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血液检测手段或能帮助早期诊断卵巢癌

发布时间:2023-10-13 16:36:10 655次浏览

近日,科学家们通过一项名为OvaPrint的新型血液检测手段的研究和开发,或许能够改善对高级别的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早期诊断,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这项研究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血液检测手段或能帮助早期诊断卵巢癌.png

由于目前临床医生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导致高级别的浆液性卵巢癌成为最常见且最致命的卵巢癌类型之一。手术前很难确定盆腔肿块的性质,而早期阶段的治疗往往是最有效的。然而,现有的活组织检查并不是一种可选方法,这使得临床医生面临难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困境。

事实上,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研究开发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这种新型检测手段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循环的特定核酸,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盆腔肿块是良性的还是癌变的。研究者们采用了一种名为无细胞DNA甲基化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被甲基化修饰的DNA片段,从而识别早期卵巢癌的分子变化。这项测试手段准确率高达91%,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据研究者Bodour Salhia博士介绍,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推出可能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只能做出最好的猜测,而通过更好地了解盆腔肿块的性质,可以帮助找到最适合的治疗策略。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调查OvaPrint是否可用作无症状女性机体早期卵巢癌的筛查工具。

据统计,早期切除卵巢癌的患者有超过90%的机会存活5年以上,而在晚期阶段发现的患者生存几率不到40%。因此,早期的检测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准确识别早期卵巢癌,改变这种疾病的治疗结局,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后续研究来验证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有效性,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发布用于临床使用的商业化版本。他们还在探索对OvaPrint进行修饰以检测其他卵巢癌亚型,并希望优化测试手段,使其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筛查。这一项研究的成果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相关推荐

创新!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水凝胶,能有效抑制胰腺癌的进展与转移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的薛华丹和金征宇教授领导的放射科研究团队以原创的论文形式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Today(中科院一区)上发表了他们关于近红外光热免疫治疗胰腺癌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研究了胰腺癌独特的肿瘤微环境,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水凝胶可以注射。动物模型显示,这种新型水凝胶可以通过快速的局部光热治疗作用消融肿瘤细胞,调节机体免疫,有效抑制胰腺癌的进展和转移。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胰腺癌因其恶性程度高,被称为“癌中之王”,预后较差。研究发现,胰腺癌肿瘤的微环境呈现出高度纤维化的基质特征,T淋巴细胞浸润较少以及缺乏氧气等特点,导致免疫应答被极度抑制,目前现有的免疫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应对胰腺癌肿瘤微环境具有高度免疫抑制的特点,一支研究团队研发了“光热免疫治疗”,该治疗采用“近红外光热+免疫治疗”协同作用的方式,调节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促使其从免疫角度被视为“冷”肿瘤变为“热”肿瘤。该团队采用内源性光敏物质胆绿素(BV)和临床批准用于胰腺癌治疗的胸腺五肽(TP5),通过共组装的方式制备出新型的BV/TP5水凝胶,并利用“磁共振+光学双模态成像”技术监测联合治疗的疗效。团队首先在实验室外通过实验证实了BV/TP5水凝胶的光热转换能力。在胰腺癌的动物模型中,BV/TP5水凝胶展示了优秀的可重复注射性和生物相容性,这得益于其剪切变稀和自愈合的特性。在将BV/TP5水凝胶直接注射到胰腺癌瘤内并进行光热治疗后,瘤体温度在10分钟内从29.2℃升至54.6℃。进一步的影像监测发现,与仅使用BV或TP5水凝胶相比,BV/TP5水凝胶明显抑制了肿瘤的进展。病理结果表明,BV/TP5水凝胶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在肝脏、脾脏等其他器官的转移。该团队正在进一步研究光热免疫治疗的作用机理。通过在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脾脏细胞和肿瘤组织细胞三个不同层面上进行实验,该团队发现与BV水凝胶组、TP5水凝胶组和空白水凝胶组相比,BV/TP5水凝胶组可以显著提高CD4+、CD8+等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在原位的生长,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抑制远处转移灶的出现。乏氧相关指标的结果表明,BV引导的光热效应可以有效缓解肿瘤微环境的缺氧情况,可以作为胰腺癌的协同治疗方法。▲光热免疫治疗中BV/TP5水凝胶的结构和应用示意图针对胰腺癌高度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特点,该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全新的可注射水凝胶,名为BV/TP5。该胶凝剂具有创新的光热免疫治疗功能,既可用来消融原位肿瘤,又能激活全身性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远处转移和复发的效果。此外,BV/TP5还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策略。
961

