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贝伐珠单抗的10种适用病症,用法用量详解

发布时间:2023-10-04 16:52:06 3247次浏览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的抗肿瘤药物。通常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以下是贝伐珠单抗的用途和用法说明。

一、国内医保适应证: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1、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

贝伐珠单抗联合以氟嘧啶为基础的化疗,被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

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说明:

- 贝伐珠单抗的剂量为5mg/kg体重,每两周静脉注射一次(5 mg/kg/q2w),或为7.5mg/kg体重,每三周静脉注射一次(7.5mg/kg/q3w)。

注意事项:

-贝伐珠单抗的治疗一般需要持续进行,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承受的副作用。

请注意,上述用法、用量和备注仅供一般指导,具体使用应根据医生的具体处方和患者情况来确定。在使用贝伐珠单抗时,请始终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说明。

2、非小细胞肺癌(NSCLC)

贝伐珠单抗联合铂类化疗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

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说明:

- 贝伐珠单抗的推荐剂量为15mg/kg体重,每三周静脉注射一次(15 mg/kg/q3w)。

注意项:

一般来说,贝伐珠单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疗程通常不会超过6个周期。之后可以考虑单独使用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忍受的毒副作用为止。

请注意,以上提供的用法用量和备注仅为一般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具体处方和患者的状况来确定。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和说明,使用贝伐珠单抗和铂类化疗药物。

3、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rGBM)

贝伐珠单抗静脉输注的推荐剂量为10mg/kg体重,每两周给药一次(10mg/kg/q2w)。

注意:贝伐珠单抗通常需要持续使用,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副作用。

4、肝细胞癌一线治疗

与阿替利珠单抗联合使用时,贝伐珠单抗的用法用量为1200mg后静脉输注,剂量为15mg/kg体重,每三周给药一次(15mg/kg/q3w)。

注意:通常情况下,使用贝伐珠单抗会持续进行,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

二、国内使用手册的适应证范围包括以下方面:除了四大医保适应证外,还包括复发性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以及难治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

5、宫颈癌难以治愈、易复发或扩散

建议将紫杉醇与顺铂或托泊替康方案联合使用,推荐每次用药剂量为15 mg/kg,每3周一次。

请注意,药物的使用应该持续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

6、复发性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

建议在初次手术切除后的III/IV期疾病中使用贝伐珠单抗。推荐剂量为每次15 mg/kg,每3周1次(15mg/kg/q3w)。

贝伐珠单抗可以与「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合并使用,最多进行6个周期。之后,可以单独使用贝伐珠单抗,每3周1次(15mg/kg/q3w)。

总体而言,贝伐珠单抗的使用时间最多为22个周期,或者直到疾病进展,以先发生者为准。

贝伐珠单抗的10种适用病症,用法用量详解.jpg

三、除了上面提到的适应证,贝伐珠单抗还可以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癌、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放射性脑损伤以及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情况。

7.转移性肾癌

在治疗转移性肾癌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α-干扰素或PD-1单抗。对于用法用量方面,有两种常见的方案可供选择:

1. 双周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10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两周一次。

2. 三周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7.5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三周一次。

最适合的用法用量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意见来确定。

8.晚期转移性乳腺癌

在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可以考虑联合紫杉醇或者卡培他滨。关于用法用量方面,有两种常见的方案可供选择:

1. 双周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10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两周一次。

2. 三周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15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三周一次。

用药的具体方法和剂量应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进行调整,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

9.放射性脑损伤

贝伐珠单抗的推荐用法用量有以下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1. 每2周一次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5mg/kg(静脉注射),间隔为两周一次。共进行4个疗程。

2. 每3周一次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7.5mg/kg(静脉滴注),间隔为三周一次。具体疗程数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一般为2至4个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出血或囊变的放射性脑损伤病灶,贝伐珠单抗是不适用的。对于曾有动脉血栓栓塞病史或属于高风险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时应该非常谨慎。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调整。

10.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在进行全身系统化疗的基础上,如果添加贝伐珠单抗进行胸腔/腹腔灌注,可以明显提高控制肿瘤的能力。关于使用方法和剂量,建议每隔两周进行一次固定剂量为300mg的灌注。具体的用药方式是将300mg的贝伐珠单抗注入到胸腔或腹腔内。每两周进行一次灌注,以增强对肿瘤的控制效果。

需要留意的是,在进行胸腔/腹腔灌注时使用贝伐珠单抗需要建立在全身系统化疗的基础之上,并且具体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情况。

