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中大研究提出SAVE评分:精准诊疗睾丸肿瘤

发布时间:2023-10-30 16:35:41 971次浏览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团队在国际外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了一项名为《保留睾丸SAVE评分:一项睾丸肿瘤新型量化预测工具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个量化评分工具,用于评估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以简化睾丸肿瘤患者的术前评估,使其精准诊疗更加客观可行。

保留睾丸手术是治疗良性睾丸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对于保留睾丸手术的适应证评估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部分原因是缺乏描述睾丸肿瘤解剖特征的评价系统。为了帮助更多患者成功保留睾丸并提高生活质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名为SAVE评分的量化评估工具,并通过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验证了其可行性。

SAVE评分系统基于睾丸肿瘤的四个关键解剖特征:肿瘤大小(S),睾丸正常组织体积(A),肿瘤与睾丸的体积比(V),以及肿瘤的外生/内生性质(E)。通过将这些特征纳入评估模型,SAVE评分系统可以量化地评估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评分范围为0~8分,根据分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中、高、极高四个风险等级,从而判断手术的可行性。

中大研究提出SAVE评分:精准诊疗睾丸肿瘤.jpg

SAVE保留睾丸评分模型的模式图


该研究纳入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8个大型医疗中心的444例睾丸肿瘤患者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团队通过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睾丸肿瘤解剖特征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验证了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研究结果显示,SAVE评分系统可准确地评价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

中大研究提出SAVE评分:精准诊疗睾丸肿瘤 (2).jpg

SAVE保留睾丸评分的推荐评分顺序(上)及评分小程序(下)示意图

为了方便临床应用,研究团队还设计了SAVE评分的决策顺序和评分小程序,以帮助医生筛选出需要进一步评估手术可行性的病例。这将为睾丸良性肿瘤和小肿瘤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叶云林副主任医师以及其他合作者共同发表了这篇研究论文。刘振华医师、谢君毅博士研究生、高晓峰主治医师、林原副主任医师和孙梦奎主治医师则成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SAVE评分系统可以准确地评估睾丸肿瘤患者进行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这项研究为睾丸肿瘤患者提供了一个术前综合评估的量化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保留睾丸手术,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关推荐

肺癌治疗的新趋势:PROTACs降解技术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虽然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可供选择,但对于晚期患者而言,这些药物往往会出现耐药性的问题。为了满足临床需求,新的治疗方式如PROTACs(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正备受关注。PROTACs是近年来新兴的领域,其具有针对不可成药靶点、降解整个蛋白影响骨架功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肺癌中涉及的常见突变靶点包括EGFR、KRAS和ALK等,针对这些靶点设计的PROTACs大部分仍处于临床前阶段,其中少数于2023年进入临床试验,如海思科的EGFR-PROTAC HSK40118和安斯泰来的KRAS G12D-PROTAC ASP3082,贝达药业/C4 Therapeutics的CFT8919也正在国内申报临床试验。相比于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PROTACs具有以下优势:a. 扩展了可成药靶点,可以定向作用于没有小分子抑制剂或效果不佳的靶蛋白;b. 高度有效,PROTACs具有催化作用,避免了小分子药物需长时间占据靶蛋白才能发挥药效的问题;c. 克服耐药性,PROTACs不仅抑制蛋白活性,还能破坏蛋白质的酶和非酶功能,进而降解整个蛋白,从而克服传统小分子药物可能出现的耐药性问题。然而,PROTACs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分子量较大,口服成药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针对靶蛋白的配体、E3泛素连接酶配体和连接链等部分进行了优化,并开发了一些前药策略,以提高PROTACs的效果和可用性。PROTACs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在各大制药企业的积极布局下迅速发展。不仅包括辉瑞、诺华、默克和勃林格殷格翰等制药巨头,还涌现了一些专门开发PROTACs的新成立公司,如Arvinas、C4 Therapeutics和Kymera Therapeutics等。国内也有一些公司在开发PROTACs,如百济、海思科、睿跃和标新等。目前已有超过20个PROTACs降解剂进入临床试验,其中进展最快的是ARV-471,目前已进入临床3期阶段。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位居首位。根据2020年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增约82万例肺癌病例,肺癌相关的死亡人数高达71万,占到癌症死亡总数的23.8%。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其中NSCLC占肺癌的大部分比例。针对肺癌的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进行选择。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局部晚期患者,需要采用多种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对于晚期肺癌已经转移的患者,全身性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主要选择。靶向治疗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EGFR、KRAS和ALK等常见的突变靶点已有多种靶向药物上市。然而,由于肺癌易出现耐药性,晚期肺癌患者往往需要不断切换治疗方案。PROTACs的出现为克服耐药性带来了新的机会。总的来说,肺癌是我国最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目前已有众多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但耐药性问题仍然困扰着临床。PROTACs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具有降解整个蛋白的优势,有望为肺癌患者带来新的选择。目前已有多个PROTACs进入临床研究,例如针对EGFR的HSK40118和KRAS G12D的ASP3082,预计将有更多的PROTACs获得批准并进入市场。
663