新研究有望提高乳腺癌脑转移生存率!岩藻醣化成重要突破点

乳腺癌是导致癌症在大脑转移的第二大常见原因。有10%至30%的乳腺癌转移患者会出现癌症脑转移。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且生存率较低。最近,在《CellReports》国际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脑转移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富糖的PVR/CD155诱导乳腺癌浸润》的研究报告中,来自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更好地理解了促进乳腺癌在脑中的转移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信号通路,可以控制乳腺癌脑转移。他们主要研究了癌细胞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岩藻糖化过程,癌细胞周围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在肿瘤环境中起着促进癌症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这些成纤维细胞的关键作用在原发性乳腺癌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在癌症脑转移过程中的具体角色尚不清楚。岩藻糖化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修饰过程,即将岩藻糖添加到蛋白质中,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功能。细胞信号通路可以通过岩藻糖化的调节来实现,而高水平的岩藻糖化蛋白与乳腺癌的进展直接相关。EricLau研究员指出,最近的研究强调了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岩藻糖化在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例如脑癌等。然而,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异常的岩藻糖化如何改变与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大脑肿瘤的进展。在早期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与乳腺癌相关的成纤维细胞中存在与癌症转移相关的高水平岩藻糖化过程,这表明癌症成纤维细胞可能在该过程中促进了乳腺癌的进展。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分子通路,可以控制乳腺癌转移到大脑。随后的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脑转移中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能够分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蛋白(PVR),这能够有效刺激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增加大脑中乳腺癌细胞的侵袭。研究人员确定,成纤维细胞中PVR的分泌是由缺氧诱导蛋白FUT11介导的岩藻糖化作用诱发的。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患者样本中证实,乳腺癌脑转移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岩藻糖化PVR水平高于乳腺癌细胞中的水平。以上综合观察结果显示,PVR岩藻醣化以及随后由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可能是大脑中乳腺癌转移和侵袭的重要调节因子。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发现能为科学家们设计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专门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EmmaAdhikari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首次提供了关于乳腺癌脑转移发病机制的重要见解,同时强调了大脑转移性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岩藻醣化的PVR和FUT11可能成为乳腺癌脑转移的新型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通过本研究,我们揭示了一种在大脑中促进乳腺癌脑转移的机制,该机制涉及缺氧和岩藻醣化的调节。具体来说,我们发现脑转移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能够促进其在大脑中的侵袭和扩散,而岩藻醣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1048

