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医疗保障再升级!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发布,新增126种药品

发布时间:2023-12-13 16:06:39 124次浏览

国家医保局在2023年12月13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3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药品目录调整情况。这次调整共有126个药品被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有1个药品被移出。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于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医疗保障再升级!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发布,新增126种药品 (2).jpg

医保将增加126种药品,预计将为患者减轻负担超过400亿元。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介绍,经过相应的程序,此次更新的药品目录新增了126种药品。具体而言,其中包括了21种肿瘤用药、17种新冠和抗感染用药,以及15种用于糖尿病、精神病、风湿免疫以及罕见病的药物(其中阿伐替尼片也属于肿瘤用药)。此外,还有59种药品属于其他领域。同时,有1种即将停售的药品被从目录中移除。此次调整后,药品目录总数将增加到3088种,其中包括1698种西药和1390种中成药。患有慢性病、罕见病和儿童等领域的用药保障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谈判和竞价环节,共有143种非目录药品参与了,其中121种顺利完成了谈判和竞价,成功率达84.6%。平均降价幅度为61.7%,与2022年基本持平。同时,结合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等因素,预计未来两年患者将减轻超过400亿元的负担。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连续进行了6年的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744种药物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将一批疗效未确切、临床易滥用或被淘汰的药物调出了目录,这引领了药物使用的深刻变化。根据中国药学会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医保药物在医疗机构的使用比例逐年增加,且其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得到积极改善。同时,创新药物进入医保速度明显加快,常用药物价格水平大幅下降,重大疾病和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这显著减轻了民众用药负担。

医疗保障再升级!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发布,新增126种药品.jpg

本次医保目录调整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在这次调整中,国家医保局通过加强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则和规范程序,提高了医保目录调整的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和细致程度。秉持“保基本”功能定位,以基金承受能力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满足广大参保人的基本药物需求;同时,完善续约规则,初步建立支付标准形成机制,实现基本覆盖新药的全生命周期,并增加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继续适当扩大部分目录内品种的支付范围,以进一步提高药品的可及性和用药的公平性。

1.明确以支持创新为导向的方向,并更加积极地支持创新药物的发展。要完善从评审到谈判的全流程,为创新药物创建倾斜机制。在评审环节,要坚持优先将创新药物纳入目录,并组织专家对药物的创新程度和临床效益进行分级评价,以使药物的创新优势转化为准入优势。在续约环节,对于触发简易续约降价机制的创新药物,允许企业重新申请谈判,重新谈判确定的价格降幅可以小于简易续约的降幅,以便那些临床使用量较大的创新药物能够以较小的价格降幅继续与医保续约。从调整结果来看,上海华领医药研发的多格列艾汀片等23个目录外的创新药物谈判成功,与整体水平相比,成功率提高了7.4个百分点,平均降幅降低了4.4个百分点。

2.成功进行了15种罕见病用药的谈判和竞价,以填补相关病种的保障空白。为了解决罕见病患者无法承担药物费用的问题,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在准入条件上,连续三年取消了对罕见病用药的批准年限限制。其次,在评审和测算方面,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优先纳入医保。这次调整共有15个不在目录中的罕见病用药成功进行了谈判和竞价,并涵盖了16种罕见病病种,填补了10种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戈谢病和重症肌无力等长期未得到解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疾病的治疗用药也被纳入了目录,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初步估计,这批罕见病用药纳入目录后,预计将让近万名患者受益,使近万个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3.在今年,进一步完善了续约规则,并初步建立了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支付标准调整规则。针对谈判药品的续约情况,对规则进行了改进,明确规定对谈判药品经过8年之后将纳入常规目录管理;对连续协议期达到或超过4年但未达到8年的药品,如果启动了降价机制,降价幅度将减少一半。这次规则调整使得26个药品成功实现了“以更小的价格降幅实现续约”的目标。正是由于这些规则的调整,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而医保谈判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在这次调整中,将合理地将国产新冠治疗药物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来瑞特韦片、氢澳酸气瑞米德伟片的价格纳入目录,为常态化管理疫情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相关推荐