“没啥不舒服”肿瘤标志物却六项异常,是什么原因

“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为什么我的肿瘤标志物这么多异常?”刚拿到体检结果的小伙子一脸的紧张。近日,自我感觉“没啥不舒服”的精神小伙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查,报告单里出现了六个明显异常的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重新抽血再次用蛋白芯片法复查,结果没有明显的改变,用化学发光法复查了几个增高的标志物却发现都是在参考范围内。在考虑真假阳性之前,同一个项目在不同方法的检查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那极有可能存在干扰物质。“嗜异性抗体”是最常见的干扰物质,它会跟检测试剂中的抗体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干扰实验,造成结果出现假阳性。报告中几个增高的肿瘤标志物分别提示了不同部位的肿瘤,如CA19-9和AFP提示消化系统肿瘤,HCG提示生殖系统肿瘤,HGH提示垂体肿瘤,而CA125和CA15-3分别提示卵巢和乳腺的肿瘤,除非“天选之子”,一般人哪能凑齐这么多毛病,显而易见的,报告中的异常结果都属于假阳性。检测方法存在干扰,那是不是肿瘤标志物不需要检测了呢?首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体内存在嗜异性抗体;其次,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其创伤小、花费少,可以作为肿瘤相关检测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注意。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原本由肿瘤部位细胞表达或代谢产生的某些物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物质就是肿瘤标志物,它们能很好地反映肿瘤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生理情况下,肿瘤标志物也会出现增高,例如报告中的“甲胎蛋白”,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胚胎时期的肝细胞合成的第一个蛋白,出生之后就几乎检测不到了。一旦在成人体内检测到高水平的甲胎蛋白,通常提示有原发性肝癌或肝脏纤维化的风险。但在妊娠期内,孕妇体内的甲胎蛋白水平就会比较高。同时,报告单中的参考范围是用统计学方法采用95%的可信区间(正态分布)来制定的范围,也就是说有95%的健康人在这个范围之内,还有5%的健康人在参考范围之外。例如我们大多是中等身材,特别胖的和特别瘦的都是少数,不能简单的因为不在参考范围内就判断是异常。判断肿瘤标志物的结果也是如此,单次检测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我们可以用第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为基础,一段时间后,如果有了明显的增高才需要进一步的诊疗措施。就和体重一样,不同的两个人同时长到200斤意义是不同的,对于普通人是“爆肥”,对于胖子来说就只是日常波动而已。一份报告结果的判读,既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又需要充分考虑到临床表现及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对受检者更好的解释结果,毕竟我们检验师不仅要对“标本负责”,更要认真负责的服务好标本后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881