指南新篇章: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在京发布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发布暨精读巡讲(北京站)新闻发布会在北京肿瘤医院举行。会上宣布了此次精读巡讲(北京站)专场活动的详细安排。此次活动由中国抗癌协会和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抗癌协会的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腔镜与机器人分会以及北京肿瘤医院和北京抗癌协会共同承办。根据中国抗癌协会的安排,将在9月23日至24日举办两场专题讲座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将带领一批权威肿瘤专家聚集在北京,分别进行2023年CACA技术指南发布暨安宁疗护(第61场)以及机器人外科(第62场)的精读巡讲。在会议上,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李子禹教授向大家介绍了CACA指南的背景和精读巡讲的情况。2022年至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在樊代明院士的领导下,组织了13000多位权威专家,共同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这本指南涵盖了53种常见的肿瘤类型(瘤种篇)和60种诊疗技术(技术篇),共计113个指南。CACA指南的内容十分全面,兼顾基层医疗水平,并且注重规范化。同时,指南中既有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之处,也充分吸收了国际上的成熟经验。该指南不仅采纳了中国的临床数据,还结合了国内专家的共识和经验,更加符合我国肿瘤诊疗的现状。指南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医疗可及性,堪称是一本“为中国人量身定制”的肿瘤诊治指南。权威科学的诊治指南是为癌症患者提供科学诊疗方案的参考,指导医务工作者进行治疗。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例,该医院已经建立了一个由30多位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培训诊疗指南的讲师。季加孚教授和李子禹教授领导的这个团队录制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胃癌”解读》和《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结直肠癌”解读》共88节课程,供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在线学习。今年5月和9月,医院组织了由中国抗癌协会组织的CACA指南认证考试,共有26个科室的218位临床医师参加考试,其中大肠癌考试的通过率达到了92.5%。通过这种“以学促考”的形式来达到“以学促做”,最终将诊疗指南的内容应用到医院的临床工作中。北京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朱军教授透露,北京肿瘤医院是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他表示,北京肿瘤医院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肿瘤防控技术人才培训的任务,主要围绕着北京市常见癌症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技术进行培训。该医院致力于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提高基层癌症筛查和早诊人才的建设水平,推动北京市肿瘤防治水平的持续提高。朱军教授指出:“我们相信,CACA指南的巡讲在北京得到的实施将不仅为广大癌症防治工作者带来整合医学思维下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也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构建癌症防控的新体系,形成新的癌症防治模式。这次活动不仅扎根民心、体现民意,惠及民生,必将给北京肿瘤防治事业注入强劲的动力,推动该领域再次取得高峰。”张小田副院长在北京肿瘤医院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介绍了学习CACA指南的情况,引起了热烈反响。马少华教授宣布了北京站精读巡讲活动的详细安排。活动分为两场,第一场是由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主委、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肖亚洲教授及专家团进行的,题为安宁疗护,是第61场巡讲(共99场),将于9月23日下午进行。第二场是由中国抗癌协会腔镜与机器人外科分会主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主任张旭院士及专家团进行的,题为机器人外科,是第62场巡讲(共100场),将于9月24日上午进行。这次活动将会通过全网范围内的视频直播进行,旨在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大众传授权威的肿瘤防治知识。本次巡回讲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医学工作者与中国抗癌协会之间交流合作的纽带,推动相关专业与国内领先水平的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国内肿瘤防治水平,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更大贡献,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648