支原体肺炎今年来势汹汹,许多孩子已中招,家长们该如何应对

有人认为,当父母后,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是对自己生活最大的关爱。然而,最近许多孩子相继感染了“支原体肺炎”,这让家长们非常担心。为了满足儿童就医的需求,河南省儿童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特别增加了夜间延时门诊。那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个感染是否就代表着患上肺炎?为什么今年“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如此之多?对于此类疾病,家长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10月19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河南省的儿科专家。为什么儿童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它位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属于最小的非典型病原体。申月琳医生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也是河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特聘主任。她指出,支原体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多数在秋冬季出现,潜伏期需要2到3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主要表现在5岁及以上的儿童,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易感人群正逐渐年轻化。也就是说,3岁以下的幼儿也有较高的感染率,甚至有些1岁以内的幼儿也有感染的情况。因此,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申月琳介绍说,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的原因是他们的肺部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较弱。此外,幼儿园和学校人数密集,从而导致病原菌容易传播,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预防方面,我们应该避免病原体,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要时戴口罩。要注意勤洗手,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另外,如果学龄儿童患有支原体肺炎,不应该上学,要休息好,增强免疫力。今年为什么“支原体肺炎”患者数量如此之多?申月琳认为今年有很多“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天气逐渐转凉,进入了秋冬季,9月份还是开学季,一些孩子不够注意卫生,加上没有佩戴口罩,造成了感染数量的增加。此外,也与今年的支原体菌株的侵袭力以及耐药状态有很大关联。汤昱医生是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呼吸科主任。他表示,肺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以涉及到肺部的任何部位。支原体肺炎,指的是肺部感染了支原体菌株导致的炎症。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有两个:发热和咳嗽。在儿童感冒中,最开始的症状是阵发性的干咳,接着会咳出痰来。有些患儿还可能伴有头痛、咽痛和耳痛等症状。发热的情况主要是中度到高度的,有些患儿会一直持续高热,这通常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有些孩子咳嗽会比较剧烈,而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喘息。如果孩子发烧超过72小时,常规治疗无效,并出现精神不佳、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汤昱专家提醒,支原体肺炎的重症或难治性情况治疗较为困难,有些甚至可能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当年幼的孩子感染肺炎支原体时,发烧可能不是很严重,但可能会有喘息或呼吸困难。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诊,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尽量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如何保护二宝免受感染,因为大宝已经被感染了呢?汤昱提醒大家,如果家里有一个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要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要待在同一个房间里,因为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据汤昱介绍,当前尚未有防止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增强体质,经常通风室内环境,勤洗手,并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从而有效地进行预防。为了保护自己,建议避免到人流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需要去的时候,可以佩戴口罩保护自己。当咳嗽或打喷嚏时,请使用纸巾或手肘等遮挡口鼻,使用过的纸巾应当扔进盖子的垃圾桶内。此外,请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可以使用肥皂和水进行清洗,如果没有流动的水源,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洗手液来进行消毒。在流行病高发季节,我们应该注意室内的通风问题,每次通风的时间不应小于30分钟,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学校和幼儿园等重点场所更要注意通风消毒,加强日常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防止群体感染的出现。
154

甫康药业PI3K β/δ双重抑制剂在华获批临床,助力肿瘤领域进步

近日,甫康药业的CVL237片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将用于治疗PTEN缺失的晚期实体瘤患者。CVL237片是全球首个进入II期临床的PI3Kβ/δ双重抑制剂,也是唯一一个获得FDA批准的针对PTEN基因缺失晚期实体瘤的药物。此外,CVL237片已获得FDA批准进行用于治疗淋巴瘤患者的Ⅰ期临床试验。PTEN基因与多种癌症相关,特别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中,有高达47%的患者伴有PTEN缺失肿瘤。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PI3Kβ是PTEN缺失乳腺癌中免疫逃避的主要介质,并且PI3Kβ抑制剂能增强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因此,针对PTEN缺失的靶向药物具有巨大的潜力。CVL237片是一款口服、强效和高选择性的PI3Kβ/δ双重抑制剂,由英国Karus Therapeutics研发。甫康药业已获得CVL237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权益,包括专利、开发和商业化权益。除了治疗淋巴瘤和实体瘤,CVL237片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显示出了潜力。它对BTK耐药和其他PI3Kδ抑制剂耐药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治疗效果,对于罕见病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也有一定的治疗潜力。目前,APDS治疗药物非常有限,首个获得FDA批准上市的APDS疗法是在今年3月获得批准的Joenja(leniolisib)。CVL237片作为具有极大治疗潜力的创新药物,有望成为下一个最佳药物选择。甫康药业在肿瘤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管线,涵盖了实体瘤、血液瘤等多种癌症类型。其中,CVL218是甫康药业的核心产品之一。CVL218是第二代PARP抑制剂,相比第一代PARP抑制剂具有更好的水溶性、生物利用度和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CVL218近期获得了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胆管癌。CVL218经过多中心的Ib/II期临床研究,显示出在晚期、多处转移的胆管癌患者中,单药治疗后靶病灶显著缩小了30%以上,并且持续时间长达15个月。甫康药业还在推动其他药物的临床进展,比如获得了1类创新药SHEN211的临床试验注册申请受理,以及2.4类创新药CVL009等。随着甫康药业不断加速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多款药物的临床研究取得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有望推动肿瘤治疗领域的进步。总的来说,甫康药业的CVL237片是一款具有多种适应症潜力的创新药物,针对PTEN缺失的晚期实体瘤表现出了独特的疗效。同时,甫康药业在肿瘤领域的布局丰富多元,多款药物在临床上获得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这些进展将进一步推动肿瘤领域的研究和治疗,助力患者战胜癌症。
120