两个月大男婴接种疫苗后死亡,当地卫健委等待尸检结果

近期,有网友爆料称他们家的两个月大婴儿在凌晨突然离世。他们怀疑是因在当地医院接种了乙肝和脊灰疫苗所致。该消息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关注。据报道,伍先生于10月25日向媒体求助,描述了事件的过程。他家居住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根据伍先生所说,他的妻子在10月2日下午2点带着2个月大的孩子去公安县妇幼保健院注射了乙肝疫苗和脊灰疫苗。当时,孩子接种后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症状。然而,第二天下午,孩子开始哭闹不睡觉,医院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的疫苗反应。到了第四天凌晨1点左右,也就是孩子接种疫苗40小时后,伍先生的妻子发现孩子已经去世。伍先生表示,他一直在外地工作,无法和孩子最后一次见面。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多次与当地医院、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司法鉴定机关进行了交流,但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回复。据公安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透露,该机构已经派人负责处理此事,并正在等待尸检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涉事医院已经提前支付了35000元的鉴定费用,但需要等待30个工作日才能得到尸检结果。这起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家长们对儿童疫苗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多的疑虑,并呼吁加强对疫苗的监管。目前,公众普遍认为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疫苗的生产、运输、接种以及副作用监测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针对此事,我们需要耐心等待调查结果,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的诉求和建议,以确保儿童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家长们也应积极配合医院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共同保护儿童的健康。通过这次事件的教训,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制度,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和安全感。综上所述,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儿童疫苗安全的关切。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尽快查明真相,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此类悲剧不再重演,使整个社会对疫苗接种工作更加信任和支持,确保儿童的健康安全。
702

康方生物与Summit就依沃西的合作入围Scrip “2023年度许可交易奖”

近日,康方生物宣布,依沃西(PD-1/VEGF双抗)成为了六个入围交易项目之一,这得益于与SummitTherapeutics达成的创纪录的权益许可合作。依沃西是康方生物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康方生物在2022年12月将依沃西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了Summit公司,合作交易总金额达到了五十亿美元。康方生物还将获得依沃西在授权地区销售净额的低两位数提成。此次重要合作的达成体现了依沃西在全球临床价值和商业化潜力上的巨大优势,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单个创新药权益许可交易额最高的记录。康方生物和Summit正在全力推进依沃西在全球的新药研发和上市过程。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受理了依沃西一项新药上市申请,并将其列为优先审评项目。此外,在全球范围内,依沃西还在开展另外四项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其中三项以PD-1单抗为阳性对照药物,而Summit推动的两项则为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依沃西是一种针对PD-1和VEGF的双抗(双重抗体)药物,也被称为AK112。依沃西是由康方生物独立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采用本公司独特的Tetrabody技术设计。该药物可同时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结合,以及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在多种瘤种(如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和肝细胞癌)中,联合应用PD-1抗体和VEGF阻断剂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疗效。由于VEGF和PD-1在肿瘤微环境中同时存在表达,相比于联合疗法,AK112作为单一药物同时阻断这两个靶点,可能更有效地阻断这两个通路,并增强抗肿瘤活性。2022年12月,依沃西提出了一项合作方案,该方案总交易额高达50亿美金(首付款为5亿美金),还额外提供销售净额的两位数提成。根据该合作方案,依沃西授予美国SummitTherapeutics公司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开发独家许可权,这一交易金额创下中国单个创新药物对外权益许可最高交易金额的纪录。此前,依沃西在肺癌领域的3项适应症已获得中国药监局(CDE)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2023年8月,依沃西的首个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获得了受理。目前,药监局已批准开展依沃西联合化疗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III期临床研究,用于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同时,依沃西单药和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的III期头对头研究(NCT05499390)以及依沃西联合化疗和单独化疗的III期研究(NCT05184712)已经完成入组。这些研究分别考察了依沃西在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和EGFR突变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740