支原体肺炎今年来势汹汹,许多孩子已中招,家长们该如何应对

有人认为,当父母后,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是对自己生活最大的关爱。然而,最近许多孩子相继感染了“支原体肺炎”,这让家长们非常担心。为了满足儿童就医的需求,河南省儿童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特别增加了夜间延时门诊。那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个感染是否就代表着患上肺炎?为什么今年“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如此之多?对于此类疾病,家长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10月19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河南省的儿科专家。为什么儿童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它位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属于最小的非典型病原体。申月琳医生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也是河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特聘主任。她指出,支原体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多数在秋冬季出现,潜伏期需要2到3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主要表现在5岁及以上的儿童,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易感人群正逐渐年轻化。也就是说,3岁以下的幼儿也有较高的感染率,甚至有些1岁以内的幼儿也有感染的情况。因此,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申月琳介绍说,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的原因是他们的肺部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较弱。此外,幼儿园和学校人数密集,从而导致病原菌容易传播,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预防方面,我们应该避免病原体,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要时戴口罩。要注意勤洗手,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另外,如果学龄儿童患有支原体肺炎,不应该上学,要休息好,增强免疫力。今年为什么“支原体肺炎”患者数量如此之多?申月琳认为今年有很多“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天气逐渐转凉,进入了秋冬季,9月份还是开学季,一些孩子不够注意卫生,加上没有佩戴口罩,造成了感染数量的增加。此外,也与今年的支原体菌株的侵袭力以及耐药状态有很大关联。汤昱医生是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呼吸科主任。他表示,肺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以涉及到肺部的任何部位。支原体肺炎,指的是肺部感染了支原体菌株导致的炎症。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有两个:发热和咳嗽。在儿童感冒中,最开始的症状是阵发性的干咳,接着会咳出痰来。有些患儿还可能伴有头痛、咽痛和耳痛等症状。发热的情况主要是中度到高度的,有些患儿会一直持续高热,这通常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有些孩子咳嗽会比较剧烈,而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喘息。如果孩子发烧超过72小时,常规治疗无效,并出现精神不佳、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汤昱专家提醒,支原体肺炎的重症或难治性情况治疗较为困难,有些甚至可能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当年幼的孩子感染肺炎支原体时,发烧可能不是很严重,但可能会有喘息或呼吸困难。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诊,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尽量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如何保护二宝免受感染,因为大宝已经被感染了呢?汤昱提醒大家,如果家里有一个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要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要待在同一个房间里,因为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据汤昱介绍,当前尚未有防止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增强体质,经常通风室内环境,勤洗手,并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从而有效地进行预防。