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肝癌靶向药都有哪些?如何进行选择

发布时间:2023-09-23 09:51:24 709次浏览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而且往往在较晚的阶段才被发现,这导致了治疗的挑战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靶向药物通过抑制特定的分子和信号通路,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变异提供治疗效果。那么,肝癌靶向药都有哪些?又如何进行选择呢?

肝癌靶向药都有哪些?如何进行选择.jpg

在肝癌的靶向治疗中,有几个重要的靶点和药物: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在肝癌中的异常激活与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有关。一些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例如埃洛替尼(Erlotinib)和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可以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过程,VEGFR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多吉美酮(Sorafenib)和雷帕替尼(Regorafenib)是在肝癌治疗中使用的抑制VEGFR的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3.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激酶(CDK):CDK在癌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利妥昔单抗(Lenvatinib)是一种靶向多种CDK的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癌。

选择适合的肝癌靶向药物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和肿瘤的分子特征。以下是一些选择靶向药物的常见依据:

1. 分子标志物检测:对肝癌标本进行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例如EGFR的突变状态或表达水平,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

2. 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了解不同药物在治疗肝癌方面的临床试验结果是选择合适靶向药物的重要参考依据。关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以及对特定亚型肝癌的疗效。

3. 患者的整体状态:考虑患者的年龄、肝功能、合并疾病等因素。一些靶向药物可能对特定患者群体有限制,因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选择。

4. 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经验进行决策。

肝癌靶向药物的发展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肝癌之前,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总之,肝癌靶向药物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和肿瘤的分子特征。通过分子标志物检测、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患者整体状态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肝癌靶向药物,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关推荐

医疗保障再升级!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发布,新增126种药品

国家医保局在2023年12月13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3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药品目录调整情况。这次调整共有126个药品被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有1个药品被移出。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于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医保将增加126种药品,预计将为患者减轻负担超过400亿元。根据国家医保局的介绍,经过相应的程序,此次更新的药品目录新增了126种药品。具体而言,其中包括了21种肿瘤用药、17种新冠和抗感染用药,以及15种用于糖尿病、精神病、风湿免疫以及罕见病的药物(其中阿伐替尼片也属于肿瘤用药)。此外,还有59种药品属于其他领域。同时,有1种即将停售的药品被从目录中移除。此次调整后,药品目录总数将增加到3088种,其中包括1698种西药和1390种中成药。患有慢性病、罕见病和儿童等领域的用药保障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谈判和竞价环节,共有143种非目录药品参与了,其中121种顺利完成了谈判和竞价,成功率达84.6%。平均降价幅度为61.7%,与2022年基本持平。同时,结合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等因素,预计未来两年患者将减轻超过400亿元的负担。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连续进行了6年的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744种药物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将一批疗效未确切、临床易滥用或被淘汰的药物调出了目录,这引领了药物使用的深刻变化。根据中国药学会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医保药物在医疗机构的使用比例逐年增加,且其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得到积极改善。同时,创新药物进入医保速度明显加快,常用药物价格水平大幅下降,重大疾病和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这显著减轻了民众用药负担。本次医保目录调整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在这次调整中,国家医保局通过加强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则和规范程序,提高了医保目录调整的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和细致程度。秉持“保基本”功能定位,以基金承受能力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满足广大参保人的基本药物需求;同时,完善续约规则,初步建立支付标准形成机制,实现基本覆盖新药的全生命周期,并增加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继续适当扩大部分目录内品种的支付范围,以进一步提高药品的可及性和用药的公平性。1.明确以支持创新为导向的方向,并更加积极地支持创新药物的发展。要完善从评审到谈判的全流程,为创新药物创建倾斜机制。在评审环节,要坚持优先将创新药物纳入目录,并组织专家对药物的创新程度和临床效益进行分级评价,以使药物的创新优势转化为准入优势。在续约环节,对于触发简易续约降价机制的创新药物,允许企业重新申请谈判,重新谈判确定的价格降幅可以小于简易续约的降幅,以便那些临床使用量较大的创新药物能够以较小的价格降幅继续与医保续约。从调整结果来看,上海华领医药研发的多格列艾汀片等23个目录外的创新药物谈判成功,与整体水平相比,成功率提高了7.4个百分点,平均降幅降低了4.4个百分点。2.成功进行了15种罕见病用药的谈判和竞价,以填补相关病种的保障空白。为了解决罕见病患者无法承担药物费用的问题,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在准入条件上,连续三年取消了对罕见病用药的批准年限限制。其次,在评审和测算方面,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优先纳入医保。这次调整共有15个不在目录中的罕见病用药成功进行了谈判和竞价,并涵盖了16种罕见病病种,填补了10种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戈谢病和重症肌无力等长期未得到解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疾病的治疗用药也被纳入了目录,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初步估计,这批罕见病用药纳入目录后,预计将让近万名患者受益,使近万个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3.在今年,进一步完善了续约规则,并初步建立了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支付标准调整规则。针对谈判药品的续约情况,对规则进行了改进,明确规定对谈判药品经过8年之后将纳入常规目录管理;对连续协议期达到或超过4年但未达到8年的药品,如果启动了降价机制,降价幅度将减少一半。这次规则调整使得26个药品成功实现了“以更小的价格降幅实现续约”的目标。正是由于这些规则的调整,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而医保谈判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这次调整中,将合理地将国产新冠治疗药物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来瑞特韦片、氢澳酸气瑞米德伟片的价格纳入目录,为常态化管理疫情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847

