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中国生物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SIBP-A13获批临床试验,助力肿瘤治疗创新

发布时间:2023-09-21 09:37:45 156次浏览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创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SIBP-A13在9月18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该药物将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在抗体偶联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生物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SIBP-A13获批临床试验,助力肿瘤治疗创新.jpg

SIBP-A13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基于国内领先的第3代ADC技术自主研发的靶向HER3ADC新药。该药物具有连接子可裂解、载荷活性强、抗肿瘤“旁观者效应”等药物优势。HER3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在多种实体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HER3成为ADC药物开发的潜力靶点之一。

SIBP-A13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包括抗HER3人源化抗体和偶联技术连接子的自主研发。药效研究数据显示,SIBP-A13在抑制多种肿瘤生长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对肺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具有治疗潜力。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毒理研究结果显示,SIBP-A13在动物体内稳定性良好,游离小分子水平显著低于同类产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近年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不断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特别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机构建立了规模化治疗性单抗技术平台,并积极推进ADC系列化偶联新药的发展。目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拥有20多个新药品种研发管线,涵盖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其中3个核心产品已进入上市申请阶段。

未来,中国生物将继续依托规模化全产业技术能力,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满足百姓对高品质生物药的需求,中国生物将为肿瘤治疗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新药SIBP-A13的临床试验批准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康复。


相关推荐

研究发现:每周仅摄入两份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高于少吃红肉的人群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题为“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US females and males”的研究报告中,该研究由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进行,通过研究发现,每周只吃两份红肉的人可能比少吃红肉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而且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这一风险也会增加。科学家们还发现,用健康的植物性蛋白来源的食物(如坚果和豆类)或适量的乳制品代替红肉可能与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关。小谷表示,研究结果明确支持限制红肉摄入的人类饮食建议,这一建议对于加工红肉和未加工红肉等都适用。尽管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食用红肉与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大批2型糖尿病患者,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这种关联。2型糖尿病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快速上升,这令人担忧,因为该疾病不仅是严重负担,还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癌症和痴呆症等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护士健康研究(NHS)、NHSII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随访研究(HPFS)的216,695名参与者的健康数据。研究人员每隔2-4年对参与者的饮食情况进行了评估,利用食品频率调查问卷。整个研究历时长达36年。在这期间,超过2.2万名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摄入红肉,无论是加工红肉还是未加工红肉,可能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有关。与摄入最少红肉的人相比,摄入最多红肉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62%。此外,每天多吃一份加工红肉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46%,而每天多吃一份未加工红肉则使患病风险增加了24%。研究人员还推测,用其他蛋白质来源来代替每天一份红肉可能会产生潜在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用坚果和豆类替代一份红肉可以使患病的风险降低30%,而用乳制品替代一份红肉会使患病风险降低22%。根据研究人员发现,并结合此前的研究结果,对于那些希望改善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每周摄入一份红肉可能是合理的选择。除了对健康的好处之外,使用健康的植物蛋白替代红肉或许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并带来其他环境效益。总之,本研究支持目前限制红肉摄入的膳食建议,并强调摄入不同可替代的蛋白质来源对预防人类2型糖尿病的重要性。
111

健康百岁:关注老年人健康,5大注意事项

老年人的健康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需要特别关注和照顾。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一、老年人应该注意饮食他们需要摄入均衡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增加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禽肉和豆类。此外,老年人应该控制盐分和糖的摄入量,避免过量的饮食,以维持身体健康。二、老年人应该保持适度的运动虽然年龄增长会导致身体功能下降,但适当的运动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有氧运动班、舞蹈班等,以提高身体素质和交友。三、老年人需要定期体检体检可以帮助老年人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定期的体检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四、老年人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时,老年人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或焦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与家人、朋友和社区保持紧密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参加志愿者工作、学习新技能、参加兴趣小组等,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充实的生活。五、老年人还需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恢复身体和大脑的功能。老年人可以培养规律的睡眠习惯,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并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熬夜。总之,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特别关注和照顾。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保持良好心态以及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老年人可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生活质量。
123