为了保护自己,建议避免到人流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需要去的时候,可以佩戴口罩保护自己。当咳嗽或打喷嚏时,请使用纸巾或手肘等遮挡口鼻,使用过的纸巾应当扔进盖子的垃圾桶内。此外,请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可以使用肥皂和水进行清洗,如果没有流动的水源,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洗手液来进行消毒。在流行病高发季节,我们应该注意室内的通风问题,每次通风的时间不应小于30分钟,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学校和幼儿园等重点场所更要注意通风消毒,加强日常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防止群体感染的出现。
602

全国口岸首次进口抗癌药甲氨蝶呤顺利通关

9月26日1点08分,国泰航空CX3262全货机航班平稳降落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机上装载2个集装板共8件2680公斤德国产甲氨蝶呤注射液,为全国口岸首次进口。据了解,该批甲氨蝶呤注射液主要用于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自德国转机香港再运抵重庆。由于药物特殊性,要求全程保持在15—25℃的恒温区间运输。抗癌药甲氨蝶呤介绍甲氨蝶呤片由诺华制药生产。适应症1、各型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蕈样肉芽肿、多发性骨髓病;2、头颈部癌、肺癌、各种软组织肉瘤、银屑病;3、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癌。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5mg~10mg,一日1次,每周1~2次,一疗程安全量50mg~100mg。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一次15mg~20mg/m2,每周一次。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包括口腔炎、口唇溃疡、咽喉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常见,偶见假膜性或出血性肠炎等;2、肝功能损害,包括黄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增高,长期口服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脂肪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变;3、大剂量应用时,由于本品和其代谢产物沉积在肾小管而致高尿酸血症肾病,此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尿少、氮质血症甚或尿毒症;4、长期用药可引起咳嗽、气短、肺炎或肺纤维化;5、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长期口服小剂量可导致明显骨髓抑制,贫血和血小板下降而伴皮肤或内脏出血;6、脱发、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7、白细胞低下时可并发感染。禁忌已知对本品高度过敏的患者禁用。贮存方法遮光,密封保存。适用人群1、各型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蕈样肉芽肿、多发性骨髓病; 2、头颈部癌、肺癌、各种软组织肉瘤、银屑病; 3、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癌。药物相互作用1.乙醇和其他对肝脏有损害药物,如与本品同用,可增加肝脏的毒性。2.由于用本品后可引起血液中尿酸的水平增多,对于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相应增加别嘌呤醇等药剂量。3.本品可增加抗血凝作用,甚至引起肝脏凝血因子的缺少或(和)血小板减少症,因此与其他抗凝药同用时宜谨慎。4.与保泰松和磺胺类药物同用后,因与蛋白质结合的竞争,可能会引起本品血清浓度的增高而导致毒性反应的出现。5.口服卡那霉素可增加口服本品的吸收,而口服新霉素钠可减少其吸收。6.与弱有机酸和水杨酸盐等同用,可抑制本品的肾排泄而导致血清药浓度增高,继而毒性增加,应酌情减少用量。7.氨苯蝶啶﹑乙胺嘧啶等药物均有抗叶酸作用,如与本品同用可增加其毒副作用。8.与氟尿嘧啶同用,或先用氟尿嘧啶后用本品,均可产生拮抗作用,但如先用本品,4~6小时后再用氟尿嘧啶则可产生协同作用。9.本品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合用也可导致减效,如用后者10日后用本品,或于本品用药后24小时内给左旋门冬酰胺酶,则可增效而减少对胃肠道和骨髓的毒副作用。10.有报道如在用本品前24小时或10分钟后用阿糖胞苷,可增加本品的抗癌活性。11.本品与放疗或其他骨髓抑制药同用时宜谨慎。有效期24个月剂型片剂注意事项1、本品的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较烷化剂为轻,但长期服用后,有潜在的导致继发性肿瘤的危险;2、对生殖功能的影响,虽也较烷化剂类抗癌药为小,但亦可导致闭经和精子减少或缺乏,尤其是在长期应用较大剂量后,但一般多不严重,有时呈不可逆性;3、全身极度衰竭、恶液质或并发感染及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本品。周围血象如白细胞低于3500/mm3或血小板低于50000/mm3时不宜用;
710