Nature子刊:袁逖飞/田仰华团队全面研究揭示刺激大脑治疗抑郁症中安慰剂效应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的时间依赖性得到了证实。研究结果表明,安慰剂效应和积极治疗效应随着发表年份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呈现出效果逐渐增大的趋势。信仰"是人类最古老的良药。几千年来,在许多宗教仪式中,人们坚信喝下“符水”可以治愈各种疾病。这种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它利用了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期望和信心,而非治疗本身,从而改善症状。安慰剂效应最早是由Beecher博士偶然发现的:在二战战场上,镇静剂用完后,Beecher博士给受伤的士兵注射生理盐水,并声称其中含有强效吗啡。意外的是,士兵们感受到了疼痛的减轻,并逐渐停止了呻吟。之后,Beecher博士在1955年发表了题为《ThePowerfulPlacebo》(强大的安慰剂效应)的论文,对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正式的定义、描述和探讨。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安慰剂效应不仅具有明确的生理机制,如特定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情绪脑区,还与多种心理因素有关,比如预期强度、以往经历和社会观察(见图1)。安慰剂效应对于伴有情感体验的症状,如疼痛、腹泻、哮喘和恐惧,有显著改善作用。因此,在抑郁症治疗中,安慰剂效应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显示,最近几年,使用安慰剂(如淀粉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可高达30-40%。一些患者不仅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可以在网络媒体上生动地描述自己生活质量的飞跃。这些临床结果表明通过安慰剂效应影响患者的积极预期,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最近几年来,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中,利用物理手段无需用药进行治疗的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一个方法是经颅磁刺激(TMS),通过利用电磁场来调节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和局部神经振荡,以改变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的神经活动异常,从而减轻抑郁情绪。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验证了它的疗效后,该方法被批准用于中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并且可以达到与抗抑郁药物相似的治疗效果。尽管这种疗法取得了持续的进展和普及,但它的疗效与安慰剂效应之间的潜在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阐明。图1:安慰剂效应——神经科学概念和观点的大熔炉2023年9月25日,袁逖飞教授和田仰华教授合作,在NatureMentalHealt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抑郁症经颅磁刺激治疗中安慰剂反应的增长:对27年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徐阳婷。研究小组对过去27年来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整理。通过分析安慰剂效应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旨在说明安慰剂效应在TMS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机理。经过广泛的检索,研究团队从6个主要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到了27年间(1996年至2022年)共2783篇以TMS和抑郁症为主题的文章。随后,团队进行了严谨的审查和评估,并最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包括了5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其中包含54个安慰剂对照组,总共涉及4515名患者。研究发现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非常明显(d=1.016,SE=0.093,95%CI=0.833-1.199,I2=83.42%,P<0.0001)。进一步的亚组和元回归分析显示,在这些随机对照试验中,无论纳入的患者数量、年龄、性别比、采用的安慰剂方案、症状评价量表,或所在国家和地理位置是否不同,都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在TMS治疗抑郁症过程中,安慰剂效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2: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抑郁症的安慰剂效应非常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与时间的关系具有依赖性。研究结果显示,安慰剂效应和积极治疗效应随着发表年份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此外,样本量的大小与安慰剂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偏倚风险、用药情况和试验地点也会对安慰剂效应的大小产生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系统了解安慰剂效应在TMS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为探索新型TMS抗抑郁策略、靶点的研究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合理促进安慰剂效应,有助于疗效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治疗抑郁症患者。随着精神医学的进步与物理治疗概念的普遍化,TMS治疗抑郁症这一策略被大众逐步认可,这可能导致安慰剂效应的持续增加,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未来,阐明TMS抗抑郁过程中安慰剂效应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助于形成更加有效的抑郁症治疗策略,促进精神疾病的临床干预。
944