细胞宿主互作研究:三所院校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在Cell子刊CellHost&Microbe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罗马第二大学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精准微生物干预改善社交行为但不改变自闭症严重程度:一项试验性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采用了双盲、随机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旨在测试一种包含罗伊氏乳杆菌(由ATCC-PTA-6475和DSM-17938两种菌株组成)的产品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治疗对患者的整体自闭症严重程度、限制性/重复行为、肠道微生物组组成以及免疫谱均没有产生改变。然而,在社会功能方面,罗伊氏乳杆菌组合显示出显著的改善效果,这种改善在不同的测量中普遍存在。有趣的是,ATCC-PTA-6475菌株可以改善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社交缺陷,而DSM-17938菌株却不具备这种能力。总而言之,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罗伊氏乳杆菌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行为,但对他们的自闭症严重程度没有产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正在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潜在新靶点。然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人类微生物治疗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症状。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谱与神经发育正常儿童存在差异。但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变化是否导致自闭症症状,或者只是与饮食偏好有关。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可以直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从而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行为症状。然而,FMT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寻找供体粪便的困难、缺乏标准化的制备和给药方案,以及需要筛查病原体。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益生菌(单菌株或菌株组合)可能是一种更好、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1年11月11日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自闭症相关饮食偏好介导了自闭症-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的文章。根据该研究,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是由于自闭症相关的饮食偏好,而不是肠道菌群的差异导致了自闭症。之前对于肠道菌群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完全弄反了,搞错了因果关系。关于肠道菌群在自闭症中的作用,有很多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差异可能导致自闭症,但这些研究缺乏确凿证据。这项发表在Cell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旨在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明确肠道菌群与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在这项Cell研究中,研究者对247名年龄介于2至17岁的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分析。这些样本来自确定患有自闭症的99名儿童、与自闭症患者有兄弟姐妹关系的51名儿童,以及与自闭症无关的97名正常儿童。经分析发现,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直接相关,但是研究发现自闭症与饮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闭症与饮食多样性不足以及饮食质量差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此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自闭症的基因评分也与饮食多样性不足有关。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简单且直观的模型:自闭症相关的特征会影响饮食偏好,而这种饮食偏好反过来又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并且也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容易出现肠胃问题。这份在Cell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忽略自闭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直接关联。研究团队认为,自闭症儿童挑食的饮食偏好会导致饮食多样性较低,进而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导致肠胃问题例如腹泻的发生。换句话说,并非肠道菌群的变化导致自闭症出现,而是自闭症儿童的饮食偏好引起了肠道菌群的变化。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不应当称肠道菌群是自闭症的推动因素。
2499

19岁女孩因熬夜得甲状腺癌,年轻人该如何预防甲状腺癌

浙江19岁的女孩小玲刚上大学,就在入学体检时被查出了甲状腺癌。医院甲状腺外科教授询问后发现,小玲平时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常常熬夜,还爱吃一些油腻食品,所以她的身形也较胖。好在小玲的甲状腺癌是早期,在手术后恢复得较好。甲状腺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作息下难以避免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尽力从生活习惯上预防并尽早发现甲状腺的问题呢?年轻人该如何预防甲状腺癌?甲状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严重的恶性肿瘤,其中19岁女孩因常熬夜而被诊断出甲状腺癌的案例使得年轻人对此更加关注。虽然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减少患病的风险。本文将介绍一些年轻人可以采取的预防甲状腺癌的方法。1. 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癌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因此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非常重要。平时应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要重视。2. 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对于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素,有助于预防各类疾病。建议年轻人多摄入富含碘的食物,如海鱼、海带等,因为碘缺乏是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3. 合理规划作息时间:常熬夜会导致身体机能紊乱,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的风险。因此,年轻人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的熬夜。4. 减少辐射接触: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CT扫描等)和电子产品辐射可能会增加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年轻人尤其要注意减少接触这些辐射源,并注意使用电子设备时的防护措施。5. 戒烟限酒:研究表明,吸烟和酗酒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年轻人应尽量避免吸烟和酗酒,维护身体的健康。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可以帮助及早发现甲状腺癌或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果出现颈部肿块、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应尽早就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总结起来,年轻人要预防甲状腺癌,应该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减少辐射接触,戒烟限酒,并进行定期体检。此外,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来说,更应该加强健康管理,以及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问题。通过这些预防措施,年轻人可以降低患甲状腺癌的风险,维护自身的健康。
579