默沙东与科伦博泰终止ADC项目合作,退还两个项目权益

近日,科伦药业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与MSD公司合作的进展公告》的文件。根据公告显示,科伦博泰于2023年10月21日收到了默沙东发出的正式书面通知,内容为其做出了以下决定:(1)科伦博泰的独家许可,用于终止其对一项临床前ADC资产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2)科伦博泰不会行使其独家选择权,以获得其他临床前ADC资产的独家许可。(这些其他临床前ADC资产统称为“除外临床前ADC资产”)。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规定,科伦博泰不需要返还任何已收款项或支付任何款项给默沙东,除非涉及临床前ADC资产的合作终止。同样,默沙东也不需要支付任何终止费用或未来里程碑或特许权使用费给科伦博泰,除非涉及临床前ADC资产的合作终止。科伦博泰此前与默沙东公司签署了三项许可和合作协议,共开发了九项ADC治疗癌症的资产,其中包括已进入临床阶段的三个ADC资产(SKB264、SKB315和SKB410),还有六个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的ADC资产。除了这些临床前的ADC资产外,它们并非科伦博泰的核心或主要产品。科伦博泰将继续研究、开发、制造和商业化这些临床前的ADC资产,并寻求与其他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除了以上披露的变动情况外,科伦博泰与默沙东之间的合作没有其他变化。科伦博泰和默沙东继续合作研究、开发、制造和商业化三个临床阶段的ADC资产及四个临床前ADC资产(“持续性ADC资产”)。默沙东向科伦博泰确认,“我们(默沙东)仍致力于与科伦的合作,继续推进SKB264/MK-2870、SKB315/MK-1200以及未披露的一期项目和其他临床前ADC项目,向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这些候选药物。”科伦透露,公司计划加快推进SKB264/MK-2870的临床开发项目,并在最近启动了专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三期临床试验。此外,科伦博泰和默沙东还就新的靶点ADC资产探讨其他合作机会。
96

特定遗传改变或可作为鳞状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性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上的两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科隆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揭示了鳞状细胞肺癌这一难以治疗的亚型中的新型遗传改变。这或许就会暴露出肿瘤的弱点,从而就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进行一定的治疗干预。研究表明,肿瘤形成期间可能会发生特定的遗传改变,并且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致癌基因,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发现的。致癌基因是一种能够促进肿瘤生长的基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靶向药物治疗来抑制。与传统化疗相比,这种方法通常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低的副作用,因此,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治疗这类癌症更成功的第一步。最新研究发现,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遗传修饰现象。这种修饰会影响FGFR1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结构域的移除。而该结构域在FGFR1蛋白的激活和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FGFR1蛋白所存在于细胞膜中,它的发现使得该蛋白可以与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接触与交互。特殊的遗传改变或能预测鳞状细胞肺癌患者是否会对靶向性疗法产生反应研究表明,如果细胞外结构域(即细胞朝外突出的部分)缺失,将导致肿瘤细胞持续发出生长信号并使受体无法接收停止信号,从而导致肿瘤继续生长。但积极的一面是,FGFR抑制剂已被用于临床实践,如治疗膀胱癌。这种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能够结合蛋白质并促使其失活。该研究的第一作者FlorianMalchers表示,我们希望新的研究结果能为特定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13年前,研究人员首次在肺鳞状细胞癌中发现了FGFR1的扩增,扩增是肿瘤中基因拷贝的多次出现。然而,不幸的是第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只有依据扩增来选择FGFR个体化疗法可能不够充分。仅有11%的患者通过接受FGFR抑制剂治疗获益。在这个患者群中研究人员发现了FGFR1蛋白的遗传修饰(细胞外结构域的移除)与肿瘤体积显著减少之间的关联,因此,这些研究结果或许为这个患者群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90