注意!经常吃这些美味的食物会增加患抑郁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快节奏生活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享受美食来缓解和治愈自己。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超加工食品可能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这一情况与很多人的初衷相反。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让人感到无助和衰弱。为了找到治疗和预防抑郁症的最佳方法,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而饮食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备受关注。最近,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食用超加工食品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特别是那些含有人造甜味剂的食品和饮料。这项名为《超加工食品摄入与抑郁风险》的研究发表在JAMA network杂志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食可能会影响抑郁症的风险。尽管已经有许多数据显示超加工食品与人类疾病的联系,但是与抑郁症的关系却鲜有详细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护士健康研究II的参与者进行队列研究,其中参与者在基线时没有抑郁症。最终,共有31712名女性参与者被纳入到研究中,这些参与者的年龄在42至62岁之间。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并根据NOVA分类系统对所摄入的超加工食品进行了数量上的评估。这个分类系统有助于将食物根据加工程度分组,并且能够准确识别超加工食品。在后续的分析中,研究人员还将超加工食品根据其成分进行了分类,包括超加工谷物食品、甜零食、即食食品、脂肪和酱汁、超加工乳制品、咸味零食、加工肉类、饮料和人造甜味剂。研究人员还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定义来衡量抑郁症:一种是严格的定义,要求临床医生自我报告诊断抑郁症并定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另一种是广泛的定义,要求临床诊断和/或使用抗抑郁药物。研究发现,那些摄入超加工食品较多的参与者通常具有较高的体重指数,吸烟率较高,同时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发病率也较高,而且锻炼的频率相对较低。当研究人员采用严格的抑郁症定义时,有2122名参与者被诊断患有抑郁症,而采用更广泛的定义时,这个数字增加到了4840名参与者。研究还发现,与摄入较多含有人工甜味剂的超加工食品和饮料的人相比,抑郁症的风险更高。研究人员解释说,超加工食品通常因其高度加工的特性而受欢迎,这使它们更便宜、更稳定、更可口。然而,这些食品通常含有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和高糖分,这些因素会导致体重增加。尽管超加工食品与抑郁症之间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最近的实验数据表明,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影响大脑中的嘌呤传递,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关。这项研究的优势包括大样本、前瞻性设计、高随访率、对多种混杂因素进行了调整,以及使用经过验证的饮食评估工具。然而,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主要是研究对象主要是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同时在没有结构化的临床访谈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对结果的错误分类。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限制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对健康有益。从长远来看,过多食用加工食品可能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而选择更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瘦蛋白和豆类等未经加工的食物,可能是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专家指出:“摄入富含超加工食品的饮食可能会增加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包括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这主要归因于这些食品中含有大量不健康的脂肪、糖、钠和添加剂,如果频繁摄入,将导致营养不平衡和一系列不良健康后果。”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策略来减少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包括选择更健康的替代品和控制食量,最重要的是在饮食中优先考虑未经加工的完整食物,并尽量减少对包装食品或快餐的依赖。这样有助于远离工业食品,注重健康饮食,降低抑郁症的风险。
1039