尼拉帕尼在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中获得重大突破

卵巢癌是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虽然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但却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早期卵巢癌常无明显症状,难以早期发现和治疗。针对晚期卵巢癌患者,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分子靶向治疗,其中PARP抑制剂成为新的治疗方向。PARP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其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DNA损伤的修复,从基因层面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其中,尼拉帕尼是一种口服PARP抑制剂,已经在铂敏感的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中获得批准用于维持治疗。一项III期临床试验NOVA显示,每日口服尼拉帕尼一次的铂敏感卵巢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21个月。而在另一项研究PRIMA中,尼拉帕尼被证实在一线含铂化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卵巢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无进展生存期延长效果。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美国FDA批准了尼拉帕尼作为一线维持治疗,用于那些在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不论其生物标志物状态如何。这一批准是基于尼拉帕尼在临床试验中的显著疗效结果,尼拉帕尼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尼拉帕尼的获批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尼拉帕尼先后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于铂敏感的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以及一线含铂化疗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所有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卵巢癌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尼拉帕尼的引入将为中国卵巢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作为一种口服药物,尼拉帕尼便于患者的使用,并且能够提供更好的疗效。对于卵巢癌患者来说,尼拉帕尼的获批代表着一线维持治疗的重大突破,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和希望。未来,尼拉帕尼的临床应用将进一步完善,并为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进展。
124

肺癌免疫治疗中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肺癌治疗的方式。然而,这些新型疗法的客观持久反应率仍然较低,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能够准确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唯一经验证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是PD-L1,但其结果并不十分准确。随着我们对分子生物学、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免疫微环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出现了更多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使得我们有可能预测ICIs疗效和预后。本文摘录了一篇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的综述,介绍了有关预测ICIs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1、肿瘤微环境(TME)1.1TME的作用肿瘤微环境(TME)包括围绕肿瘤细胞的各种细胞类型、血管结构、信号分子和细胞外基质。其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起着重要作用。单核细胞从血液中迁移时,会从癌细胞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接收信号,并分化为M2型TAM,从而抑制免疫效应细胞,并招募其他免疫抑制细胞进入TME。其他免疫抑制性细胞包括与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髓系细胞源性抑制细胞(MDSCs)、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s)、调节性淋巴细胞等。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先天免疫系统对肿瘤清除的贡献同样重要。NK细胞依赖于一个同时激活和抑制受体的“双重系统”,正常的NK细胞具有清除不表达MHC I类分子的肿瘤细胞并逃避淋巴细胞杀伤的能力,但当NK细胞被肿瘤浸润后,会导致其激活受体下调、细胞毒性降低,从而转向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VEGF、IL-10、TGF-β等。此外,免疫检查点在外周免疫耐受的建立过程及淋巴细胞不同成熟阶段的干预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如PD-1、PD-L1、CTLA-4等,同时免疫检查点还参与TAM、tDCs、T-regs和MDSCs对TME中免疫细胞施加免疫抑制压力的过程。由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异常,肿瘤细胞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过于激烈,因此TME是一个缺氧、酸性、低糖的环境,对其他类型细胞而言生存非常困难。因此,由于其交织和重叠的特征,TME是一个阻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生存能力的复杂环境。1.2PD-L1PD-L1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标志物,但在未表达PD-L1的患者中,仍有6.5%至10%的病例出现了应答。此外,由于肿瘤细胞本身和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表达,PD-L1的作用变得难以解释,而且肿瘤异质性等相关因素还可能会导致PD-L1表达假阴性。因此,PD-L1的表达并不能绝对准确地预测免疫治疗疗效。1.3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诊断时通过分析肿瘤浸润性质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从而指导治疗。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s)是CD4+ T淋巴细胞的亚群,通过分泌IL-10、IL-35和TGF-β来发挥抑制效应性T细胞反应的关键作用。T-regs维持免疫稳态,而其他CD4+ T淋巴细胞则促进局部免疫反应。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高水平FoxP3和T-regs浸润的NSCLC与OS的不良预后相关。1.4HLA和CMH-1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HLA-1)对NSCLC患者的影响呈现“多态性”。比如,Chowell等人的研究显示,HLA B44超型与OS改善相关,而HLA B62超型则与OS较低相关。此外,β-2-微球蛋白(B2M)的突变属于CMH-1,是向树突状细胞呈现抗原所必需的。因此,B2M的突变可谓改变了抗原呈现,这可能导致了ICIs的耐药性的产生。1.5干扰素(IFN)干扰素(IFN)是参与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分子。近期研究表明,IFN还可能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比如,Herbst等的研究发现,IFNγ高表达可能与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有关.在POPLAR试验中,IFNγ高表达与使用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的NSCLC患者的OS改善相关。此外,IFN还是肿瘤发炎指数(TIS)的标志物之一,PD-L1的表达也可能与IFNγ密切相关。1.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在肿瘤炎症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肿瘤环境中如果存在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则会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已有多篇大型系统性综述证实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种癌症中的预后价值,目前更易获得、更经济的NLR或将成为ICIs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之一。2、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突变负荷(TMB)是指肿瘤基因组去除胚系突变后的体细胞突变数量,这些突变会导致新抗原的产生,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相关的抗肿瘤反应。因此,当TMB较高(≥10mut/Mb)时,可能是ICIs有效性的一个预测因素。但这一截断值并不绝对,可能取决于不同的基因组和所使用的分子技术,如WGS、WES、NGS等。3、Wnt/β-连接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与更高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和低PD-L1表达水平相关。与此同时,β-Catenin水平似乎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水平和CD11c+浸润水平呈负相关。另外,联合使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进行治疗可能是恢复T细胞浸润、以保持免疫治疗敏感性的一种方法。4、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已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可以调节适应性免疫和先天免疫,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各种复杂的机制影响抗肿瘤免疫应答。近年来,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抗生素(ATB)和质子泵抑制剂(PPI)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一项Meta分析表明这些药物对ICIs的疗效有负面影响,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回顾性研究,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其中的机制。5、其他生物指标物除了以上提到的生物标志物之外,利用人工智能(AI)算法来自动量化放射学特征的放射性生物标记物正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些标记物的成像数据与组织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有关。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化疗可以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从而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结语PD-1和PD-L1抑制剂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和预后,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识别出哪些患者能够获益并预防潜在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变得尤为重要。目前,PD-L1表达作为NSCLC免疫治疗的主要预测生物标志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寻新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已成为当务之急,许多研究者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免疫治疗中,多个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干扰素γ(IFN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等,均可作为ICIs的可能预测指标。然而,目前并未制定一致的检测标准,某些研究结论甚至互相矛盾。随着前瞻性研究的不断开展,我们相信未来能够验证具有前景的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从而造福广大NSCLC患者。
143