320万美元基因治疗上市火爆热卖,引领医疗创新新潮流

近日,SareptaTherapeutics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其DMD基因治疗产品Elevidys在这个季度的净产品收入总额为6910万美元。Sarepta公司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包括净产品收入和合作收入)达到了3.318亿美元;其中净产品收入为3.0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9%。根据相关新闻报道,Sarepta公司宣布本季度已在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基础上实现了盈利。第三季度的non-GAAP净收入为3770万美元,这对Sarepta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强劲的销售开头虽然Elevidys于2023年6月获得FDA批准,但直到8月才正式开始销售和交付,仅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约7000万美元的销售额。根据Elevidys在美国市场上定价为每剂320万美元,大约销售了21剂左右。截至目前为止,Elevidys已经成为Sarepta公司主要的业绩增长引擎;在第三季度,Elevidys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该公司另外两种DMD疗法(Amondys45和Vyondys53)。需要注意的是,小编回顾了Sarepta公司今年的季度业绩报告,通过对比发现,销售成本在第一季度为3500万美元,第二季度降至3410万美元,但在第三季度又上升至3700万美元。在第三季度,Elevidys的销售成本有所增加。据数据显示,这个增加大约是200万美元左右。一般来说,销售成本包括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已提供劳务的劳务成本以及其他与销售业务相关的费用。根据报告表明,Sarepta公司已成功完成了Elevidys的商业批次生产资金,这进一步降低了Elevidys的生产成本。Elevidys是一个意味着净收入达到6910万美元的公司,其生产成本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高昂,毛利可能会更高。一般来说,大家普遍认为全身给药的AAV基因治疗的生产成本较高。原因有几个:制造复杂、病毒载体、高剂量等,此外基于价值定价使其价格不菲。二、不确定的未来Elevidys是一种采用AAV基因治疗技术,用于全身给药的产品。如果根据前辈产品Zolgensma的销售经验来看,Elevidys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实现销售额的增长,尤其是在全球DMD的患病率高于SMA的情况下。如果成功扩大Elevidys的批准范围,Sarepta公司有可能实现更高的收益。然而,最近Sarepta公司针对Elevidys全球III期研究项目EMBARK的顶线结果进行了报告,结果显示治疗52周后,NSAA评分与基线相比的主要终点并未达到,尽管关键次要终点却达到了。然而,关于Elevidys是否能够成功地扩大批准范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如果临床研究未能达到主要终点,FDA通常不会认为次要终点数据是积极的。另外,Elevidys已经授予罗氏在美国以外地区的独家权利。这是Sarepta与罗氏在2019年达成的协议,并将为Sarepta公司带来进一步的收益。总而言之,作为新药上市的新秀和全球第二昂贵的药品,Elevidys在首次亮相时取得了约7000万美元的出色成绩,令人对其未来表现深感期待。与个性化CAR-T细胞相比,AAV基因治疗的成本更可控,销售预期也更高,这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全球对AAV基因治疗的热情。
100