新型生物反应器速产CAR-T细胞,助力癌症治疗新突破

免疫疗法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治疗方法,它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来有针对性地攻击癌细胞。一种新的工具,可迅速培养毁灭癌症的免疫细胞,可能有助于提高免疫疗法的可行性。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种迷你冰箱大小的生物反应器。这个生物反应器能够以极高的速度制造一种名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其生长速度是现有技术的95%,比现有技术快了大约30%。研究人员主要利用来自牛的T细胞开展了这项技术的研发,并预计这一技术在人类细胞上也会发挥类似的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已经近期在《Biotechnology Progres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evelopment of a centrifugal bioreactor for rapid expansion of CD8 cytotoxic T cells for use in cancer immunotherapy”的论文。2022年,有超过1400种利用T细胞的治疗方法正在研发中,其中有7种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然而,由于培养T细胞需要时间和成本,这种被称为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的免疫疗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每次治疗需要输注多达2.5亿个CAR-T细胞。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Kitana Kaiphanliam指出,免疫疗法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制造方面存在不足,有待填补。总之,需要进行升级以满足更多人的使用需求。这一生物反应器利用离心力作用于正在生长的T细胞,同时将这些T细胞悬浮在密集的云层中,并持续浸泡在向内流动的富含营养物的介质中。这个原型是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化学工程教授Bernie Van Wie领导下进行的四十年离心生物反应器设计研究的结果。最新的原型被放置在一个无菌柜子中。Kaiphanliam解释道:“它类似于一个生物安全柜,可以在没有洁净生产设施或者难以获取洁净生产设施的情况下使用。这将有助于让基于细胞的疗法更普及。”这些作家正在致力于改进生物反应器。他们打算增加多个反应室,以期望在三天之内能够生产出足够的T细胞,进行三次治疗。此外,他们还计划开始测试人类T细胞的应用。Kaiphanliam表示,“我意识到这种生物反应器在基于细胞的治疗和这些治疗的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我不希望它仅停留在学术实验室中。我真地希望拥有有助于生产的新技术能减少这些救命疗法的资金障碍。”
525

辉大基因HG004获ODDRPDD双认证,国际多中心临床12期首例给药成功

近日,辉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辉大基因”)宣布,他们的基因治疗药物HG004已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成功给药给中国首位参与“STAR星”试验的受试者。该试验是中国首个使用相同方案在多个国际中心进行的1/2a期临床试验,研究HG004治疗由RPE65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RPE65-IRD)。HG004是一种采用腺相关病毒9型(AAV9)递送的基因替代疗法候选药物。HG004是一种基因治疗药物,由辉大基因自主研发。该药物采用基因替代策略,使用重组AAV9载体将正常的RPE65基因递送到视网膜,以修复、治疗和预防成人和儿童的RPE65-IRD疾病。今年,HG004已被美国FDA授予孤儿药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认定。在治疗LCA2的首个临床研究HG00401(IIT研究)中,所有受试者都已完成给药,成人和儿童的视力均有显著改善,且未观察到安全性问题。这是辉大基因首款眼科基因治疗药物HG004的重要进展。RPE65突变与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RPE65-IRD)相关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RD)是一种罕见的致盲性疾病,由基因突变引起,已有超过250种致病基因被报道。其中,RPE65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包括Leber先天性黑矇(LCA)、早发性严重视网膜营养不良(EOSRD)、严重的早发性儿童视网膜营养不良(SECORD)或视网膜色素变性(RP)。因此,这些疾病被认为是由同一致病基因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构成表型连续体。RPE65基因突变相关的视网膜病变通常出现在出生至5岁之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夜盲,包括凝视、严重的夜盲症和眼球震颤,以及进行性视野缺失和中心视力丧失。由于这种疾病会造成严重和早期的视力损失,也有可能导致其他功能,如语言、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延迟发育。
910