免疫化疗重塑EB病毒胃癌免疫环境,动态研究展望

中山大学徐瑞华及澳门大学张海燕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9)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 single-cell mapping unveils Epstein-Barr virus-imprinted T-cell exhaustion and on-treatment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纵向的scRNA-seq和配对的scTCR/BCR-seq技术对EBV(+)GC免疫治疗的动态肿瘤免疫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表征。EBV(+)GC表现出炎症免疫特征,T细胞和B细胞的浸润增加。免疫治疗可以引发效应T细胞的克隆复活和重新激活,这一过程决定了治疗的反应。通常,具有抗原特异性的ISG-15+CD8+T细胞在EBV(+)GC患者中富集,这代表了一种短暂的耗竭状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基线肿瘤中的ISG-15+CD8+T细胞来预测胃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研究发现,在治疗后,先前存在的ISG-15+CD8+T细胞可以重新出现,并且具有表达CXCL13的效应型群落,在对EBV阳性肿瘤做出反应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LAG-3的滞留作用,ISG-15+CD8+T细胞在对EBV阴性肿瘤的应答中可能会进入终末衰竭状态。因此,针对LAG-3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难治性EBV阳性胃癌患者的肿瘤负担。胃癌(GC)仍然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十年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引入带来了癌症治疗方法的重大变革。然而,仅约有10%的胃癌(GC)患者对PD-1/PD-L1通路阻断作为单一疗法显示出临床有效性。对于未接受治疗的晚期胃癌(GC)患者来说,加入抗PD-1/PD-L1抗体的化疗与单独进行化疗相比,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因此,建议将该组合作为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的新标准。尽管有这些有希望的临床进展,但只有少数胃癌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得持久的益处。因此,迫切需要确定预测临床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在这方面,EBV阳性目前正在进行评估,似乎有希望。EBV(+)GC是TCGA研究网络发现的一个独特亚群。Panda等人于2018年报告了一例难治性EBV(+)GC病例,在接受抗PD-L1治疗后获得了部分缓解(PR)。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EBV阳性胃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100%。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EBV(+)GC对PD-1抑制剂的ORR约为25%,高于EBV(-)GC。虽然我们已经在了解EBV(+)GC的临床特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病毒-宿主免疫相互作用及其独特特征的重要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究。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可能会引发T细胞对异常抗原的反应。现有的对病原体的免疫可能会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反应,例如引发过敏反应。为了理解EBV(+)GC对免疫治疗的超敏反应,理解所涉及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机理模式图(图源自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最近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应用为浸润肿瘤的免疫细胞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此外,对浸润T/B细胞的TCR/BCR克隆型进行准确分析,增进了我们对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理解,也为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利用scRNA-seq和单细胞TCR/BCR测序技术,对EBV(+)和EBV(-)GC患者在免疫治疗前后的肿瘤免疫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通过研究耐药和敏感的潜在机制,我们可以发现对治疗有良好反应的特定免疫细胞亚型。该研究展示了EBV压印在GC中的治疗T细胞免疫的独特意义,为精确免疫治疗的合理规划提供了参考。
117

世界骨质疏松日:应对"沉默杀手"的威胁,哪些药物可以拯救?