四、特殊剂量说明

目前还不清楚贝伐珠单抗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使用情况,因此对于18岁以下的患者来说,即使有报道称使用该药可能导致骨坏死等不良反应,但该药尚未被批准用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因此,在治疗18岁以下患者时应慎重考虑使用本药。对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使用贝伐珠单抗时不需要调整剂量。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可以按照标准用法使用药物量进行治疗,无需特别调整。

在任何情况下,决定使用这种药物都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而且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密切监测,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并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不良反应。

五、贝伐珠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管理

(一)高血压

在使用贝伐珠单抗之前,需进行基准血压监测。治疗前若患者已有高血压,需确保血压低于150/100mmHg,方能开始贝伐珠单抗治疗。患者如已经发生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如脑血管意外、肾病等),则可能需要更加严格的血压控制。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血压进行监测。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加剧的患者,即使在停药后,仍然应该定期检测血压。根据具体情况,对于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采取常规的降压药物治疗。

对于患者出现收缩压高于160mmHg,舒张压高于100mmHg的中度以上高血压情况,应该暂停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并进行降压治疗,直到血压降回到治疗前的水平,或者低于150/100mmHg后,再考虑恢复使用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如果患者的高血压在治疗1个月后仍无法控制,或者出现高血压危机,就应该停止使用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此措施旨在迅速处理和管理贝伐珠单抗引起的高血压,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良好的治疗结果。在用药期间,医生和患者应密切合作,根据具体情况监测和管理血压。

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除了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和CYP3A4抑制剂是禁用的,其他药物都可以按常规使用。

(二)尿蛋白

在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之前,建议先进行尿常规检测。如果患者的尿蛋白水平超过等于2g/24h,应该延迟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直到尿蛋白水平降低到小于2g/24h。

在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前的48小时内,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尿蛋白试纸检测。如果发现尿蛋白浓度为2+,则需进行24小时尿蛋白测定。在停止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后,患者每3个月需进行一次24小时尿蛋白检测,直到24小时尿蛋白浓度低于1g。

为了确保患者的肾功能和安全性,上述措施旨在及时监测和管理与贝伐珠单抗治疗相关的尿蛋白水平变化。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尿蛋白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和管理。医生和患者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关注患者的肾脏健康状况。

在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下,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在蛋白尿出现后,需要根据尿中蛋白的程度对贝伐珠单抗的使用方式进行调整。

1.如果尿液中的蛋白质为1+~3+或24小时尿蛋白<2克,可以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方案继续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行治疗。

2.当尿蛋白达到4+或者24小时尿蛋白大于等于2克时,需要停止当前的用药计划,并推迟给药直到24小时尿蛋白低于2克。

3.假如发生肾病综合征(4级蛋白尿),就需要永久停止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

此外,针对蛋白尿的治疗,可以考虑以下方案:

- 一线治疗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ARB)。

- 二线治疗可考虑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总的来说,对于使用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的患者来说,监测和管理蛋白尿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和患者需要紧密合作,根据蛋白尿水平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小结

贝伐珠单抗的广泛临床应用令人深思。它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不断地被用于其他领域。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深入研究的推动,我们相信贝伐珠单抗在医学领域还有更多的应用前景。希望它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和改善疾病治疗的机会。我们对未来的医学发展充满期待!


相关推荐

医生警惕!这些疾病患者千万别碰月饼

在中国,中秋节是一个庆祝团圆和家庭团聚的重要节日。而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之一就是月饼。然而,尽管月饼美味可口,但并不适合所有人食用。特定的疾病患者需谨慎食用或避免食用月饼。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哪些疾病患者不宜食用月饼。1.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摄入的糖分数量。月饼中常常含有高糖分的成分,如糖蜜、莲蓉和酥皮。这些成分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谨慎食用或避免食用月饼。如果非常想品尝月饼,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月饼替代。2. 高血脂症:月饼中常含有较高的脂肪含量,特别是酥皮月饼。对于患有高血脂症的人群来说,摄入过多的脂肪可能加重血脂异常。因此,他们应该限制月饼的食用量或选择低脂肪的月饼。3. 肠胃疾病:月饼中的莲蓉和豆沙馅含有较高的纤维含量,这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良好的消化功能。然而,对于某些肠胃疾病患者如肠易激综合征、胃溃疡或炎症性肠病来说,高纤维的食物可能刺激消化道,导致症状加重。因此,这些患者应该避免或减少摄入月饼。4. 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月饼中常含有高盐分的成分,如酱油、咸蛋黄等。高盐摄入会引起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限制或避免摄入高盐分的月饼。总结起来,虽然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但不适合所有人食用。糖尿病、高血脂症、肠胃疾病以及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谨慎或避免食用月饼。如果他们非常想品尝月饼,可以选择低糖、低脂肪、低盐分或无糖的月饼作为替代。此外,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也是明智之举。让我们一起享受健康而愉快的中秋节!
110

亚盛医药与阿斯利康联手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新药疗效可观!

