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惊爆!今年支原体感染潮?专家揭秘真相,看医生回答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10-16 15:53:28 725次浏览

近日,网传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毒一般3到5年迎来一个高峰的观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然而,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主治医师刘茂松表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没有季节性,全年都有可能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毒在你免疫力降低的时候就会乘虚而入。虽然最近几个月门急诊量明显上升,但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开学季后人员相对集中,碰上了流感等病毒的同时,多重因素导致了近期门急诊及发热门诊的就诊高峰。病毒在不断变异,一般会出现5年一个小流行和10年一个大流行的情况,但并非绝对如此。每年季节变换的时候,小孩、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身体不适。目前来看,虽然暂时还无法确定今年是否会迎来高峰,但并未达到峰值出现的最繁忙程度。

惊爆!今年支原体感染潮?专家揭秘真相,看医生回答了什么.jpg

那么,热搜的“支原体肺炎”究竟是什么呢?

近期,我国支原体肺炎发病有所上升,尤其在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明显。12日,“支原体肺炎”登上了热搜,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哪些孩子更容易感染?该如何治疗?

据了解,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但好发于5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对肺炎支原体进行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的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

刘茂松主治医师表示:“支原体肺炎已经成为近年来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但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往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多发生于秋冬季,而今年则提前来袭。

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一般都具备季节发病的特点,支原体肺炎近两年在我国一些区域流行,少数家庭或班级中甚至出现了聚集发病情况,但它并不属于传染病,不会像新冠病毒那样传播。

专家介绍,今年与往年相比,我国的支原体肺炎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一些3岁以下的儿童也会发病,所以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

那么,支原体感染如何传播?有哪些症状?

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专家指出,支原体感染的症状一般与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类似,包括咳嗽、发热等。一些严重的孩子可能会引发支原体肺炎,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要引起警惕。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儿童)副主任赵顺英表示,今年是支原体的流行季节,孩子发烧或出现咳嗽,尤其是剧烈的干咳,很可能是支原体感染。

专家特别提醒低龄儿童的家长们,一旦孩子出现支原体肺炎感染症状,虽然发烧可能并不严重,但如果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或者在锁骨位置出现凹陷,“也就是孩子吸气时锁骨位置凹陷或鼻子吸气时出现鼻塞,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那么,今年为什么支原体传染严重呢?

专家介绍,今年是支原体的流行季节,每3至7年会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增多的原因是孩子们的免疫系统的抗体已经消失,使得肺炎支原体更容易感染到他们,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此外,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以及气道内环境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过去三年,大家习惯佩戴口罩,减少了许多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但也导致了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支原体肺炎的发病风险。

那么,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专家介绍,今年我国已经制定了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相关诊疗指南。在治疗方面,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无效,所以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目前是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一旦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等症状,应该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在日常防护上,要注意减少聚集、保持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目前,还没有针对支原体肺炎的疫苗可以进行预防。专家建议如下:

注意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去的话就要戴好口罩。

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掩住口鼻。

要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经常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随着社会的关注度增加,大家应该了解更多关于这种疾病的信息,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健康。


相关推荐

警惕!支原体肺炎高发,这些症状警示立即就医!

近期,支原体肺炎仍然在高发期间,许多医院的发热门诊每天接待近万名患者。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体,它的体积比细菌小,比病毒大,并且具备了许多细菌的特点。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其潜伏期为2-3周。需要注意的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未必导致肺炎。它常常长期寄居在呼吸道中,导致轻微的呼吸系统感染。大多数人无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只有极少数的感染者会表现出肺炎症状,更少数的人会损害其他器官。支原体肺炎的传播途径1、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存在于携带者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时产生的分泌物中。2、其他的传播方式肺炎支原体也可以通过粪便和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传播。与携带该支原体的衣物、浴巾等物品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传播,但这种方式的传染概率相对较低。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就医:1、高热大多数患者的体温升高为中、高度发热(38℃-40℃),通常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常见的情况是持续1到2周。2、咳嗽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干咳,随后转变为刺激性、顽固性的剧烈咳嗽,或类似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痰液较少或无痰。听诊时,肺部的状态常与剧烈咳嗽的症状不相符。3、呼吸不畅/呼吸困难大多数病人的意识状态良好,没有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然而,婴幼儿的症状较为严重,可能出现喘鸣和呼吸困难。4、皮疹大约25%的儿童在患上支原体肺炎时,会出现明显的肺外损伤症状,比如常见的皮疹。5、严重流感出现意识模糊、持续呕吐以及口唇发绀等状况。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方法有哪些?目前治疗支原体肺炎并没有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病情进展快、病灶范围大、病情严重甚至合并肺内外并发症的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对于患有较重的肺内外并发症,尤其是患有脑炎或脑病的患者,则应该使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于患有明显气道堵塞的患者,则支气管干预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而适当拍打背部有助于排出痰液,可以帮助肺部炎症的疾病康复。
898