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口号是“BuildBetterBones”。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通常只有在发生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后,才会被确诊。一旦被确诊,患者就面临着残疾或并发症可能导致死亡的风险。因此,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数量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的,同时膝关节炎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这对医疗和护理领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对骨骼健康的形势必须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也刻不容缓。OP治疗手段多样化,药物市场空间广阔目前,药物是最好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之一。常见的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骨营养补充药钙剂和维生素D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药物,其中包括阿法骨化醇、碳酸钙(或碳酸钙加维生素D3)和骨化三醇,可以增加骨密度,并促进其他药物的效果。(2)抑制骨吸收药目前,用于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主要有双磷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和利塞膦酸钠,还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酚,以及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降钙素和依降钙素等。(3)促进骨形成药特立帕肽和阿巴洛肽是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代表,主要被用于治疗对其他药物不敏感的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其他机制类型大部分OP患者的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单一药物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有限。因此,在临床上常常采取以下"协同"治疗方式:1.钙与维生素D的联合使用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方法。2.钙补充剂加上维生素D和双磷酸盐,或者钙补充剂加上维生素D和降钙素,是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方法。这三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3.“雌激素+1”是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使用雌激素与维生素D、雌激素与双磷酸盐或雌激素与降钙素的组合治疗方式。根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研究报告,2022-2026年间,我国骨质疏松类用药行业前景可观。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的骨质疏松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6.68亿元,相较去年增长1.4%。预计抗骨质疏松市场的规模将在260-280亿元之间。OP没有特效药,新靶点带来新希望目前全球的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RANKL、PTH、CTSK和SOST等靶点上,但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RANKL抑制剂RANKL抑制剂是一类药物,用于阻止RANKL蛋白同RANK受体结合的过程。它可以减少骨骼破坏和炎症反应,从而对骨相关疾病和疼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转移性肿瘤等疾病。人们可以在医生指引下使用这类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ANKL是与骨密度、骨质疏松和骨折易感相关的基因。目前市场上有两种RANKL抑制剂,分别是地舒单抗和纳鲁索拜单抗。地舒单抗是一种RANKL单克隆抗体,它具有高亲和力与可溶性和跨膜RANKL结合,从而竞争性地抑制RANK结合,从而抑制RANKL/RANK通路的活性,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减少对骨质的吸收。纳鲁索拜单抗是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全人源IgG4亚型抗RANKL单克隆抗体,它与目前使用相同靶点的地舒单抗相比,在均一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有明显的提升。SOST抑制剂SOST抑制剂是一种药物,用于抑制骨骼中SOST蛋白的活性。SOST蛋白是一种抑制骨骼生长和重塑的因子。通过使用SOST抑制剂,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和修复。这种药物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骨骼相关疾病。它可以通过抑制SOST蛋白来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SOST(碱性成磷酸酶)是与骨密度易感相关的基因,它所编码的蛋白质被称为骨密度相关蛋白质。Romosozumab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IgG2),通过抑制SOST的活性,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同时减少骨骼吸收,提高骨密度。该药物于2019年4月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伴有高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症。此外,该药物还在日本获得批准,用于降低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高骨折风险并增加骨密度。PTH甲状旁腺激素(PTH)是主要参与钙磷调节的激素,属于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它能增加血液中的钙浓度,促使骨骼释放钙质进入血液循环。