肺癌免疫治疗中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肺癌治疗的方式。然而,这些新型疗法的客观持久反应率仍然较低,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能够准确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唯一经验证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是PD-L1,但其结果并不十分准确。随着我们对分子生物学、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免疫微环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出现了更多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使得我们有可能预测ICIs疗效和预后。本文摘录了一篇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的综述,介绍了有关预测ICIs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1、肿瘤微环境(TME)1.1TME的作用肿瘤微环境(TME)包括围绕肿瘤细胞的各种细胞类型、血管结构、信号分子和细胞外基质。其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起着重要作用。单核细胞从血液中迁移时,会从癌细胞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接收信号,并分化为M2型TAM,从而抑制免疫效应细胞,并招募其他免疫抑制细胞进入TME。其他免疫抑制性细胞包括与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髓系细胞源性抑制细胞(MDSCs)、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s)、调节性淋巴细胞等。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先天免疫系统对肿瘤清除的贡献同样重要。NK细胞依赖于一个同时激活和抑制受体的“双重系统”,正常的NK细胞具有清除不表达MHC I类分子的肿瘤细胞并逃避淋巴细胞杀伤的能力,但当NK细胞被肿瘤浸润后,会导致其激活受体下调、细胞毒性降低,从而转向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VEGF、IL-10、TGF-β等。此外,免疫检查点在外周免疫耐受的建立过程及淋巴细胞不同成熟阶段的干预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如PD-1、PD-L1、CTLA-4等,同时免疫检查点还参与TAM、tDCs、T-regs和MDSCs对TME中免疫细胞施加免疫抑制压力的过程。由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异常,肿瘤细胞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过于激烈,因此TME是一个缺氧、酸性、低糖的环境,对其他类型细胞而言生存非常困难。因此,由于其交织和重叠的特征,TME是一个阻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生存能力的复杂环境。1.2PD-L1PD-L1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标志物,但在未表达PD-L1的患者中,仍有6.5%至10%的病例出现了应答。此外,由于肿瘤细胞本身和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表达,PD-L1的作用变得难以解释,而且肿瘤异质性等相关因素还可能会导致PD-L1表达假阴性。因此,PD-L1的表达并不能绝对准确地预测免疫治疗疗效。1.3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诊断时通过分析肿瘤浸润性质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从而指导治疗。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s)是CD4+ T淋巴细胞的亚群,通过分泌IL-10、IL-35和TGF-β来发挥抑制效应性T细胞反应的关键作用。T-regs维持免疫稳态,而其他CD4+ T淋巴细胞则促进局部免疫反应。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高水平FoxP3和T-regs浸润的NSCLC与OS的不良预后相关。1.4HLA和CMH-1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HLA-1)对NSCLC患者的影响呈现“多态性”。比如,Chowell等人的研究显示,HLA B44超型与OS改善相关,而HLA B62超型则与OS较低相关。此外,β-2-微球蛋白(B2M)的突变属于CMH-1,是向树突状细胞呈现抗原所必需的。因此,B2M的突变可谓改变了抗原呈现,这可能导致了ICIs的耐药性的产生。1.5干扰素(IFN)干扰素(IFN)是参与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分子。近期研究表明,IFN还可能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比如,Herbst等的研究发现,IFNγ高表达可能与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有关.在POPLAR试验中,IFNγ高表达与使用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的NSCLC患者的OS改善相关。此外,IFN还是肿瘤发炎指数(TIS)的标志物之一,PD-L1的表达也可能与IFNγ密切相关。1.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在肿瘤炎症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肿瘤环境中如果存在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则会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已有多篇大型系统性综述证实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种癌症中的预后价值,目前更易获得、更经济的NLR或将成为ICIs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之一。2、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突变负荷(TMB)是指肿瘤基因组去除胚系突变后的体细胞突变数量,这些突变会导致新抗原的产生,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相关的抗肿瘤反应。因此,当TMB较高(≥10mut/Mb)时,可能是ICIs有效性的一个预测因素。但这一截断值并不绝对,可能取决于不同的基因组和所使用的分子技术,如WGS、WES、NGS等。3、Wnt/β-连接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与更高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和低PD-L1表达水平相关。与此同时,β-Catenin水平似乎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水平和CD11c+浸润水平呈负相关。另外,联合使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进行治疗可能是恢复T细胞浸润、以保持免疫治疗敏感性的一种方法。4、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已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可以调节适应性免疫和先天免疫,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各种复杂的机制影响抗肿瘤免疫应答。近年来,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抗生素(ATB)和质子泵抑制剂(PPI)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一项Meta分析表明这些药物对ICIs的疗效有负面影响,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回顾性研究,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其中的机制。5、其他生物指标物除了以上提到的生物标志物之外,利用人工智能(AI)算法来自动量化放射学特征的放射性生物标记物正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些标记物的成像数据与组织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有关。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化疗可以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从而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结语PD-1和PD-L1抑制剂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和预后,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识别出哪些患者能够获益并预防潜在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变得尤为重要。目前,PD-L1表达作为NSCLC免疫治疗的主要预测生物标志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寻新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已成为当务之急,许多研究者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免疫治疗中,多个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干扰素γ(IFN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等,均可作为ICIs的可能预测指标。然而,目前并未制定一致的检测标准,某些研究结论甚至互相矛盾。随着前瞻性研究的不断开展,我们相信未来能够验证具有前景的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从而造福广大NSCLC患者。
707