医药领域反腐风暴:政策利好与企业发展展望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门,联手启动了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反腐整治行动,一场医药反腐风暴正席卷而来。医药领域的反腐斗争不仅触及了医院,还波及了药企和政策制定,本文将探讨医疗反腐的演变过程、对药企发展的利好影响以及未来政策展望。一、医疗反腐的演变过程和后续判断医疗反腐涵盖了医药行业的全链条,包括生产、流通、销售、使用、报销等方面。具体领域中,器械采购、药品采购、耗材试剂采购是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域,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商业贿赂、回扣和欺诈骗保。不仅如此,医药领域的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医保基金等全面受到影响,实现了全覆盖。数据显示,医院占反腐调查的77.4%,其中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占比高达8%。至今,已有184位医院院长和书记被查,涉及全国24个省份。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反腐行动特别聚焦于“关键少数”,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别专家。(医疗反腐落马人数省份排行)医药领域的诊疗费用统计数据显示,尽管集采药物总额仍有增长,但药品使用、诊疗和手术总量下降了约10%。这一趋势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医院院长论坛数据中得到了印证,化学药物使用下降了12%,中成药使用下降了26%,肿瘤药物下降了13%。医保结余同比增加8%,显示出边际回暖的迹象。这表明医疗反腐工作正逐渐迈向常态化。大约40-50%的举报来源于医院内部,这表明存在深层次的分配不均问题。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反腐需要针对“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的必要性。医师节期间国新办邀请医师和中外记者会面,显示了及时纠正偏激行为的信号。在中国医院院长论坛中,释放了医疗反腐工作需要处理好全面覆盖与聚焦重点、绝大多数与极少数、当下改与长远治的关系。二、医疗反腐,对药企发展是利好?这次反腐行动有望改变“医”和“药”之间的一些结构性顽疾,对药企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明文禁止带金销售、回扣以及虚假的讲课费等行为,要求学术会议、讲课、培训都通过院内的邀请函进行,费用打给医院,从而避免分配不均。这将以薪资形式发放,解决医生绩效和加薪问题,同时减少不公平的分配。其次,医院采购、设备采购、药事会要求必须7人以上小组开会,避免个别“关键岗位”一言堂,减少权力寻租。集采药物也要严格执行规定,同一通用名用量不能超过40%,超出部分由医院和科室承担。第三,支付方式上保证Drg和DIP的执行,高价值产品通过商业保险覆盖,减轻医保基金压力,同时为企业创新留有空间。第四,临床试验正常进行,费用打给医院,由医院统筹管理。这有助于推进临床试验的正常推进。第五,杜绝真发票的虚开业务,对差旅费、办公费等明显偏高的费用进行严肃处理,若涉及虚开发票则采取罚款措施。(以头部企业为代表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分析)这些措施总体上对药企是利好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的489家药企销售费用高达1731亿元,同比增长7.63%,接近同期合计营业收入增速的2倍。这一大规模的改革有望改变未来药企的销售费用预算,增强企业利润,从而促进研发。三、政策利好与展望政策一直在不断纠正和动态调整中。第三季度医疗医药体系承受了巨大压力,但第四季度有望迎来一些新的政策利好。首先,基本药物目录有望在第四季度落地,并进一步强化Drg/DIP支付制度。其次,医院采购医疗设备和耗材有望免除部分增值税,减轻采购压力。各级政府也有可能推出医疗基建采购计划,通过扩大采购规模维持行业的整体正向增长。第三,通过医院统筹相关福利待遇,可以提高小医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医疗效率,促进医药良性互动。医疗反腐行动是民众的期待,也是必然趋势。常态化和精准化的反腐行动将逐步改善边际效益。这次反腐行动的政策利好对未来的医药企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不过,也需要意识到政策是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产生的。期待第四季度能够看到更多针对医疗领域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738