革命性猴 B 病毒检测方法的突破性发展

近日,Zoonoses杂志刊登了一篇重要的新文章,介绍了一种革命性的猴 B 病毒(BV)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令人瞩目的特异性和快速性。猴 B 病毒感染的死亡率高达80%,因此对于兽医、实验室研究人员和支持人员来说,快速准确地诊断BV感染至关重要。这项研究开发了两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的检测方法,其中一种被命名为RPA-VF-US6,具有出色的性能和潜力,能够在现场实验室进行即时测试(POC)。RPA-VF-US6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准确检测阳性质粒对照,而不会误报其他核酸。与此不同,传统方法可能会出现与其他病毒的交叉反应。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RPA-VF-US6的检出限仅为28个质粒拷贝,这表明它能够在感染早期迅速诊断BV。而另一种检测方法RPA-VF-UL27,虽然对HSV-1有交叉反应,但其性能也是令人满意的,即使在非常低的拷贝数下也能检测到。最令人兴奋的是,RPA-VF-US6在室温下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其检测限为2,800个质粒拷贝。这意味着RPA-VF-US6可以在无需复杂仪器的情况下进行即时测试,为野外实验室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检测解决方案。整个反应过程只需要30分钟,迅速诊断出BV感染。这项研究的成果对于猕猴物种的健康和人类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供一种快速、特异、易于操作的检测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BV的传播,保护医护人员、实验室研究人员和支持人员免受感染威胁。这一突破性发展将有望改善猴 B 病毒感染的防控工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保健提供更多支持。
718

国家医保局辟谣:职工医保缴费事关个人医保,警惕谣言陷阱

近日,在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上转发了一篇题为《职工注意!2024年起,职工医保缴费将彻底改变》的文章及相关截图。经过核实,该文章中关于"职工医保费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将不再拥有自己的医保账户"等内容完全属于虚假宣传。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4号)的要求,各地医保部门通过改革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建立健全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实际提高职工医保参保人门诊保障水平。改革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制度仍然保留,并保持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变”。首先,个人账户结余的归属保持不变,改革前的历史结余和改革后新划入的结余仍然归个人所有,可用于支付个人及其家属的医疗费用等支出,并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其次,在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和流向不改变,仍然全额转入个人账户。第三,退休人员不缴费的政策仍然不变,个人账户资金仍由统筹基金划入。目前,改革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职工医保门诊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上半年,普通门诊统筹已惠及职工医保参保人次达11.24亿人次。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取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相关文章和截图纯属谣言,我们保留追究相关传播谣言者责任的权利。
765

中大研究提出SAVE评分:精准诊疗睾丸肿瘤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团队在国际外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了一项名为《保留睾丸SAVE评分:一项睾丸肿瘤新型量化预测工具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个量化评分工具,用于评估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以简化睾丸肿瘤患者的术前评估,使其精准诊疗更加客观可行。保留睾丸手术是治疗良性睾丸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对于保留睾丸手术的适应证评估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部分原因是缺乏描述睾丸肿瘤解剖特征的评价系统。为了帮助更多患者成功保留睾丸并提高生活质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名为SAVE评分的量化评估工具,并通过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验证了其可行性。SAVE评分系统基于睾丸肿瘤的四个关键解剖特征:肿瘤大小(S),睾丸正常组织体积(A),肿瘤与睾丸的体积比(V),以及肿瘤的外生/内生性质(E)。通过将这些特征纳入评估模型,SAVE评分系统可以量化地评估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评分范围为0~8分,根据分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中、高、极高四个风险等级,从而判断手术的可行性。SAVE保留睾丸评分模型的模式图该研究纳入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8个大型医疗中心的444例睾丸肿瘤患者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团队通过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睾丸肿瘤解剖特征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验证了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研究结果显示,SAVE评分系统可准确地评价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SAVE保留睾丸评分的推荐评分顺序(上)及评分小程序(下)示意图为了方便临床应用,研究团队还设计了SAVE评分的决策顺序和评分小程序,以帮助医生筛选出需要进一步评估手术可行性的病例。这将为睾丸良性肿瘤和小肿瘤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叶云林副主任医师以及其他合作者共同发表了这篇研究论文。刘振华医师、谢君毅博士研究生、高晓峰主治医师、林原副主任医师和孙梦奎主治医师则成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的结果表明,SAVE评分系统可以准确地评估睾丸肿瘤患者进行保留睾丸手术的可行性。这项研究为睾丸肿瘤患者提供了一个术前综合评估的量化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保留睾丸手术,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996

