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者揭示肠脑轴在暴饮暴食中的驱动作用

发布时间:2023-10-18 14:47:52 624次浏览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ell Metab.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题为“Microbiota-gut-brain axis drives overeating disorders”。他们发现,压力和节食史的结合改变了肠道微环境,从而影响了肠脑轴,导致人们过度偏好可口的食物,并增加了能量摄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者揭示肠脑轴在暴饮暴食中的驱动作用 (3).jpg

暴饮暴食症(OD)是一种以对食物的控制减少和过度进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OD患者通常在压力下会对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产生强烈的渴望。而OD患者的饮食和压力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这种症状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并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

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动物在受到压力和节食史的影响下,也会表现出类似于OD的暴饮行为。然而,ODs的具体神经回路以及其病理机制仍然不清楚。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小鼠模型和OD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是OD小鼠和神经性贪食症(BN)患者过量摄入适口食物的原因。他们还发现,压力与节食史相结合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进而通过肠脑轴影响相关的大脑区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者揭示肠脑轴在暴饮暴食中的驱动作用 (2).jpg

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发现通过移植益生菌普氏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或膳食补充剂,可以恢复肠-脑通路的活性,从而缓解ODs患者的症状。这一发现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综上所述,饮食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者们的发现揭示了肠脑轴在ODs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导致人们对高能量食物的过度偏好。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暴饮暴食症。

相关推荐

乙醛脱氢酶和肝脏健康的密切关系

美国杜兰大学及其他机构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重点研究了一组关键酶类,称为乙醛脱氢酶。这些酶能够催化多种脂肪和芳香醛的氧化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羧酸产物。机体的肝脏在维持重要的内部平衡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代谢和解毒等。无法清除有毒的中间物质可能会导致肝脏损伤、肝纤维化甚至肝癌的发生。最近,来自美国杜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国际杂志GeneExpression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肝脏分区和肝癌中的乙醛脱氢酶(ALDHs)”的研究报告,重点研究了一组关键酶类,这些酶能催化多种脂肪和芳香醛的氧化反应,形成相应的羧酸,并且对于了解这些酶在肝脏中的分布和功能非常重要,有助于有效治疗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肝脏疾病。研究人员在文章中,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数据,如人类蛋白质图谱等,分析了正常成人肝脏、肝分区、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癌(CCA)中ALDHs的表达模式。他们还研究了这些ALDHs在不同肝脏区域的分布情况,这对于理解其在肝脏稳态和肝脏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揭示乙醛脱氢酶在机体肝脏分区和肝癌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醛脱氢酶(ALDHs)是治疗肝脏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性靶点。该酶可以通过减少信号转换器和激活因子的转录甲基化来防止乙醛暴露,从而减缓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研究表明,ALDHs在不同的肝脏部位表达模式不同。例如,有些ALDHs主要分布在肝脏中心周围区域,而其他ALDHs主要分布在门静脉周围区域。在肝癌中,这些模式可以明显改善。例如,在肝细胞癌中,特定的ALDHs表达水平会增加,这可能揭示了其在癌症进展中的潜在角色。相反,其他ALDHs的表达水平会下降,这暗示了其保护性功能的丧失。研究人员的结论指出,肝脏中ALDHs的多种时空表达可能在维持肝脏健康方面起关键作用。ALDHs的表达和功能变化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癌。本研究强调了ALDHs在肝脏健康和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绘制区域分布图谱并了解其在肝癌中的表达变化,研究人员可能能够开发出新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进一步了解ALDH基因在肝脏中的功能尤其是与肝脏分区的关联,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发更准确和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例如针对肝癌和胆管癌等肝脏疾病。综上所述,这篇文章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对在肝脏分区中进行识别的ALDHs的时空调节机制更深入理解和线索。
820