警惕!6岁男孩患直径10厘米肝肿瘤,家长必须注意这些

最近,王女士带着她六岁的孩子浩浩(化名)前往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嘉定院区寻求帮助,因为浩浩的腹部看起来像啤酒肚,而且还经常感到胀痛,让王女士非常担心。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6岁的浩浩腹部隆起,形状像啤酒肚。通过进行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发现浩浩的右上腹部有一个巨大的肿瘤,直径达到10厘米,被确认为肝间叶性错构瘤。如果不进行及时手术,这个肿瘤有可能随时破裂和变为恶性。刘辰教授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嘉定院区胆道一科的主任医师和教授。他介绍说,肝脏肿瘤占据了肝脏总体积的55%。这种肿瘤位于肝脏的上方,紧靠第二肝门;后方与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贴紧相连;下方则与第一肝门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横在了负责肝脏血流出入的重要通道上。刘辰说:“如果使用常规的开腹手术,病变区域展示得更清楚,可以在一次手术中彻底切除肿瘤,但这种方法会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恢复较慢,出血量也较多。考虑到患者只有6岁,我们需要特别慎重地处理每个手术步骤。”最后,医生选择了一种对患儿肝功能影响最小、恢复最快,但手术难度最大的腹腔镜手术来剥除巨大肿瘤。刘辰指出,腹腔镜手术的好处是切口小、伤害小、恢复快,但由于肿瘤太大、腹腔镜下暴露不足、患儿腹腔操作空间狭小,手术难度也增加了。幸亏,经过将近4个小时的手术,浩浩的肝肿瘤成功切除。现在,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他已经康复出院。肝间叶性错构瘤是一种良性的肝脏肿瘤,在儿童中约占肝脏肿瘤的8%。它是儿童肝脏中仅次于肝血管瘤的第二常见良性肿瘤。初期时,儿童肝脏肿瘤通常不容易被察觉,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腹痛、食欲不振、腹胀和腹部包块等症状。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快速生长,在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这种疾病主要与遗传基因有关,大约有95%的患儿会在5岁之前被确诊。对于那些有乙肝家族史的患儿来说,建议每年定期进行B超检查。如果出现腹部肿块,应当及时就医。刘辰说。
731

这些食物,不仅损害健康,还会让你越吃越想吃

近日,《eLife》期刊发表了一篇名为《Methylglyoxal-derived hydroimidazolone,MG-H1,increases food intake by altering tyramine signaling via the GATA transcription factor ELT-3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论文,研究人员来自巴克衰老研究所。据研究结果显示,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高级糖基化终产物,会增加疾病风险,将蠕虫的寿命缩短25-30%并且增加其对同类物质的食欲。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导致正常健康蠕虫暴饮暴食的生化信号通路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纯化高级糖基化终产物,发现其中的两种物质会增加蠕虫的进食量。研究者们发现,突变glod-4基因会增加蠕虫的食物摄入量,而且发现这是由特定的AGE(MG-H1)介导的。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这是由酪胺依赖性途径引起的。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glod-4基因低表达的蠕虫中,通过RNAseq分析发现了几种神经递质和摄食基因的上调。研究者们还通过过度喂养蠕虫,筛选出了tdc-1或tyra-2/ser-2的信号传导是介导MG-H1刺激glod-4基因突变体进食的重要途径。而缺乏tdc-1或tyra-2/ser-2受体会抑制寿命缩短,并且可以避免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使是自然产生的AGE,未经处理的AGE突变,也会使蠕虫的寿命缩短约25-30%。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特定AGE分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可以增加食欲和引起神经退行性变化。了解这一信号通路有助于我们理解富含AGE的饮食为何导致暴饮暴食的现象。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将这项工作扩展到小鼠身上,以研究AGE与脂肪代谢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AGE的积累与疾病的促进、食欲的增加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有关。了解这一信号通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肥胖和其他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633