欧盟批准Apretude长效方案:预防HIV,降低用药频率

在欧盟委员会批准Viivhealthcareapretude之后,需要在HIV暴露前预防的欧盟居民很快将有一个更低剂量的新选择。为了保护高危人群(例如HIV抗体阴性人群和HIV抗体阳性伴侣)免受HIV病毒感染,他们需要严格遵守预防措施。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按时服药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减少药物使用的频率可能会使接受治疗的人更容易保护自己。欧盟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一种HIV病毒暴露前的预防措施,这将为欧盟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选择。2022年9月19日,Viivhealthcare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Apretude(cabotegravir长效注射剂和片剂)作为预防HIV的药物。Cabotegravir可通过在高风险成年人和青少年(至少12岁)中结合安全性行为来降低性获得性HIV-1感染的风险,其体重至少为35公斤。长效的Cabotegravir注射剂和片剂是唯一一个在欧盟得到批准的HIV预防方案,它可以将HIV预防所需的用药频率从每天减少到每年只需注射6次。截至目前,长效Cabotegravir用于暴露前预防的申请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得到批准,并已提交给其他监管机构进行审批。吉利德科学公司的长效注射药物替代了Truvada和Descovy,这两种药物分别是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酯富马酸盐和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酯阿拉芬酰胺,分别于2016年和2021年在欧盟获得了批准。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口服Truvada相比,长期使用Cabotegravir注射剂和片剂能更有效地降低HIV感染的风险。根据国际两项IIB/III期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对照的研究数据(HPTN083和HPTN084),Cabotegravir已经获得了暴露前预防的批准。以上研究评估了长期暴露前预防使用Cabotegravir在HIV阴性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对象包括男性同性恋者、跨性别女性以及通过性途径感染HIV风险较高的顺性别女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Cabotegravir进行暴露前的预防治疗与日常口服Truvada片相比具有以下效果:在HPTN083试验中,通过长期使用Cabotegravir来预防暴露前HIV感染的受试者,与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相比,其HIV感染率减少了69%。长期使用Cabotegravir的年HIV感染发病率为0.37%,而使用Truvada片剂的年HIV感染发病率为1.22%。在HPTN084研究中发现,长期接受Cabotegravir预防的受试者与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相比,其HIV感染率显著降低了90%。具体而言,长期接受Cabotegravir预防的受试者的HIV感染年发病率仅为0.15%,而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的HIV感染年发病率为1.85%。研究发现,长期接触Cabotegravir可降低性传播高风险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844

Nature子刊:袁逖飞/田仰华团队全面研究揭示刺激大脑治疗抑郁症中安慰剂效应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的时间依赖性得到了证实。研究结果表明,安慰剂效应和积极治疗效应随着发表年份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呈现出效果逐渐增大的趋势。信仰"是人类最古老的良药。几千年来,在许多宗教仪式中,人们坚信喝下“符水”可以治愈各种疾病。这种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它利用了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期望和信心,而非治疗本身,从而改善症状。安慰剂效应最早是由Beecher博士偶然发现的:在二战战场上,镇静剂用完后,Beecher博士给受伤的士兵注射生理盐水,并声称其中含有强效吗啡。意外的是,士兵们感受到了疼痛的减轻,并逐渐停止了呻吟。之后,Beecher博士在1955年发表了题为《ThePowerfulPlacebo》(强大的安慰剂效应)的论文,对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正式的定义、描述和探讨。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安慰剂效应不仅具有明确的生理机制,如特定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情绪脑区,还与多种心理因素有关,比如预期强度、以往经历和社会观察(见图1)。安慰剂效应对于伴有情感体验的症状,如疼痛、腹泻、哮喘和恐惧,有显著改善作用。因此,在抑郁症治疗中,安慰剂效应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显示,最近几年,使用安慰剂(如淀粉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可高达30-40%。一些患者不仅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可以在网络媒体上生动地描述自己生活质量的飞跃。这些临床结果表明通过安慰剂效应影响患者的积极预期,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最近几年来,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中,利用物理手段无需用药进行治疗的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一个方法是经颅磁刺激(TMS),通过利用电磁场来调节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和局部神经振荡,以改变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的神经活动异常,从而减轻抑郁情绪。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验证了它的疗效后,该方法被批准用于中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并且可以达到与抗抑郁药物相似的治疗效果。尽管这种疗法取得了持续的进展和普及,但它的疗效与安慰剂效应之间的潜在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阐明。图1:安慰剂效应——神经科学概念和观点的大熔炉2023年9月25日,袁逖飞教授和田仰华教授合作,在NatureMentalHealt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抑郁症经颅磁刺激治疗中安慰剂反应的增长:对27年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徐阳婷。研究小组对过去27年来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整理。通过分析安慰剂效应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旨在说明安慰剂效应在TMS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机理。经过广泛的检索,研究团队从6个主要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到了27年间(1996年至2022年)共2783篇以TMS和抑郁症为主题的文章。随后,团队进行了严谨的审查和评估,并最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包括了5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其中包含54个安慰剂对照组,总共涉及4515名患者。研究发现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非常明显(d=1.016,SE=0.093,95%CI=0.833-1.199,I2=83.42%,P<0.0001)。进一步的亚组和元回归分析显示,在这些随机对照试验中,无论纳入的患者数量、年龄、性别比、采用的安慰剂方案、症状评价量表,或所在国家和地理位置是否不同,都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在TMS治疗抑郁症过程中,安慰剂效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2: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非常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与时间的关系具有依赖性。研究结果显示,安慰剂效应和积极治疗效应随着发表年份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此外,样本量的大小与安慰剂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偏倚风险、用药情况和试验地点也会对安慰剂效应的大小产生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系统了解安慰剂效应在TMS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为探索新型TMS抗抑郁策略、靶点的研究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合理促进安慰剂效应,有助于疗效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治疗抑郁症患者。随着精神医学的进步与物理治疗概念的普遍化,TMS治疗抑郁症这一策略被大众逐步认可,这可能导致安慰剂效应的持续增加,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未来,阐明TMS抗抑郁过程中安慰剂效应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助于形成更加有效的抑郁症治疗策略,促进精神疾病的临床干预。
680