传奇CAR-T再现巨额授权,医药界瞩目

近日,传奇生物宣布与诺华制药公司达成了独家全球许可协议,该协议涵盖了传奇生物的特定靶向DLL3的CAR-T疗法以及其自体CAR-T细胞疗法候选药物LB2102。根据授权协议,传奇生物将收到1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机会获得高达10.1亿美元的临床、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传奇生物将在美国进行LB2102的I期临床试验,这是传奇生物的一个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项目。诺华将负责其他所有许可产品的开发工作。此前,美国FDA授予该候选产品“孤儿药”称号。一、强强联手,共同挑战CAR-T治疗肺癌这不是传奇生物CAR-T产品第一次出海。在2017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ASCO)上,传奇生物展示了他们自主研发的BCMACAR-T疗法LCAR-B38M/JNJ-4828,其拥有惊人的100%客观缓解率,给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12月份,传奇生物与强生达成了一项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共同合作开发和商业化LCAR-B38M/JNJ-4828。强生向传奇生物支付了3.5亿美元的首期款和后续里程碑付款,这创下了当时中国药企对外专利授权首付款金额最大的纪录,并且达成了合作方面最优的条件。2022年2月2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传奇生物的BCMACAR-T产品Ciltacabtageneautoleucel(cilta-cel,西达基奥仑赛,商品名为Carvykti)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arvykti是第一个国内自主研发并获得FDA批准的CAR-T产品。在关键的CARTITUDE-1研究中,共有97名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表现出早期、深度持久的缓解。总缓解率(ORR)高达98%(95%可信区间:92.7-99.7),有78%的患者达到了严格的完全缓解(sCR,95%可信区间:68.8-86.1)。在18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21.8个月(95%可信区间:21.8-无法预估)。当年获批时,Carvykti的销售额达到了1.34亿美元。今年的前三季度,Carvykti的销售额总共达到了3.41亿美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超过5亿美元。时隔6年,传奇生物CAR-T产品再次与跨国大药企达成合作。本次传奇选择的合作对象是诺华。诺华是全球首款CAR-T新药Kymriah的开发者,在2017年获得了FDA的批准上市。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现在全球已经上市的10款CAR-T产品中,已有6款获得了FDA的批准,而国内有4款产品。全球已上市CAR-T产品及部分产品销售情况这些已经获得批准的CAR-T治疗适用于血液肿瘤。传奇生物与诺华合作推出的LB2102是一种CAR-T疗法,它以δ样配体3(DLL3)为靶点。这种疗法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高度选择性作用,包括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肺癌(LCNEC)、以及某些其他神经内分泌癌和前列腺癌。根据传奇生物发出的新闻稿所述,LB2102采用了创新的CAR设计和装甲机制,可提高其抗肿瘤活性。诺华的T-Charge平台是一种新一代CAR-T细胞疗法生产平台,旨在保持T细胞的干性,并促进CAR-T细胞在体内的主要扩增。该平台的目标是减少对体外长时间培养的需求,使T细胞具有更大的增殖潜力,并减少耗竭的T细胞的发生。结合T-Charge平台的独特设计的LB2102候选药物,有可能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具有变革性的疗效。传奇生物与诺华的合作,有望使CAR-T疗法在实体瘤治疗领域获得突破。二、中国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常态。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物正在向全球推进。国内的创新药物除了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还有其他几种获批上市的药物,分别是和黄医药生产的呋喹替尼、君实生物生产的特瑞普利单抗、百济神州生产的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天济医药生产的本维莫德,以及微芯生物生产的西达本胺。目前,有许多国产创新药正在采用借“船”出海、Licenseout等方式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仅在今年,已经达成了40多项跨国交易,涉及多种CAR-T疗法、抗体疗法和小分子药物。中国正快速崛起为全球创新药品的新生产基地,在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1. 2023年国产创新药license out项目
931