小细胞肺癌细胞在大脑中秘密生长的机制:揭示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约占所有肺癌的10%到15%。据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表明,那些已经转移到大脑的小细胞肺癌细胞可以通过欺骗被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脑细胞,使它们误以为自己是需要保护的神经元而得以存活下来。该研究结果已在2023年10月的NatureCellBiology期刊上发表,论文标题为“Crosstalk between small-cell lung cancer cells and astrocytes mimics brai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brain metastasis”。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小细胞肺癌细胞利用一种存在于发育中的人脑中常见的化学信号来执行它们的计划。这个化学信号吸引星形胶质细胞前来肿瘤部位,并促使它们释放其他有利于小细胞肺癌细胞生存的物质。研究人员认为,阻断这种化学信号可能是减缓或阻止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生长的一种方法。星形胶质细胞在保持成年大脑的神经功能和连接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能够促进发育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些研究人员研究了实验室中的小鼠、人类组织样本,以及培养皿中的人类微型大脑(一种类似大脑的器官),以探究小细胞肺癌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独特关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和遗传学教授JulienSage博士指出,小细胞肺癌具有向大脑转移的能力,并且能够在非理想的肿瘤生长环境中良好地生长。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癌细胞通过招募星形胶质细胞来提供保护,并对大脑微环境进行了重新编程。浸润大脑小细胞肺癌在转移至大脑方面表现突出。实际上,大约有15%到20%的患者在首次确诊肺部肿瘤时,大脑已经存在癌细胞集群。随着疾病的进展,约40%到50%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临床结果的严重性令人担忧,以至于临床医生甚至在发现脑转移之前就建议进行颅内放疗。然而,小细胞肺癌为何以及如何对大脑产生如此显著的吸引力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少有活组织检查或切除脑转移瘤的实施,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做法会对患者的生存产生影响,而且脑部手术是非常侵入性的。此外,小鼠模型中患有小细胞肺癌的小鼠很少发生脑转移,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物种之间微妙的生物差异所造成的。小鼠小细胞肺癌细胞注射后小鼠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模型小细胞肺癌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它们属于神经内分泌癌症,也就是说,它们起源于类似神经元和激素分泌细胞的细胞。这种癌症和全身(包括肺部)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联系。Sage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研究小细胞肺癌细胞在浸润大脑时是否会从细胞表面的神经元相关蛋白中获得有利条件。Sage说:“我们觉得大脑内存在很多神经元,或许是因为这些具有神经元特征的癌细胞会在大脑中感到舒适,也被这种环境所接受。”Sage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学者FangfeiQu博士合作,研究出一种方法,能够将实验室培育的小鼠肺癌小细胞注射到小鼠的大脑中,以引发脑肿瘤的进展。他们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这一神经胶质细胞家族的成员开始涌入,制造脑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关键蛋白质,其中包括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大量星形胶质细胞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注意到人类大脑中也存在类似的招募情况。与黑色素瘤、乳腺癌和肺腺癌的转移瘤相比,来自因转移性小细胞肺癌而死亡的患者的脑组织样本表现出更高的保护性。在肿瘤内部,有更多的星形胶质细胞存在。Qu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儿科助理教授AncaPasca博士合作,将小细胞肺癌、肺腺癌或乳腺癌细胞的聚集体与皮层类器官进行融合。皮层类器官是由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脑细胞团在实验室培养皿中生长而成的,可以模拟人类大脑皮层的空间结构和连接。这种融合形成了小细胞肺癌假瘤。在短短10天内,与肺腺癌或乳腺癌相比,小细胞肺癌假瘤中的保护性星形胶质细胞浸润更加显著。Sage表示,“这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主动迁徙至小细胞肺癌细胞,而不仅仅是被肿瘤吞噬。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脑类器官或微型大脑能够准确模拟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因此,我们不再需要依赖小鼠模型,这成为了研究脑转移的完美系统。”最新的研究显示,小细胞肺癌细胞通过释放一种名为Reelin的蛋白质来吸引保护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参与。Reelin蛋白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起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迁移的作用。通过将小细胞肺癌注入小鼠大脑中并引发Reelin的表达,可以明显增加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并且形成的肿瘤比对照组注射Reelin表达较低的小细胞肺癌的小鼠更大。Sage相信,这些癌细胞明显地依赖于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所特有的化学信号和反应,这可能会对未来疗法的开发提供一些线索。Sage表示:“在成体大脑中,有些信号可能不那么重要或者表达的程度不高。因此,或许我们仍然可以针对这些信号来减轻或者预防脑转移的发生,而不会对正常的大脑造成伤害。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机会之窗。”
851