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 diagnose and治疗,对抗癌症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福建省第三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名单。在经过评定认证之后,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孙阳教授领导的“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功入选。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作为研究基地。该中心是福建省最大的机构,具备明显的专业优势和先进的支持平台。中心致力于建立现代肿瘤诊疗新技术平台、肿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临床应用平台,以及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转化平台,旨在构建高水平的妇科恶性肿瘤综合精准诊疗体系。同时,中心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高质量转化,提高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在未来,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紧密依托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以充分发挥妇科肿瘤专科的优势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对妇科恶性肿瘤综合诊疗的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中心将专注于发挥优势专科和特色技术,不断创新,寻找突破口,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致力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给广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带来福祉。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是福建省的重点临床专科之一,共设有4个病区,提供220张床位。该科室拥有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和强大的技术力量。目前有58名医师,其中包括9名主任医师和18名副主任医师。此外,还有43名医师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并有5名归国留学人员。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该科室的治疗范围已涵盖妇科肿瘤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多个专业领域。对于各类妇科肿瘤,特别是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科室年收治的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数量位居福建省各大医院之首。该科室是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并且是福建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和福建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此外,该科室还是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州大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基地。同时,它也是国家首批卵巢癌和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之一,是福建省内为数不多能够全面诊治各类妇科肿瘤的医院之一,也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心。
2383

细胞宿主互作研究:三所院校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在Cell子刊CellHost&Microbe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罗马第二大学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精准微生物干预改善社交行为但不改变自闭症严重程度:一项试验性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采用了双盲、随机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旨在测试一种包含罗伊氏乳杆菌(由ATCC-PTA-6475和DSM-17938两种菌株组成)的产品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治疗对患者的整体自闭症严重程度、限制性/重复行为、肠道微生物组组成以及免疫谱均没有产生改变。然而,在社会功能方面,罗伊氏乳杆菌组合显示出显著的改善效果,这种改善在不同的测量中普遍存在。有趣的是,ATCC-PTA-6475菌株可以改善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社交缺陷,而DSM-17938菌株却不具备这种能力。总而言之,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罗伊氏乳杆菌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行为,但对他们的自闭症严重程度没有产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正在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潜在新靶点。然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人类微生物治疗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症状。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谱与神经发育正常儿童存在差异。但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变化是否导致自闭症症状,或者只是与饮食偏好有关。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可以直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从而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行为症状。然而,FMT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寻找供体粪便的困难、缺乏标准化的制备和给药方案,以及需要筛查病原体。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益生菌(单菌株或菌株组合)可能是一种更好、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1年11月11日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自闭症相关饮食偏好介导了自闭症-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的文章。根据该研究,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是由于自闭症相关的饮食偏好,而不是肠道菌群的差异导致了自闭症。之前对于肠道菌群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完全弄反了,搞错了因果关系。关于肠道菌群在自闭症中的作用,有很多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差异可能导致自闭症,但这些研究缺乏确凿证据。这项发表在Cell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旨在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明确肠道菌群与自闭症之间的关系。在这项Cell研究中,研究者对247名年龄介于2至17岁的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分析。这些样本来自确定患有自闭症的99名儿童、与自闭症患者有兄弟姐妹关系的51名儿童,以及与自闭症无关的97名正常儿童。经分析发现,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直接相关,但是研究发现自闭症与饮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闭症与饮食多样性不足以及饮食质量差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此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自闭症的基因评分也与饮食多样性不足有关。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简单且直观的模型:自闭症相关的特征会影响饮食偏好,而这种饮食偏好反过来又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并且也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容易出现肠胃问题。这份在Cell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忽略自闭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直接关联。研究团队认为,自闭症儿童挑食的饮食偏好会导致饮食多样性较低,进而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导致肠胃问题例如腹泻的发生。换句话说,并非肠道菌群的变化导致自闭症出现,而是自闭症儿童的饮食偏好引起了肠道菌群的变化。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不应当称肠道菌群是自闭症的推动因素。
2581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