29条共识助力肿瘤治疗,全面解析血小板减少症管理策略

目前,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这些非细胞毒药物也有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的血液学毒性。与化疗药物不同的是,这些药物引发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也不同。因此,对于这些药物的临床管理,同样需要有系统而全面的指南和共识进行指导。为了更好地管理CTRT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考虑到以下几点:高质量循证证据的缺失、新型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上市、CTRT管理模式的复杂多样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肿瘤患者管理模式的变化。基于这些考虑,编写了下列29条共识。1、应根据肿瘤患者导致应根据肿瘤患者导致CTRT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从而对患者发生CTRT的概率及严重程度做好预期和全程管理。2、如果患者在基础情况如果患者在基础情况、原发病和合并症3类中符合的危险因素数量≥2条,则后续抗肿瘤治疗期间发生CTRT的风险较高。3、应结合癌症患者的抗肿瘤治疗方案和自身状态,拟定合适的CTRT防治策略。4、在评估肿瘤患者在评估肿瘤患者CTRT原因时,应分析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凝血障碍、感染、药物作用、输注后紫癜以及微血管血栓等。5、当患者发生抗肿瘤治疗导致的CTRT,进行升血小板治疗时,可采用输注血小板、rhIL-11rhIL-11、rhTPO、TPO-RA或联合治疗策略或联合治疗策略。6、当患者发生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当患者发生抗肿瘤治疗导致的CTRT,进行升血小板治疗时,当PLT≥100×109/L或较用药前升高≥50×109/L时,应及时停药,以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7、应根据CIT的危险因素及原因评估的危险因素及原因评估采用不同的防治策略,CIT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因血小板计数降低引起化疗延迟和(或)剂量降低,并防止出血事件发生。8、当患者发生CIT时,可采用输注血小板、rhIL-11rhIL-11、rhTPO和TPO-RA治疗或联合治疗策略。9、预防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前提在于对患者化疗周期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具有相对明确的预期,需结合患者自身状态、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时间及幅度、升血小板治疗的起效时间及应答水平等因素综合判断。10、长期使用化疗药物会导致毒性累积,可能进展为长期骨髓抑制,导致持续性CTRT。对这类患者推荐使用升血小板治疗,达到要求后化疗;如无法达到要求,建议更换化疗方案或降低化疗剂量以减少出血风险。11、部分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继而发生ITP。12、对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需充分评估病因,若确定为继发性ITP则可参考原发性ITP处理。13、血小板减少症是部分靶向治疗药物如PARP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保障治疗按时、足剂量、足疗程进行,建议结合患者具体情建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判断,并适时给予rhIL-11rhIL-11、rhTPO、TPORA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以保证靶向治疗按时足量进行。14、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继发性ITP,可参考成人原发性可参考成人原发性ITP指南给予相应处理指南给予相应处理。15、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ITP,患者不便接受注射给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使用TPO-RA进行治疗。16、对于放疗导致的对于放疗导致的CTRT,rhIL-11rhIL-11、rhTPO或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可尝试使用TPO-RA进行治疗。17、对于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对于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升血小820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板治疗时应同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作为营养治疗,帮助血小板计数提升。白蛋白可作为肠内营养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18、部分患者可因合并肝脏损伤等原因发生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导致患者血小板分布异常,继而引起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下降。19、对于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导致CTRT的患者,需充分评估病因,除使用常规升血小板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脾栓塞术必要时可考虑脾栓塞术、脾脏放疗、泼尼松、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20、对于合并肝病的肿瘤患者对于合并肝病的肿瘤患者,若出现血小板减少症需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治疗时,优先推荐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阿伐曲泊帕。21、对于1~2级CTRT患者,可考虑配合中医辨证治疗虑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施护结合中医辨证施护。3~4级CTRT患者在应用升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可考虑联合中医药治疗。22、中医药治疗应根据患者体力评分、脏腑功能状态、气血阴阳盛衰程度等进行辨证论治。23、临床实践表明,一些中成药及现代一些中成药及现代中药制剂对于CTRT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宜根据其适应证合理使用,并加强相关研究,以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24、对于评估为CTRT高发生风险的患者,需考虑一级预防治疗。25、预防使用升血小板药物的前提在于对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进行明确的评估,需结合患者的基础状态、抗肿瘤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时间及幅度、升血小板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应答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26、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时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避免可能导致的血栓风险和其他不良反应。27、由于肿瘤患者自身病理生理学特点的复杂性和抗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必要时应对肿瘤患者的CTRT进行多学科和动态管理,制定个体化CTRT防治策略。28、建议在疫情常态化和数字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对CTRT患者进行远程管理患者进行远程管理。29、相较于rhIL-11rhIL-11和rhTPO以及血小板输注,口服TPO-RA治疗血小板减少在便捷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适合于院外管理和远程管理。
180

ROS1融合肺癌恩曲替尼为什么能快速耐药?原来TP53突变在捣鬼!