国家医保局辟谣:职工医保缴费事关个人医保,警惕谣言陷阱

近日,在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上转发了一篇题为《职工注意!2024年起,职工医保缴费将彻底改变》的文章及相关截图。经过核实,该文章中关于"职工医保费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将不再拥有自己的医保账户"等内容完全属于虚假宣传。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4号)的要求,各地医保部门通过改革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建立健全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实际提高职工医保参保人门诊保障水平。改革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制度仍然保留,并保持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变”。首先,个人账户结余的归属保持不变,改革前的历史结余和改革后新划入的结余仍然归个人所有,可用于支付个人及其家属的医疗费用等支出,并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其次,在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和流向不改变,仍然全额转入个人账户。第三,退休人员不缴费的政策仍然不变,个人账户资金仍由统筹基金划入。目前,改革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职工医保门诊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上半年,普通门诊统筹已惠及职工医保参保人次达11.24亿人次。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取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相关文章和截图纯属谣言,我们保留追究相关传播谣言者责任的权利。
751

心血管疾病患者癌症风险显著增加,并存在复杂的共同机制

最新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其癌症风险增加了20%。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存在更复杂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风险较其他心血管病患者更高。炎症、代谢适应等生物过程可能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相关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非常重要,且早期筛查可能有利于早发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关研究分析。癌症是全球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常常同时存在。以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此外,这两种疾病还可能有更复杂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动物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会加速癌症的发展。一项最近在JACC子刊上发布的研究分析了超过2700万人的数据,结果显示心血管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明显上升。特别是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他们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了20%。对2720万居民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中的一部分患有心血管疾病,另一部分并未患病。这些居民的平均年龄为43.3岁,其中女性占55.7%。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根据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者相较于没有心血管病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癌症。尤其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其癌症患病率更高(见图1)。图1 癌症累积发病率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人与没有心血管病的居民相比,患癌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0%和8%。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增加11%。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即使校正了吸烟状况、体重指数和心衰对结果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增加的患癌症的风险。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患癌风险仍然高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通过对癌症亚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患肺癌、膀胱癌、结肠癌、头颈癌、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肾癌以及淋巴瘤、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人患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癌的风险较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相比,他们患有膀胱癌、结肠癌、肺癌、淋巴癌、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分别增加了58%、53%、43%、42%、40%、42%。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间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是通过一些共同的生物过程来介导的,例如炎症和代谢适应。这种关联与传统的共同危险因素是独立的。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变异与一个广为人知的癌症基因位点9p21有关,而不是与调节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基因有关。炎症和免疫细胞激活也与这个问题有关。根据CANTOS研究,使用抗白细胞介素-1β抗体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肺癌和其他癌症的死亡率。最新研究发现,使用针对淋巴瘤患者的巨噬细胞检查点抑制剂以重新激活抗癌免疫监测机制,还能够降低血管炎症。此外,克隆性造血诱发的不确定性突变(CHIP)过程也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虽然目前对于CHIP突变与心脏病之间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但人们普遍认为炎症小体激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同期评论指出,该研究强调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间的互动,从共同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和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两种疾病。在新诊断的癌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很高,约在17%到43%之间。这两种疾病都有共同的风险因素,如年龄增长、吸烟、糖尿病、肥胖和环境暴露等(见图2)。炎症和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机制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机制。图2 癌症与心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双向关系及治疗相互作用这项述评还指出,针对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有必要特别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对于没有吸烟史的患有早发性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早期筛查可能是有价值的。这是因为研究中心发现,血管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高发病率与烟草暴露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能存在的早发心血管疾病与45岁以下癌症风险之间潜在的联系。目前的研究已经确认了肥胖、血脂异常和缺乏运动对早期结肠癌的风险影响。但述评指出,尽管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但数据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限制。例如,它没有考虑到身体活动、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心血管病和癌症是两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最新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并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癌症风险更高。这一发现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炎症和代谢适应等生物过程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并进行肺癌和结肠癌的筛查非常重要。此外,早期筛查可能对于早发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这项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提供了我们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病和癌症之间关系的新的方向。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了解这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1081

