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内镜筛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无症状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性病变并将其切除,因此非常依赖于诊断的准确性。在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中,内镜诊断漏诊EC占所有病例的6.4%。因此,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是诊断和治疗的重点。窄带成像(NBI)可以检测到更多的发育不良区域,同时减少了所需的活检次数。为了更直观、准确地评估分期和组织病理类型,实现有针对性的活检甚至病理可视化,新的内镜成像技术不断涌现。图像增强内镜(IEE)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上提高了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的检出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活检。Lugol色内窥镜(LC)可以显示WLE下未见的癌前病变,并通过显示精确的边界使活检更加准确。I-scan技术也是一种数字比较方法,可以增强微小的粘膜结构和细微的颜色变化。与随机活检相比,i-scan引导下的活检诊断率更高(66%),准确率为96%,需要的活检较少[47,48]。人工智能(AI),尤其是深度学习,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了解内窥镜专家如何诊断和解释图像后,人工智能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此外,人工智能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与临床专家没有显著差异,甚至优于一些初级或中级医生。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 内镜治疗早期EC的进展内镜根除疗法(EET)是目前食管癌前病变及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癌的基本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ESD)。EET可达到95% ~ 100%的5年生存率。射频消融(RFA)通常用于平坦或不可见病变的消融,以及内镜消融后残留的病变。出血、穿孔和食管狭窄是内镜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切除部位小心地凝血暴露的血管可以减少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夹子闭合、支架置入和内镜下缝合是治疗术中穿孔的有效方法。常见的狭窄治疗方法有自助充气球囊、预防性放置全覆盖自膨胀金属支架、可生物降解支架、口服类固醇、局部类固醇注射或局部类固醇凝胶应用(图1)。图1 早期EC的治疗策略7 早期EC的其他治疗进展虽然内镜治疗是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EC的基础,但手术和放化疗也需要。根据日本食管癌学会(JES)编辑的食管癌实践指南2022,当诊断为pt1a -粘膜肌肉炎(MM)时,建议非周周病变患者接受内镜治疗,而全周病变患者建议接受手术(如果能耐受)或放化疗。对于经内镜治疗后诊断为粘膜下(SM)的患者,还应考虑进行手术或放化疗等附加治疗。病变长度> 5cm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当患者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时,建议采用化疗、放疗或放化疗(图1)。8 结论为了提高EC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EC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应该是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重点之一。虽然对EC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中发现的证据仍然不足,尚未发现有效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EC的发生发展机制,筛选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利用,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参考资料:Holistic Integrative OncologyRecent advances in the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573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