相比之下,甲状旁腺素类似物(PTHa)主要用于治疗高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目前被视为次选治疗药物。根据药智数据统计,目前全球上市的PTH治疗药物共有15种。特立帕肽是一种属于PTHa的合成代谢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初,特立帕肽由礼来公司开发,并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和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是那些高风险骨折的患者。阿巴洛肽是一种与PTHa类似的药物,最初是由Ispen公司开发的,后来授权给RadiusHealth公司。它在2017年4月获得了FDA的批准,可以用于那些具有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患者。TNFSF11、PTH和SOST是传统的OP药物研发目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的靶点如脂解因子RCN2、SSCs和CathepsinK等被发现,有望改变OP药物研发的新趋势。根据参考资料显示,运动可以促进骨髓中的巨噬细胞释放网状局部蛋白-2(Rcn2),从而启动骨髓脂肪的分解。由于脂肪分解在运动诱导的骨骼和淋巴组织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数据表明Rcn2是调节局部脂肪、骨骼和免疫的关键因子。Rcn2被确认为一种新型的机械敏感脂解因子,能够维持骨骼细胞的能量平衡,为骨骼和免疫系统的健康提供了有希望的治疗目标。一篇发布在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文章表明,骨骼干细胞(SSCs)是一群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干细胞,能够自行更新并分化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基质细胞。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小鼠和人类SSCs的分化等级,这为治疗骨退行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和骨折不愈合等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CathepsinK是一种溶酶体蛋白酶,由3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在破骨细胞和巨噬细胞中都有表达,并主要存在于破骨细胞的刷状缘中。它参与破骨细胞对有机质的降解,从而导致骨吸收。使用CathepsinK抑制剂可以抑制其破骨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目前已有多种这类药物可供选择,包括Odanacatib、Balicatib、Relacatib和ONO-5334。OP药物的天花板,地舒单抗向前辈发起挑战在众多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中,地舒单抗是一种备受瞩目的新型药物。2013年6月,地舒单抗在美国上市,2019年5月在我国获得上市批准。地舒单抗最早被发现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出色的表现,并于2010年6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此后,地舒单抗陆续获得FDA批准,用于预防实体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与骨相关的事件,治疗骨巨细胞瘤以及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所引起的高钙血症。在2011年,地舒单抗荣获盖伦奖最佳生物技术产品奖。这个奖项被公认为制药和生物医疗行业的最高荣誉,被誉为“医疗界的诺贝尔奖”。此外,地舒单抗也被誉为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巅峰之作。目前,在国内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唑来膦酸为主导。然而,地舒单抗通过其令人瞩目的表现是否能够动摇唑来膦酸在一线地位?与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的用法更为简便,无需静脉输液,从而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地舒单抗价格更为便宜,每年花费约为1248元,而唑来膦酸则需要约3000元。另外,地舒单抗无肾功能要求,可全程使用。从短期来看,其不良反应较小,因此可以作为临床常规用药。但是,地舒单抗使用年限更长,且不能随意停药。一旦停药,BMD会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因此,在停用地舒单抗后,一般需要顺序使用唑来膦酸或其他二膦酸盐类药物。安进是地舒单抗的原始研发机构,也将其塑造成销售渠道中的常青之树。根据安进2022年的年度报告,去年地舒单抗的总销售额达到了56.4亿美元,其中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Prolia(60mg/ml)达到了36.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2020年以来,地舒单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逐年增长。近年来,国内陆续推出了多款生物类似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根据药智数据统计,国内共有12家企业布局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其中,博安生物的Prolia于2022年11月获得批准,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Prolia生物类似药。迈威生物的迈利舒预计于2023年3月底获得批准。此外,齐鲁制药和康宁杰瑞的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也已经申报上市。结语2023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是“强肌健骨,防治骨松”。药物作为骨松防治的最有效手段,而新药研发可以填补现有药物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当前,随着对OP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理论、药物作用靶标和治疗方法被不断发掘。这些新治疗方法将克服经典药物的不足,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未来方向,也是研究需要重点攻破的难点。
1930