安斯泰来宣布安可坦新适应症申请获得中国药监局受理

安斯泰来制药集团在9月19日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受理安可坦(XTANDI®,恩扎卢胺)用于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这一申请基于中国ARCHESIII期研究的结果。在ARCHES研究中,将180名中国大陆的mHSP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安可坦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另一组接受安慰剂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研究表明,安可坦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显著改善了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进展时间(TTPP)。主要研究结果与安斯泰来在全球进行的ARCHESIII期研究结果一致。据了解,在中国ARCHES研究中,安可坦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的安全性与该药物已知的安全性基本一致。这些研究结果将在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以壁报形式发表。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批准安可坦用于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安斯泰来已将此项受理的影响反映在本财年(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财务预测中。安可坦(XTANDI®,恩扎卢胺软胶囊)是一种雄激素受体信号抑制剂,用于治疗非转移性去势抗性前列腺癌(nmCRPC)高风险患者和转移性去势抗性前列腺癌(mCRPC)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且未接受化疗的患者。该药物在前列腺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561

血液检测手段或能帮助早期诊断卵巢癌

近日,科学家们通过一项名为OvaPrint的新型血液检测手段的研究和开发,或许能够改善对高级别的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早期诊断,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这项研究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目前临床医生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导致高级别的浆液性卵巢癌成为最常见且最致命的卵巢癌类型之一。手术前很难确定盆腔肿块的性质,而早期阶段的治疗往往是最有效的。然而,现有的活组织检查并不是一种可选方法,这使得临床医生面临难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困境。事实上,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研究开发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这种新型检测手段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循环的特定核酸,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盆腔肿块是良性的还是癌变的。研究者们采用了一种名为无细胞DNA甲基化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被甲基化修饰的DNA片段,从而识别早期卵巢癌的分子变化。这项测试手段准确率高达91%,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据研究者Bodour Salhia博士介绍,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推出可能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只能做出最好的猜测,而通过更好地了解盆腔肿块的性质,可以帮助找到最适合的治疗策略。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调查OvaPrint是否可用作无症状女性机体早期卵巢癌的筛查工具。据统计,早期切除卵巢癌的患者有超过90%的机会存活5年以上,而在晚期阶段发现的患者生存几率不到40%。因此,早期的检测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准确识别早期卵巢癌,改变这种疾病的治疗结局,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后续研究来验证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有效性,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发布用于临床使用的商业化版本。他们还在探索对OvaPrint进行修饰以检测其他卵巢癌亚型,并希望优化测试手段,使其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筛查。这一项研究的成果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696

特定遗传改变或可作为鳞状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性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上的两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科隆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揭示了鳞状细胞肺癌这一难以治疗的亚型中的新型遗传改变。这或许就会暴露出肿瘤的弱点,从而就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进行一定的治疗干预。研究表明,肿瘤形成期间可能会发生特定的遗传改变,并且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致癌基因,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发现的。致癌基因是一种能够促进肿瘤生长的基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靶向药物治疗来抑制。与传统化疗相比,这种方法通常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低的副作用,因此,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治疗这类癌症更成功的第一步。最新研究发现,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遗传修饰现象。这种修饰会影响FGFR1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结构域的移除。而该结构域在FGFR1蛋白的激活和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FGFR1蛋白所存在于细胞膜中,它的发现使得该蛋白可以与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接触与交互。特殊的遗传改变或能预测鳞状细胞肺癌患者是否会对靶向性疗法产生反应研究表明,如果细胞外结构域(即细胞朝外突出的部分)缺失,将导致肿瘤细胞持续发出生长信号并使受体无法接收停止信号,从而导致肿瘤继续生长。但积极的一面是,FGFR抑制剂已被用于临床实践,如治疗膀胱癌。这种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能够结合蛋白质并促使其失活。该研究的第一作者FlorianMalchers表示,我们希望新的研究结果能为特定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13年前,研究人员首次在肺鳞状细胞癌中发现了FGFR1的扩增,扩增是肿瘤中基因拷贝的多次出现。然而,不幸的是第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只有依据扩增来选择FGFR个体化疗法可能不够充分。仅有11%的患者通过接受FGFR抑制剂治疗获益。在这个患者群中研究人员发现了FGFR1蛋白的遗传修饰(细胞外结构域的移除)与肿瘤体积显著减少之间的关联,因此,这些研究结果或许为这个患者群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778