《自然》杂志揭秘:癌症恶病质导致肌肉萎缩的关键信号路径

在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Bilic等人阐明了外营养不良蛋白A2受体(EDA2R)以及其下游效应因子核因子-κB诱导激酶(NIK)在癌症恶病质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这项发现提示了通过干预EDA2R信号以改善肌肉丢失的干预潜力。癌症恶病质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其特点是体重减轻、肌肉消瘦和代谢紊乱,影响了癌症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恶病质常出现在各种慢性疾病进展到晚期的时候。由于不同的因素,比如老龄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艾滋病毒和癌症,使得代谢和炎症压力无法应对,进而导致身体处于不适应状态。近期,德累斯顿大学医院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ctodysplasin A2 receptor-NF-κB-inducing kinase axis: a new player in muscle wasting to cancer cachexia”的论文。这篇研究揭示了癌症恶病质肌肉萎缩中外周异位素A2受体-核因子-κB-诱导激动轴的新角色。炎症引起的代谢活性分解的常见结果之一是激活NF-κB信号通路。作为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可以激活该通路。当在肌肉中激活时,NF-κB通路会加速蛋白质降解。在脂肪组织中,它通过减少激素敏感的脂肪酶来促进三酯的分解并限制其吸收。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肺癌和黑色素瘤的模型中,恶病质小鼠的肌肉组织中EDA2R的表达被提高。有趣的是,在恶病质患者的肌肉活检中还发现了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引起的类似上调现象。这一观察不仅指出EDA2R可能在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中介导肌肉丢失的潜在作用,还表明了该发现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肿瘤诱导的肌肉萎缩必须依赖于激活非规范的NF-κB通路的EDA2R-NIK信号通路。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缺乏EDA2R基因的小鼠(EDA2R-KO)和只在骨骼肌中敲除了NiK基因的小鼠(Myo-Nikko),对肿瘤引起的肌肉丢失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机制分析图考虑到涉及的代谢过程的复杂性,干预措施可能对疾病的发展产生出乎意料和潜在的相反效果。最近进行的临床前研究验证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因为研究显示生酮饮食可以减缓肿瘤生长,但同时加速了恶病质的扩散,结果导致患者死亡的速度加快。因此,分析这种代谢谱不仅可以作为改善风险分层和制定药物决策的关键工具,还可以用于监测药理和代谢干预措施的影响,以确保它们不会无意中加重疾病或促进肿瘤进展。
950

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发现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龙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研究论文,题为“Molecular pathway of mitochondrial preprotein import through the TOM-TIM23 supercomplex”。这项研究揭示了线粒体中介导蛋白质转运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结构和生化结果,不仅重新定义了线粒体内膜TIM23转运体复合物的核心组成,还发现了新的蛋白质转运酶工作模式。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扮演着能量供应、胞内代谢、体内平衡和细胞凋亡等重要角色。线粒体内部分布着超过1000种蛋白质,细胞质中合成的99%线粒体蛋白质需要通过转运进行运输。线粒体蛋白质的运输对于维持和调控线粒体的活性至关重要,与许多代谢疾病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李龙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探究线粒体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分子机制,此前的工作已经解析了线粒体膜蛋白通过TIM22转运复合物进入内膜的途径。这次研究中,李龙课题组从TOM-TIM23超级复合物入手,采用创新的研究策略,选择将绿色荧光蛋白与线粒体蛋白质融合作为转运底物,成功捕获了TOM-TIM23超级复合物转运蛋白质底物的中间状态。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单颗粒分析该中间态,研究人员发现了TOM复合物和TIM23复合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揭示了蛋白质底物如何从线粒体外膜跨越到内膜的新途径。这项研究不仅高分辨率地解析了TOM复合物的结构,还发现了一条极性氨基酸路径,这条路径介导蛋白质底物通过Tom40的中间孔道。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在蛋白质底物的不同位点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并利用光交联技术探测蛋白质底物周围环境,发现了直接帮助底物跨越两层脂膜的核心亚基。令人意外的是,蛋白质底物的N端片段在内膜中与Tim17和Mgr2两个亚基交联,而不与认为是内膜转运通道的Tim23亚基交联。这一发现揭示了过去对TIM23复合物核心转运通路的认知存在重大偏差。结合AlphaFold2建模、生化交联、酵母遗传学和线粒体蛋白质体外转运等技术,研究人员确定了TIM23复合物的核心成分,由Tim23、Tim17和Mgr2三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三聚体。其中,Tim17和Mgr2形成一个通道状结构,而Tim23与Tim17背靠背结合,不参与通道的形成。在蛋白转运的过程中,蛋白质底物穿过Tim17和Mgr2形成的通道状结构,不直接与Tim23亚基接触。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不仅开发了一套新颖的蛋白转运研究策略,揭示了线粒体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穿越双层脂膜的关键路径,而且纠正了过去40年对于内膜TIM23转运复合物核心组分的错误认知。研究人员发现新的蛋白质转运酶工作模式,即Tim17作为核心转运亚基,以混合模式帮助蛋白质跨膜转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线粒体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转运路径示意图总结而言,这项研究的发表不仅对于线粒体蛋白质转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还为我们认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人员的努力为我们揭示了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并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认知。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更多关于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细节,为解决与线粒体相关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917