信达生物多款产品纳入苏惠保,报销比例高达90%

近日,“苏惠保2024”发布了它的新版,新版的“苏惠保2024”将苏州本地的创新药纳入自费购药目录,最高赔付比例提高到90%。作为苏州本地企业,信达生物的多个产品也被纳入了苏惠保,包括肺癌、胃癌、肝癌等高发肿瘤的治疗药物。这意味着广大的患者可以以更低的费用享受到一些医保尚未覆盖的药品,真正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在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苏州市医保局指导,苏州市多个部门联合推出了“苏惠保”普惠型医疗保险。该保险已为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和苏州市民提供了多项医疗保障服务,有效减轻了市民的医疗负担。“苏惠保”项目还在推动生物医药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22年,该项目专门设立了苏州创新药械目录,全力支持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为一种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苏惠保不仅帮助参保人减轻经济负担,还有助于促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竞争,并鼓励企业成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典范。作为一家本土企业,信达生物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的生物医药发展,并致力于研发价格适中且高质量的生物药品,以服务全球患者。这次,公司的三款产品成功纳入了苏惠保计划,分别为睿妥®(塞普替尼胶囊)、希冉择®(雷莫西尤单抗)、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这些产品覆盖了多种瘤种,如肺癌、甲状腺癌、胃癌、肝癌和胆管癌等。自2011年创立以来,信达生物一直致力于人民健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过去的十二年里,信达生物始终秉持科学善念,牢记“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关心患者并关注他们的家庭,致力于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健康成果。信达生物积极推动其已上市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前已有十款产品上市,其中五款已被纳入国家医保。同时,公司还发起并参与了多项药品公益援助项目。截至2023年6月,信达生物的患者援助项目已惠及超过16万名一般患者,药物捐赠总价值已达数亿元人民币。在未来,信达生物将继续坚守自身的使命,即开发出价格适宜而高质量的生物药物,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1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者揭示肠脑轴在暴饮暴食中的驱动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ell Metab.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题为“Microbiota-gut-brain axis drives overeating disorders”。他们发现,压力和节食史的结合改变了肠道微环境,从而影响了肠脑轴,导致人们过度偏好可口的食物,并增加了能量摄入。暴饮暴食症(OD)是一种以对食物的控制减少和过度进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OD患者通常在压力下会对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产生强烈的渴望。而OD患者的饮食和压力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这种症状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并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动物在受到压力和节食史的影响下,也会表现出类似于OD的暴饮行为。然而,ODs的具体神经回路以及其病理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小鼠模型和OD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是OD小鼠和神经性贪食症(BN)患者过量摄入适口食物的原因。他们还发现,压力与节食史相结合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进而通过肠脑轴影响相关的大脑区域。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发现通过移植益生菌普氏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或膳食补充剂,可以恢复肠-脑通路的活性,从而缓解ODs患者的症状。这一发现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综上所述,饮食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者们的发现揭示了肠脑轴在ODs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导致人们对高能量食物的过度偏好。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暴饮暴食症。
104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