心血管疾病患者癌症风险显著增加,并存在复杂的共同机制

最新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其癌症风险增加了20%。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存在更复杂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风险较其他心血管病患者更高。炎症、代谢适应等生物过程可能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相关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非常重要,且早期筛查可能有利于早发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关研究分析。癌症是全球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常常同时存在。以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此外,这两种疾病还可能有更复杂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动物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会加速癌症的发展。一项最近在JACC子刊上发布的研究分析了超过2700万人的数据,结果显示心血管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明显上升。特别是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他们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了20%。对2720万居民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中的一部分患有心血管疾病,另一部分并未患病。这些居民的平均年龄为43.3岁,其中女性占55.7%。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根据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者相较于没有心血管病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癌症。尤其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其癌症患病率更高(见图1)。图1 癌症累积发病率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人与没有心血管病的居民相比,患癌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0%和8%。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增加11%。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即使校正了吸烟状况、体重指数和心衰对结果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增加的患癌症的风险。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患癌风险仍然高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通过对癌症亚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患肺癌、膀胱癌、结肠癌、头颈癌、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肾癌以及淋巴瘤、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人患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癌的风险较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他们患有膀胱癌、结肠癌、肺癌、淋巴癌、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分别增加了58%、53%、43%、42%、40%、42%。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间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是通过一些共同的生物过程来介导的,例如炎症和代谢适应。这种关联与传统的共同危险因素是独立的。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变异与一个广为人知的癌症基因位点9p21有关,而不是与调节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基因有关。炎症和免疫细胞激活也与这个问题有关。根据CANTOS研究,使用抗白细胞介素-1β抗体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肺癌和其他癌症的死亡率。最新研究发现,使用针对淋巴瘤患者的巨噬细胞检查点抑制剂以重新激活抗癌免疫监测机制,还能够降低血管炎症。此外,克隆性造血诱发的不确定性突变(CHIP)过程也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虽然目前对于CHIP突变与心脏病之间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但人们普遍认为炎症小体激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同期评论指出,该研究强调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间的互动,从共同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和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两种疾病。在新诊断的癌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很高,约在17%到43%之间。这两种疾病都有共同的风险因素,如年龄增长、吸烟、糖尿病、肥胖和环境暴露等(见图2)。炎症和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机制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机制。图2 癌症与心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双向关系及治疗相互作用这项述评还指出,针对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有必要特别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对于没有吸烟史的患有早发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早期筛查可能是有价值的。这是因为研究中心发现,血管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高发病率与烟草暴露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能存在的早发心血管疾病与45岁以下癌症风险之间潜在的联系。目前的研究已经确认了肥胖、血脂异常和缺乏运动对早期结肠癌的风险影响。但述评指出,尽管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但数据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限制。例如,它没有考虑到身体活动、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心血管病和癌症是两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最新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并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癌症风险更高。这一发现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炎症和代谢适应等生物过程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并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非常重要。此外,早期筛查可能对于早发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这项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提供了我们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关系的新的方向。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了解这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927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