贝达药业:肺癌治疗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

据贝达药业财报显示,在2016至2020年期间,埃克替尼(凯美纳)的销售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分别为10.35亿元、10.26亿元、12.08亿元、15.02亿元和18.13亿元。这一销售额在贝达药业的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99.98%、99.96%、98.72%、96.65%和96.95%。2020年11月,贝达药业终于推出了他们的第二个上市产品,盐酸恩沙替尼(贝美纳)。接着2021年,他们又获得批准上市了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贝安汀。今年,贝达药业获批了两款小分子创新药,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期待。其中,第三代的小分子口服EGFR-TKI赛美纳(甲磺酸贝福替尼)被看作是埃克替尼的继任者,而肾癌治疗药物伏罗尼布片(伏美纳)将贝达药业的产品范围扩展到了肺癌领域之外。这两款药物为贝达药业带来了二次业绩增长的新机遇。贝达药业已经推出了五种药物,其中包含了四种小分子新药。除了治疗晚期肾癌的伏罗尼布片(伏美纳),其他三种药物的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肺癌治疗方面。图1 贝达药业上市的5款产品赛美纳是一种第三代的小分子口服EGFR-TKI药物,其作用是能够同时与EGFR敏感突变和T790M突变结合。赛美纳是贝达药业和益方生物合作开发的,贝达药业享有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赛美纳的独家权利。今年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了甲磺酸贝福替尼用于治疗EGFR-TKI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伴随EGFRT790M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与埃克替尼的对照试验中,贝福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2.1个月,而埃克替尼组仅为13个月。最近,贝福替尼获得了第二个适应症,可以用于一线治疗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年患者。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肺癌的新发病例超过了220万例,只排在乳腺癌之后,而在新增死亡病例方面,肺癌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肿瘤,成为全球的首位。根据病理类型,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NSCLC的发病率约占所有病例的85%。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所提供的数据,在中国,每年大约有80万肺癌新患者,其中EGFR突变的患者约占NSCLC患者的40%,也就是说,每年中国大约有接近30万患有EGFR突变NSCLC的新病例。EGFR-TKI是目前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包括一代和二代EGFR-TKI,例如阿法替尼、达可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以及三代EGFR-TKI,如奥西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和贝福替尼。不过,接受EGFR-TKI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普遍会产生耐药性。在经历了一代或二代EGFR-TKI治疗之后出现耐药的患者中,约有50%至60%的患者携带了T790M突变。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考虑采用三代EGFR-TKI进行二线治疗。而相较于一代或二代EGFR-TKI,在一线治疗中使用三代EGFR-TKI具有更好的PFS和OS效果。尽管之前已经有三种第三代EGFR-TKI产品上市,导致竞争局面非常激烈,贝达药业失去了之前的先发优势,但是因为一代EGFR-TKI埃克替尼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基础,赛美纳在上市后仍然拥有一定的商业优势。此外,患有三代EGFR-TKI耐药的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常规治疗只是使用含有铂的两种药物进行化疗,但仍然无法满足临床上的需求。贝达药业已经推出了第四代EGFR-TKI药物BPI-361175,并已经开始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图2 贝达药业在NSCLC领域的布局贝达药业今年获批的另一种新药是伏罗尼布片(伏美纳),它是一种具有全新化学结构的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发挥抗肿瘤作用。今年6月,该药获得了NMPA的批准,可以与依维莫司联合使用来治疗那些之前接受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这种治疗方案已被CSCO纳入了晚期肾细胞癌二线推荐方案,并且这也是我国首个用于治疗肾细胞癌的国产1类靶向新药。另外,贝达药业和EyePointPharmaceuticals,Inc.联合申报的EYP-1901玻璃体内植入剂药品临床试验申请已被国家药监局批准。这显示了伏罗尼布片在眼科领域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贝达药业秉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双向发展战略,过去三年来,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营收的39.6%、38.32%和41.12%的比例。目前,贝达在售的产品仅有五款,但其研发的创新项目超过40项,其中18项已进入临床试验。现在,有4项项目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其中盐酸恩沙替尼项目正在全球的多个中心推进,预计将成为第一个由中国企业主导上市的肺癌靶向新药。贝达药业的BPI-460372、BPI-452080、BPB-101和BPI-472372项目的临床试验申请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其中,BPI-460372也收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新药临床试验批准通知。BPB-101是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全新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First-in-class(FIC)大分子新药,它是一种具有三种功能的双特异性IgG1亚型人源化抗体。贝达不仅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进展,同时也积极推进项目引进。近年来,贝达药业与Agenus、Merus、益方生物、天广实、C4T等公司合作,引进了多款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包括贝安汀(MIL60)、贝福替尼(BPI-D0316)、伏罗尼布(CM082)、巴替利单抗(PD-1抗体)/泽弗利单抗(CTLA-4抗体)、MCLA-129、MRX2843、EYP-1901等。其中,贝安汀(MIL60)、贝福替尼(BPI-D0316)、伏罗尼布(CM082)已经通过了上市审批,并且其他产品也正在快速进行临床推进。图3 贝达药业主要在研项目进展情况2011年,贝达药业推出了其首款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然而,直到2020年才推出了第二款产品恩沙替尼,这意味着该公司在第一款产品上市近10年之后才有新的产品问世。如今,在中国,像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企纷纷涌现,给贝达药业带来了日益激烈的竞争。贝达药业在肺癌领域有雄厚的基础,全面布局并及时更新产品。此外,贝达药业还在努力寻求突破,期待重获新生。
556