恩曲替尼是一种有效抑制ROS1的药物,已被证明在治疗ROS1融合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非常有效,并被认为是该亚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与其他分子靶向药物相比,恩曲替尼对于脑转移灶的治疗效果较好,这可能与它与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较弱有关,使得该药物能更好地穿过血脑屏障。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恩曲替尼治疗的患者中,颅内缓解率较高。然而,在接受靶向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常常会产生获得性耐药,这也包括对EGFR-TKIs或ALK-TKIs等药物的耐药。目前,关于恩曲替尼的耐药机制已有一些报道,但关于TP53突变对其影响的数据仍然非常有限。近期有一份研究报告报道了一例携带ROS1融合合并TP53突变的NSCLC患者的病例。该患者接受了恩曲替尼治疗,并在脑转移灶有显著缓解后迅速出现耐药。这个病例进一步展示了恩曲替尼在颅内的活性,并且突显了由于TP53突变导致的恩曲替尼耐药的可能性。基因检测在目前的NSCLC治疗中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携带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ROS1重排是NSCLC中一种常见的驱动致癌因子,约有1%-2%的患者被检测到携带该突变。针对ROS1重排的NSCLC,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在一项名为PROFILE 1001的临床试验中,克唑替尼治疗ROS1重排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7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9.3个月。而对于恩曲替尼,数据显示其对ROS1重排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67.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5.7个月。有研究显示,恩曲替尼对于脑转移灶的治疗效果较好,这主要由于其与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较弱,从而能够更好地穿过血脑屏障,并达到脑部进行治疗。虽然PROFILE 1001试验未评估克唑替尼对于颅内病变的缓解率,但恩曲替尼试验的数据显示,其对于脑转移灶的缓解率为80%。这些结果使得恩曲替尼在治疗脑转移灶方面备受关注。然而,很多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时会产生获得性耐药。在ROS1重排的NSCLC中,对于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的耐药机制已有一些报道。然而,关于恩曲替尼耐药的数据仍然有限。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报道了一位携带ROS1重排合并TP53突变的患者的病例,该患者接受了恩曲替尼治疗,脑转移灶有显著缓解,但很快出现了早期疾病进展。这个病例显示了恩曲替尼对于脑转移灶的活性,并且也提出了TP53突变可能是导致恩曲替尼耐药的一个因素。在这个病例中,患者的病情初步诊断为ROS1重排的晚期肺腺癌伴脑转移,并决定使用恩曲替尼进行治疗。在决定是否对脑转移灶进行放疗时,考虑了多种因素,并决定在未接受放疗的情况下开始恩曲替尼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恩曲替尼显示出对脑转移灶的良好缓解效果。然而,在治疗的第143天,患者出现了肺部病变的进展伴淋巴结肿大。经过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同时携带CD74-ROS1融合和TP53突变。此后,患者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疗,包括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但疗效都不佳。患者最终在恩曲替尼治疗后存活了8.3个月。这个病例的结果表明,尽管恩曲替尼在治疗脑转移灶方面显示出较好的活性,但其对于ROS1重排合并TP53突变的NSCLC的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尚无关于TP53突变的NSCLC的有效治疗方案。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例如联合抗VEGF抗体等,以克服TP53突变对于ROS1重排NSCLC患者治疗反应的不利影响。此外,对于TP53突变的患者,应当密切监测其病情的进展,并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
391

心血管疾病患者癌症风险显著增加,并存在复杂的共同机制

最新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其癌症风险增加了20%。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存在更复杂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风险较其他心血管病患者更高。炎症、代谢适应等生物过程可能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相关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非常重要,且早期筛查可能有利于早发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关研究分析。癌症是全球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常常同时存在。以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此外,这两种疾病还可能有更复杂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动物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会加速癌症的发展。一项最近在JACC子刊上发布的研究分析了超过2700万人的数据,结果显示心血管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明显上升。特别是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他们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了20%。对2720万居民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中的一部分患有心血管疾病,另一部分并未患病。这些居民的平均年龄为43.3岁,其中女性占55.7%。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根据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者相较于没有心血管病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癌症。尤其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其癌症患病率更高(见图1)。图1 癌症累积发病率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人与没有心血管病的居民相比,患癌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0%和8%。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增加11%。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即使校正了吸烟状况、体重指数和心衰对结果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增加的患癌症的风险。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患癌风险仍然高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通过对癌症亚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患肺癌、膀胱癌、结肠癌、头颈癌、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肾癌以及淋巴瘤、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人患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癌的风险较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他们患有膀胱癌、结肠癌、肺癌、淋巴癌、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分别增加了58%、53%、43%、42%、40%、42%。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间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是通过一些共同的生物过程来介导的,例如炎症和代谢适应。这种关联与传统的共同危险因素是独立的。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变异与一个广为人知的癌症基因位点9p21有关,而不是与调节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基因有关。炎症和免疫细胞激活也与这个问题有关。根据CANTOS研究,使用抗白细胞介素-1β抗体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肺癌和其他癌症的死亡率。最新研究发现,使用针对淋巴瘤患者的巨噬细胞检查点抑制剂以重新激活抗癌免疫监测机制,还能够降低血管炎症。此外,克隆性造血诱发的不确定性突变(CHIP)过程也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虽然目前对于CHIP突变与心脏病之间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但人们普遍认为炎症小体激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同期评论指出,该研究强调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间的互动,从共同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和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两种疾病。在新诊断的癌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很高,约在17%到43%之间。这两种疾病都有共同的风险因素,如年龄增长、吸烟、糖尿病、肥胖和环境暴露等(见图2)。炎症和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机制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机制。图2 癌症与心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双向关系及治疗相互作用这项述评还指出,针对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有必要特别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对于没有吸烟史的患有早发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早期筛查可能是有价值的。这是因为研究中心发现,血管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高发病率与烟草暴露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能存在的早发心血管疾病与45岁以下癌症风险之间潜在的联系。目前的研究已经确认了肥胖、血脂异常和缺乏运动对早期结肠癌的风险影响。但述评指出,尽管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但数据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限制。例如,它没有考虑到身体活动、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心血管病和癌症是两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最新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并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癌症风险更高。这一发现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炎症和代谢适应等生物过程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并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非常重要。此外,早期筛查可能对于早发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这项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提供了我们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关系的新的方向。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了解这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271