贝伐珠单抗的10种适用病症,用法用量详解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的抗肿瘤药物。通常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以下是贝伐珠单抗的用途和用法说明。一、国内医保适应证: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1、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贝伐珠单抗联合以氟嘧啶为基础的化疗,被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说明:- 贝伐珠单抗的剂量为5mg/kg体重,每两周静脉注射一次(5 mg/kg/q2w),或为7.5mg/kg体重,每三周静脉注射一次(7.5mg/kg/q3w)。注意事项:-贝伐珠单抗的治疗一般需要持续进行,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承受的副作用。请注意,上述用法、用量和备注仅供一般指导,具体使用应根据医生的具体处方和患者情况来确定。在使用贝伐珠单抗时,请始终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说明。2、非小细胞肺癌(NSCLC)贝伐珠单抗联合铂类化疗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说明:- 贝伐珠单抗的推荐剂量为15mg/kg体重,每三周静脉注射一次(15 mg/kg/q3w)。注意项:一般来说,贝伐珠单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疗程通常不会超过6个周期。之后可以考虑单独使用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忍受的毒副作用为止。请注意,以上提供的用法用量和备注仅为一般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具体处方和患者的状况来确定。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和说明,使用贝伐珠单抗和铂类化疗药物。3、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rGBM)贝伐珠单抗静脉输注的推荐剂量为10mg/kg体重,每两周给药一次(10mg/kg/q2w)。注意:贝伐珠单抗通常需要持续使用,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副作用。4、肝细胞癌一线治疗与阿替利珠单抗联合使用时,贝伐珠单抗的用法用量为1200mg后静脉输注,剂量为15mg/kg体重,每三周给药一次(15mg/kg/q3w)。注意:通常情况下,使用贝伐珠单抗会持续进行,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二、国内使用手册的适应证范围包括以下方面:除了四大医保适应证外,还包括复发性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以及难治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5、宫颈癌难以治愈、易复发或扩散建议将紫杉醇与顺铂或托泊替康方案联合使用,推荐每次用药剂量为15 mg/kg,每3周一次。请注意,药物的使用应该持续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6、复发性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建议在初次手术切除后的III/IV期疾病中使用贝伐珠单抗。推荐剂量为每次15 mg/kg,每3周1次(15mg/kg/q3w)。贝伐珠单抗可以与「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合并使用,最多进行6个周期。之后,可以单独使用贝伐珠单抗,每3周1次(15mg/kg/q3w)。总体而言,贝伐珠单抗的使用时间最多为22个周期,或者直到疾病进展,以先发生者为准。三、除了上面提到的适应证,贝伐珠单抗还可以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癌、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放射性脑损伤以及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情况。7.转移性肾癌在治疗转移性肾癌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α-干扰素或PD-1单抗。对于用法用量方面,有两种常见的方案可供选择:1. 双周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10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两周一次。2. 三周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7.5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三周一次。最适合的用法用量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意见来确定。8.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在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可以考虑联合紫杉醇或者卡培他滨。关于用法用量方面,有两种常见的方案可供选择:1. 双周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10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两周一次。2. 三周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15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三周一次。用药的具体方法和剂量应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进行调整,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9.放射性脑损伤贝伐珠单抗的推荐用法用量有以下两种方案可供选择:1. 每2周一次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5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两周一次。共进行4个疗程。2. 每3周一次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7.5mg/kg(静脉滴注),间隔为三周一次。具体疗程数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一般为2至4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出血或囊变的放射性脑损伤病灶,贝伐珠单抗是不适用的。对于曾有动脉血栓栓塞病史或属于高风险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时应该非常谨慎。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调整。10.