科学家成功发现NLGN4XTCR转基因T细胞治疗胶质瘤的新疗法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Neuro-Onc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题为“NLGN4XTCR转基因T细胞治疗胶质瘤”,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成功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免疫疗法在面对小鼠脑瘤时的疗效。胶质母细胞瘤是脑瘤中最具侵袭性的一种,它会在大脑广泛扩散,很难通过外科手术完全切除,化疗或放疗的效果非常有限。为了治疗患者,临床医生和科学家正在测试许多免疫治疗策略,其中包括过继T细胞疗法。这种疗法主要通过从患者体内分离T细胞并在培养皿中修饰后再转移到患者体内来治疗。目前,临床医生正在寻找多种治疗方法来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研究人员LukasBunse表示,我们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一种相对新的概念——T细胞受体转基因细胞(T细胞受体转基因细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在脑瘤患者身上注射了一种叫做NLGN4X(Neuroligin4X)的抗原片段,这种抗原片段能参与突触的形成,并且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存在大量,但在健康的大脑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接着,我们从接受注射者的血液中分离出能被NLGN4X激活的T细胞,并让这些T细胞带有一种特殊的受体,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与胶质母细胞瘤相关的抗原。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只能得到少量的具有NLGN4X特异性的T细胞,所以不足以用于细胞治疗。为此,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技术,分离出能编码NLGN4X特异性T细胞受体的基因,然后将这些基因引入供体血液中的T细胞或者培养皿中的T细胞系中。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成功地产生了大量具有相同特异性的T细胞,这些T细胞能够识别癌症抗原NLGN4X。随后的研究发现,NLGN4X特异性的T细胞在培养皿中能够杀死脑瘤细胞。利用经转基因的NLGN4X特异性人类T细胞治疗脑瘤的小鼠,超过40%的小鼠对治疗有良好的反应,肿瘤体积减小,且相较于未治疗的小鼠,其存活时间更长。当研究者Bunse看到这些最初的研究取得如此有希望的结果后,他们希望能够利用疫苗诱导的T细胞受体来靶向作用脑瘤抗原,这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方法来开发新型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疗法。在黑色素瘤中,一些患者的生命被延长了,而这是通过转基因T细胞受体来实现的。研究者认为,我们也可以设想产生转基因T细胞受体来针对患者体内的癌症抗原。在临床研发中,与转基因T细胞受体相比,更为先进的是使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如今,CAR-T细胞已经获得批准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和淋巴瘤,但这两种细胞疗法在一个重要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研究者Bunse解释道,通过转基因T细胞受体,我们可以针对仅在癌细胞中发现的抗原,这些抗原可以通过MHC1类呈现分子在细胞表面展示出来,而CAR-T细胞的受体则无法实现这一点。未来,研究人员将在临床中对这个概念进行测试。总体来看,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NLGN4X-TCR-T策略在临床前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中展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这项研究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提供证据,表明我们有望利用疫苗诱导的人类TCR(T细胞受体)来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
826