金秋品味蟹,必须留意的关键事项

有句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秋节吃螃蟹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年立秋之后,每年立秋之后,螃蟹黄满膏肥,是最佳的品尝时机。螃蟹虽然美味,但若食用隔夜蟹易导致食物中毒,出现头昏、心悸、胸闷、面色潮红、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休克、昏迷等情况。“太长不看”版:1.食用隔夜的腐坏螃蟹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现头晕、心跳加快、胸闷、脸色潮红、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休克、昏迷等危险情况。2.副溶血性弧菌是海鲜中最常见的病原菌。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一般会在2到48小时内出现上腹部的剧烈绞痛或胃痉挛,接着会出现腹泻。大多数患者在腹泻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体温一般会升高到37.7到39.5度。3.麻痹性的贝类毒素是一种分布范围广泛且危害最大的毒素,在全球每年约发生2000多起由PSP引起的中毒事件,死亡率高达15%。一、食用隔夜死蟹的危害有一句俗话说“秋风起,蟹脚肥”,当我们选购食用大闸蟹时,首要建议是:即买即食,不吃死蟹。一方面河蟹会食用腐烂物,导致其消化道中存在大量细菌。与此同时,螃蟹自身富含蛋白质。一旦螃蟹死亡,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污染蟹肉。在另一方面,细菌分解氨基酸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组胺和类组胺。螃蟹死亡的时间越长,体内的组胺和类组胺物质就越多,即使再次高温加热也很难去除。一位顾中的营养师曾经建议,根据细菌繁殖和组胺生长的速度来看,超过三小时放置在室温下或超过一天冷藏的死螃蟹不宜食用。食用经过一夜的死蟹会很容易造成细菌性肠胃炎或过敏性食物中毒,导致头晕、心跳加快、胸闷、脸红、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休克、昏迷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同样的道理,不要食用生蟹(如醉蟹等),建议将螃蟹高温蒸煮20至30分钟,以确保彻底杀死病菌。然而,并非所有的蟹都不能被食用。例如梭子蟹、青蟹等海洋蟹类,在离开海水后很快会死亡。捕获的蟹船会进行冷冻和保鲜处理,但这些海洋蟹只能食用已经死亡的。然而,这些蟹也需要迅速进行冷冻处理,如果死亡的蟹在常温下保存超过一天,或在低温环境下保存超过15天,也是不可食用的。二、最常见的海鲜病原菌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在食用海鲜水产品时,除了避免食用过期或死亡的螃蟹外,还存在哪些可能导致中毒的海鲜风险。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VP)是海鲜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通常存在于近海的海水、海底沉积物、鱼和贝类等海鲜中,附着于这些海产品的表面和内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华东沿海该细菌的检出率在57.4%到66.5%之间,尤其在夏秋季较高。海产鱼虾的带菌率平均在45%到48%之间,夏季甚至高达90%,而腌制的鱼贝类的带菌率也达到了42.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通过食物传播的。主要传播的食物包括海产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其次是肉类家禽和咸蛋(通常是因为食物容器或砧板被污染所致),有时也可能由咸菜等引发。在我国的夏秋季节,黄鱼、墨斗鱼、带鱼、海虾、梭子蟹、海蜇、黄泥螺、蛏子和蛤等海产品的菌含量非常高。近海和内河的淡水鱼也有较高的菌含量。墨斗鱼是海产品中菌含量最高的,达到了93%,其次是梭子蟹。夏秋季节是副溶血性弧菌的高发季节。男女老幼均可患病,并且病后免疫力较弱,容易再次感染。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一般会在2到48小时内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或胃痉挛,随后出现腹泻。大多数患者在腹泻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并伴有体温升高,一般在37.7到39.5摄氏度之间。病程一般为2到4天,恢复期较短,康复后状况良好。尽管海产品被染菌的几率较高,但是副溶血性弧菌对高温和酸性环境不耐受。我们可以通过加热到56℃并保持5分钟,或者在90℃下持续1分钟,又或者使用食醋浸泡5分钟来杀灭副溶血性弧菌。三、全球危害最大的有害物质每年四月份,黄渤海沿海地区的秦皇岛市、唐山市等地通常会发布一份名为“海虹食品预警通告”的公告。该公告指出,海虹体内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经超过了安全限制,食用海虹极易引发中毒。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毒素,全球每年约有2000多起中毒事件与之相关,死亡率高达15%。4月份左右,沿海地区会发布预警通告的原因是,随着气温的升高,藻类赤潮会爆发,导致水体中毒藻类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有毒藻类会通过被很多双壳贝类滤食进入它们的体内,并且在贻贝、蛤类、牡蛎、扇贝、海扇以及部分织纹螺等生物体内累积毒素。我国海洋赤潮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是麻痹性贝类毒素,它约占藻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的87%。这种毒素的中毒机制与河豚毒素类似,主要是通过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阻断细胞中的钠通道,导致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进而引发麻痹效果。躺板板的毒素引起的麻痹作用潜伏期较短,大约几分钟到几小时。毒素一旦进入体内,迅速释放出来。最初,会感到口唇、舌部和指尖麻木,然后逐渐蔓延至四肢和颈部。随后,会出现口水分泌增多、发热、头痛、恶心和运动失调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麻痹并造成死亡。目前尚无可有效解毒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药物。救治方法主要包括洗胃、导泻,并使用速尿来清除毒素。国际安全限量标准规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在贝类组织中的允许含量为每100克80微克。麻痹性贝类毒素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常规烹饪无法除去它们,甚至可能使其浓度增加,因为水分含量减少。在正规市场购买贝类一般没有问题,内脏可以去除后食用。但要避免购买野生捕捞的水产品,因为无法确定是否有毒素超标,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卖家都无从得知。为了更加安全一些,可以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尽量减少或不吃贝类等有较高中毒风险的水产。因为在这段时间内,赤潮现象较多,这是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高发期。总之,为了降低海鲜水产食物中毒的风险,应避免食用已经死亡的河蟹。海鲜水产食物在食用前需彻底煮熟,以确保杀死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体。在红潮爆发期间,尽量避免食用贝类等较为危险的水产品。
121