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在进行全身系统化疗的基础上,如果添加贝伐珠单抗进行胸腔/腹腔灌注,可以明显提高控制肿瘤的能力。关于使用方法和剂量,建议每隔两周进行一次固定剂量为300mg的灌注。具体的用药方式是将300mg的贝伐珠单抗注入到胸腔或腹腔内。每两周进行一次灌注,以增强对肿瘤的控制效果。需要留意的是,在进行胸腔/腹腔灌注时使用贝伐珠单抗需要建立在全身系统化疗的基础之上,并且具体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情况。四、特殊剂量说明目前还不清楚贝伐珠单抗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使用情况,因此对于18岁以下的患者来说,即使有报道称使用该药可能导致骨坏死等不良反应,但该药尚未被批准用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因此,在治疗18岁以下患者时应慎重考虑使用本药。对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使用贝伐珠单抗时不需要调整剂量。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可以按照标准用法使用药物量进行治疗,无需特别调整。在任何情况下,决定使用这种药物都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而且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密切监测,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并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不良反应。五、贝伐珠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管理(一)高血压在使用贝伐珠单抗之前,需进行基准血压监测。治疗前若患者已有高血压,需确保血压低于150/100mmHg,方能开始贝伐珠单抗治疗。患者如已经发生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如脑血管意外、肾病等),则可能需要更加严格的血压控制。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血压进行监测。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加剧的患者,即使在停药后,仍然应该定期检测血压。根据具体情况,对于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采取常规的降压药物治疗。对于患者出现收缩压高于160mmHg,舒张压高于100mmHg的中度以上高血压情况,应该暂停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并进行降压治疗,直到血压降回到治疗前的水平,或者低于150/100mmHg后,再考虑恢复使用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如果患者的高血压在治疗1个月后仍无法控制,或者出现高血压危机,就应该停止使用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此措施旨在迅速处理和管理贝伐珠单抗引起的高血压,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良好的治疗结果。在用药期间,医生和患者应密切合作,根据具体情况监测和管理血压。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除了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和CYP3A4抑制剂是禁用的,其他药物都可以按常规使用。(二)尿蛋白在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之前,建议先进行尿常规检测。如果患者的尿蛋白水平超过等于2g/24h,应该延迟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直到尿蛋白水平降低到小于2g/24h。在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前的48小时内,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尿蛋白试纸检测。如果发现尿蛋白浓度为2+,则需进行24小时尿蛋白测定。在停止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后,患者每3个月需进行一次24小时尿蛋白检测,直到24小时尿蛋白浓度低于1g。为了确保患者的肾功能和安全性,上述措施旨在及时监测和管理与贝伐珠单抗治疗相关的尿蛋白水平变化。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尿蛋白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和管理。医生和患者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关注患者的肾脏健康状况。在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下,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在蛋白尿出现后,需要根据尿中蛋白的程度对贝伐珠单抗的使用方式进行调整。1.如果尿液中的蛋白质为1+~3+或24小时尿蛋白<2克,可以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方案继续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行治疗。2.当尿蛋白达到4+或者24小时尿蛋白大于等于2克时,需要停止当前的用药计划,并推迟给药直到24小时尿蛋白低于2克。3.假如发生肾病综合征(4级蛋白尿),就需要永久停止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此外,针对蛋白尿的治疗,可以考虑以下方案:- 一线治疗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ARB)。- 二线治疗可考虑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总的来说,对于使用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的患者来说,监测和管理蛋白尿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和患者需要紧密合作,根据蛋白尿水平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小结贝伐珠单抗的广泛临床应用令人深思。它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不断地被用于其他领域。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深入研究的推动,我们相信贝伐珠单抗在医学领域还有更多的应用前景。希望它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和改善疾病治疗的机会。我们对未来的医学发展充满期待!
6423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