君实PD-1成功出海获FDA 10月新药批准

首款国产的PD-1抑制剂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在10月份,君实生物与CoherusBioSciences联合申请的Loqtorzi最终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上市。这是君实生物在出海竞争中取得的重要胜利。这个案例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审批所用的支持资料只涵盖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患者的数据,而没有包括美国、欧盟等其他地区的患者数据。这意味着只要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科学设计合理、数据质量高、疗效显著等试验要求,就能够成功通过FDA的审批。鼻咽癌在美国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肿瘤,每年新增患者数量超过2000人。目前主要采用放化疗作为治疗手段,尚未有任何药物获得批准。与君实生物通过占领市场的小适应症而获得监管批准相比,辉瑞和礼来也在10月取得了监管批准,并瞄准更广阔的IBD赛道。据中金创新药前沿系列研报预测,到了2022年,炎症性肠病(IBD)市场规模将达到203亿美元。该系列研报还预测,到了2030年,全球IBD市场规模将增长至约490亿美元,其中仅溃疡性结肠炎市场预计将达到102亿美元。目前,已有两款新药通过FDA批准,正准备迎接市场挑战。UCB在获批新药数量方面位居首位,成为赢家。尽管这些疗法已在其他监管市场得到认可,但FDA的批准无疑将有助于UCB进军更广阔的治疗市场。首款进入美国的本土PD-1Coherus与君实生物宣布,Loqtorzi(toripalimab,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获得FDA批准,可作为一线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药物。此外,该单抗也可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用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在接受铂类药物治疗后使用。鼻咽癌是发生在鼻咽部黏膜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肿瘤位置的特殊性,手术治疗较为罕见,对于局限性的癌症主要采用放疗或放化疗的组合治疗方法。Loqtorzi的上市申请是建立在JUPITER-02和POLARIS-02的研究结果之上。在JUPITER-02临床III期研究中,Loqtorzi与化疗联合使用相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将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8%。此外,该药物还显示出总生存期(OS)方面的显著改善,与单独使用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降低了37%的死亡风险。在POLARIS-02临床研究中,Loqtorzi展示了在之前接受化疗但复发或转移的鼻咽癌患者身上持续的抗肿瘤效果。Loqtorzi的客观缓解率为20.5%,疾病控制率为40.0%,中位生存期为17.4个月。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除了君实生物,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制药公司也在研发阶段布局了III期治疗晚期一线鼻咽癌的药物。Loqtorzi在美国的上市经历了一些波折。因为质控流程的变更和现场核查受阻,君实生物曾经收到了FDA发出的CRL(CompleteResponseLetter),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向FDA申报上市,但审评过程中又延期了一次。君实生物目前已经将PD-1抑制剂的申报适应症扩展到了食管癌领域,并开始在欧盟和英国提交申请。在国内,君实生物今年已经就包括NSCLC围手术期治疗、TNBC一线治疗、RCC一线治疗、ES-SCLC一线治疗等四个适应症进行了申报。
737

细胞宿主互作研究:三所院校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在Cell子刊CellHost&Microbe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罗马第二大学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精准微生物干预改善社交行为但不改变自闭症严重程度:一项试验性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采用了双盲、随机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旨在测试一种包含罗伊氏乳杆菌(由ATCC-PTA-6475和DSM-17938两种菌株组成)的产品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治疗对患者的整体自闭症严重程度、限制性/重复行为、肠道微生物组组成以及免疫谱均没有产生改变。然而,在社会功能方面,罗伊氏乳杆菌组合显示出显著的改善效果,这种改善在不同的测量中普遍存在。有趣的是,ATCC-PTA-6475菌株可以改善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社交缺陷,而DSM-17938菌株却不具备这种能力。总而言之,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罗伊氏乳杆菌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行为,但对他们的自闭症严重程度没有产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正在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潜在新靶点。然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人类微生物治疗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症状。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谱与神经发育正常儿童存在差异。但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变化是否导致自闭症症状,或者只是与饮食偏好有关。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可以直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从而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行为症状。然而,FMT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寻找供体粪便的困难、缺乏标准化的制备和给药方案,以及需要筛查病原体。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益生菌(单菌株或菌株组合)可能是一种更好、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1年11月11日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自闭症相关饮食偏好介导了自闭症-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的文章。根据该研究,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是由于自闭症相关的饮食偏好,而不是肠道菌群的差异导致了自闭症。之前对于肠道菌群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完全弄反了,搞错了因果关系。关于肠道菌群在自闭症中的作用,有很多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差异可能导致自闭症,但这些研究缺乏确凿证据。这项发表在Cell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旨在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明确肠道菌群与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在这项Cell研究中,研究者对247名年龄介于2至17岁的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分析。这些样本来自确定患有自闭症的99名儿童、与自闭症患者有兄弟姐妹关系的51名儿童,以及与自闭症无关的97名正常儿童。经分析发现,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直接相关,但是研究发现自闭症与饮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闭症与饮食多样性不足以及饮食质量差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此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自闭症的基因评分也与饮食多样性不足有关。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简单且直观的模型:自闭症相关的特征会影响饮食偏好,而这种饮食偏好反过来又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并且也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容易出现肠胃问题。这份在Cell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忽略自闭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直接关联。研究团队认为,自闭症儿童挑食的饮食偏好会导致饮食多样性较低,进而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导致肠胃问题例如腹泻的发生。换句话说,并非肠道菌群的变化导致自闭症出现,而是自闭症儿童的饮食偏好引起了肠道菌群的变化。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不应当称肠道菌群是自闭症的推动因素。
2499