药剂科赵荣生教授团队药师宋再伟应邀参加国际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学会全球大会并作大报告

国际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andClinicalToxicology,简称IATDMCT)第21届全球大会于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在挪威奥斯陆成功举办。此次大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从事治疗药物监测相关工作的学者和医疗专业人士,旨在促进、更新并提升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与支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赵荣生教授团队邀请了主管药师宋再伟参加了一次大会,与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宋再伟主管药师进行了名为“抗肿瘤领域的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研究现状及推进策略”的主题报告,报告的通讯作者是赵荣生。该研究对抗肿瘤药物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在对方法学和报告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相关指南,并提出了促进抗肿瘤领域治疗药物监测指南发展的策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赵荣生教授团队已多次受邀参加IATDMCT全球大会,进行学术交流。在2017年的第15届大会上,赵荣生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2021年,宋再伟主管药师在第19届大会上展示了壁报,并进行了“中国大剂量甲氨蝶呤循证用药指南”的交流,此指南是中国药理学学会治疗药物监测分会的依据(通讯作者为赵荣生)。2022年,宋再伟主管药师又在第20届大会上做了题为“来那度胺的治疗药物监测”的报告。这是一份关于“暴露-安全性”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由赵荣生和景红梅担任通讯作者。国际抗生物药物与临床毒理学治疗协会(IATDMCT)于1990年成立,是全球唯一专注推动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相关学科发展的国际组织。该组织的成员来自70多个国家,包括临床医学、药学和检验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北京大学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中心(TDMCT中心)下属的北医三院药剂科致力于整合治疗药物监测相关的药学服务与科学研究。他们在制定、评估和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相关的循证用药指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外,药剂科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以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并推动学科的发展。
149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