肝癌靶向药都有哪些?如何进行选择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而且往往在较晚的阶段才被发现,这导致了治疗的挑战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靶向药物通过抑制特定的分子和信号通路,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变异提供治疗效果。那么,肝癌靶向药都有哪些?又如何进行选择呢?在肝癌的靶向治疗中,有几个重要的靶点和药物: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在肝癌中的异常激活与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有关。一些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例如埃洛替尼(Erlotinib)和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可以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过程,VEGFR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多吉美酮(Sorafenib)和雷帕替尼(Regorafenib)是在肝癌治疗中使用的抑制VEGFR的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3.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激酶(CDK):CDK在癌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利妥昔单抗(Lenvatinib)是一种靶向多种CDK的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癌。选择适合的肝癌靶向药物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和肿瘤的分子特征。以下是一些选择靶向药物的常见依据:1. 分子标志物检测:对肝癌标本进行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例如EGFR的突变状态或表达水平,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2. 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了解不同药物在治疗肝癌方面的临床试验结果是选择合适靶向药物的重要参考依据。关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以及对特定亚型肝癌的疗效。3. 患者的整体状态:考虑患者的年龄、肝功能、合并疾病等因素。一些靶向药物可能对特定患者群体有限制,因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选择。4. 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经验进行决策。肝癌靶向药物的发展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肝癌之前,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总之,肝癌靶向药物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和肿瘤的分子特征。通过分子标志物检测、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患者整体状态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肝癌靶向药物,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702

经常头晕是什么回事,需要重视什么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生活方式、健康问题和环境因素等。虽然头晕通常是暂时的,但如果经常出现,可能是一个警示信号,需要引起重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经常头晕可能的原因以及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可能的原因:1. 内耳问题: 内耳是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任何影响内耳功能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头晕。例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问题,会导致短暂的头晕感。2. 低血压: 低血压可能导致不足的血液供应到大脑,从而引发头晕感。这通常发生在起床或突然改变体位时。3. 贫血: 缺乏足够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可能导致贫血,这会减少氧气运输到身体各部分,包括大脑,从而引起头晕。4. 药物副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导致头晕感,特别是在刚开始使用或剂量调整时。5. 焦虑和压力: 高度的焦虑和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包括头晕感。6. 眼睛问题: 视力问题或眼睛疾病也可能导致头晕,因为视觉是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 其他健康问题: 高血糖、内分泌紊乱、心脏问题和中耳感染等健康问题都可能引起头晕。需要重视的问题:1. 频繁性: 如果头晕问题频繁出现,尤其是长期存在,应该引起关注。经常性的头晕可能是潜在问题的迹象。2. 伴随症状: 需要注意头晕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呕吐、恶心、耳鸣、听力下降、视觉问题或意识丧失等。这些症状可能提供关于潜在原因的线索。3. 突然发生: 突然严重的头晕感可能是一个紧急情况的标志,如中风,需要立即就医。4. 生活方式因素: 考虑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锻炼、睡眠和应对压力的方法。改善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减轻头晕感。5. 药物和药物副作用: 如果头晕与特定药物的使用相关,需要咨询医生,以调整治疗方案或寻找替代药物。6.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发现潜在健康问题,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减轻头晕症状。经常头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需要认真对待。理解头晕的可能原因,伴随症状和重要性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及早处理潜在问题的第一步。如果您经历频繁或严重的头晕,建议尽早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意见和治疗建议。不要忽视头晕,因为它可能掩盖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696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