GLP-1减肥药新发现:助力肥胖者大脑重拾健康

德国科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Liraglutide restores impaired associative lear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obesity 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利拉鲁肽这种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恢复肥胖患者的联想学习能力。德国科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发表的研究中发现,肥胖者通常在联想学习方面表现较差,并且相关的大脑区域活动也减少。然而,当肥胖者注射利拉鲁肽后,他们的大脑活动与正常体重的人无异,联想学习能力得到恢复。利拉鲁肽,作为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该药物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产生饱腹感。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利拉鲁肽的一次注射就能够让肥胖者的大脑活动恢复到正常体重时的状态。Marc Tittgemeyer等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告诉我们,联想学习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与身体的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利拉鲁肽的使用能够将肥胖者的大脑活动重塑至正常状态,从而提升他们的联想学习能力。然而,研究人员也指出,肥胖者的大脑活动即使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也会有变化。因此,预防肥胖在医疗保健系统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而不仅仅是依赖终身药物治疗来减肥。总而言之,利拉鲁肽作为一种药物,可以重塑肥胖者的联想学习能力,这一发现为了解代谢信号如何调节人们行为并适应身体内部状态,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这项研究为未来肥胖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768

辉瑞口服斑秃疗法在中国获批,可恢复80%头发,青少年斑秃患者有药了

近日,中国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已于2023年10月19日批准了辉瑞(Pfizer)公司申报的LITFULO™(Ritlecitinib)用于治疗12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的重度斑秃的上市申请。这种药物是一种共价JAK3/TEC双激酶抑制剂,每天口服一次,批准剂量为50mg/次。该药物已于今年6月份获得FDA批准上市,是FDA批准的唯一一种用于治疗严重斑秃青少年患者(12岁以上)的药物。有一个值得提及的事情,就是在一年前的2022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礼来公司和Incyte公司开发的口服JAK抑制剂巴瑞替尼(baricitinib)用于治疗成年人斑秃。这是FDA首次批准的能够全身治疗斑秃的方法。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头皮、脸部或身体其他部分的毛发出现斑片状脱落。这是全球发病率第二高的脱发症状,仅次于雄性激素性脱发。斑秃的发生是由于免疫细胞攻击健康毛囊,导致部分或全部毛发脱落。斑秃通常在25至35岁之间发病,但也可能影响到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并且在男性、女性以及各个种族中都有发生。斑秃对许多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患者可能会遭受到严重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和焦虑。2022年3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登了一篇标题为《Two Phase 3 Trials of Baricitinib for Alopecia Areata》的临床试验论文。这篇论文发布了两项针对严重斑秃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这些临床试验的目标是验证礼来/Incyte开发的口服JAK抑制剂巴瑞替尼(Baricitinib)治疗重度斑秃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了36周的治疗后,接受4毫克剂量的患者中,有近40%的人的脱发状况从平均超过85%的比例减少到了不到20%。也就是说,近40%的患者恢复了80%的头发。一位头发几乎全部掉光的女性开始每天服用4mg巴利西替尼治疗,经过8个月的疗程后,她的头发几乎完全长回来了。2021年8月4日之前,辉瑞公司宣布其研发的用于治疗斑秃的小分子药物Ritlecitinib在2b/3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顶线结果。在这项临床试验的2b/3期中,Ritlecitinib的30mg和50mg剂量都达到了改善头皮毛发再生的主要效果指标。经过6个月的治疗,相较于安慰剂组,患者中头皮毛发脱落≤20%的比例显著增加。本项研究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双盲临床试验,共有718名年龄在12岁及以上的斑秃患者参与。这些患者的头皮脱发达到了50%以上,并且斑秃症状已经持续至少半年。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四个组,分别是Ritlecitinib的50mg、30mg、10mg剂量组,以及一个安慰剂组。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观察在24周时头皮毛发脱落≤20%的患者比例。结果显示,30mg和50mg剂量的Ritlecitinib均对头皮毛发再生取得了显著疗效。睿妥思尼布(Ritlecitinib)是辉瑞公司开发的一种JAK3/TEC抑制剂,可抑制IL-15和CD8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这两个细胞因子是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毛囊细胞的重要因素。通过之前的2期临床试验,睿妥思尼布的疗效显著并已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目前,这项创新疗法已经在中国展开临床研究,并正在进行与白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研究。
1139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