近日,亚盛医药与阿斯利康宣布达成临床合作协议,共同展开Bcl-2抑制剂APG-2575与阿斯利康的BTK抑制剂康可期®(通用名:阿可替尼)的联合治疗初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这一研究旨在评估该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可解决一些意外引发的呼吸困难,然而,对于严重的疾病,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APG-2575是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口服Bcl-2选择性抑制剂,能够恢复癌细胞的正常凋亡过程,对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具有很大的潜力。此次临床研究的目标是评估APG-2575与阿斯利康康可期®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一线治疗的新选择。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临床研究数据已经表明,APG-2575联合阿可替尼具有强大的联合治疗潜力,且在不同阶段的患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随着亚盛医药与阿斯利康的进一步合作,新药疗法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希望。这一研究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他们重拾健康带来福音。综上所述,亚盛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合作将推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领域的治疗进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期待这项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全新的选择。
99

肺癌免疫治疗中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肺癌治疗的方式。然而,这些新型疗法的客观持久反应率仍然较低,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能够准确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唯一经验证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是PD-L1,但其结果并不十分准确。随着我们对分子生物学、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免疫微环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出现了更多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使得我们有可能预测ICIs疗效和预后。本文摘录了一篇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的综述,介绍了有关预测ICIs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1、肿瘤微环境(TME)1.1TME的作用肿瘤微环境(TME)包括围绕肿瘤细胞的各种细胞类型、血管结构、信号分子和细胞外基质。其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起着重要作用。单核细胞从血液中迁移时,会从癌细胞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接收信号,并分化为M2型TAM,从而抑制免疫效应细胞,并招募其他免疫抑制细胞进入TME。其他免疫抑制性细胞包括与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髓系细胞源性抑制细胞(MDSCs)、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s)、调节性淋巴细胞等。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先天免疫系统对肿瘤清除的贡献同样重要。NK细胞依赖于一个同时激活和抑制受体的“双重系统”,正常的NK细胞具有清除不表达MHC I类分子的肿瘤细胞并逃避淋巴细胞杀伤的能力,但当NK细胞被肿瘤浸润后,会导致其激活受体下调、细胞毒性降低,从而转向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VEGF、IL-10、TGF-β等。此外,免疫检查点在外周免疫耐受的建立过程及淋巴细胞不同成熟阶段的干预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如PD-1、PD-L1、CTLA-4等,同时免疫检查点还参与TAM、tDCs、T-regs和MDSCs对TME中免疫细胞施加免疫抑制压力的过程。由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异常,肿瘤细胞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过于激烈,因此TME是一个缺氧、酸性、低糖的环境,对其他类型细胞而言生存非常困难。因此,由于其交织和重叠的特征,TME是一个阻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生存能力的复杂环境。1.2PD-L1PD-L1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标志物,但在未表达PD-L1的患者中,仍有6.5%至10%的病例出现了应答。此外,由于肿瘤细胞本身和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表达,PD-L1的作用变得难以解释,而且肿瘤异质性等相关因素还可能会导致PD-L1表达假阴性。因此,PD-L1的表达并不能绝对准确地预测免疫治疗疗效。1.3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诊断时通过分析肿瘤浸润性质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从而指导治疗。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s)是CD4+ T淋巴细胞的亚群,通过分泌IL-10、IL-35和TGF-β来发挥抑制效应性T细胞反应的关键作用。T-regs维持免疫稳态,而其他CD4+ T淋巴细胞则促进局部免疫反应。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高水平FoxP3和T-regs浸润的NSCLC与OS的不良预后相关。1.4HLA和CMH-1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HLA-1)对NSCLC患者的影响呈现“多态性”。比如,Chowell等人的研究显示,HLA B44超型与OS改善相关,而HLA B62超型则与OS较低相关。此外,β-2-微球蛋白(B2M)的突变属于CMH-1,是向树突状细胞呈现抗原所必需的。因此,B2M的突变可谓改变了抗原呈现,这可能导致了ICIs的耐药性的产生。1.5干扰素(IFN)干扰素(IFN)是参与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分子。近期研究表明,IFN还可能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比如,Herbst等的研究发现,IFNγ高表达可能与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有关.在POPLAR试验中,IFNγ高表达与使用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的NSCLC患者的OS改善相关。此外,IFN还是肿瘤发炎指数(TIS)的标志物之一,PD-L1的表达也可能与IFNγ密切相关。1.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在肿瘤炎症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肿瘤环境中如果存在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则会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已有多篇大型系统性综述证实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种癌症中的预后价值,目前更易获得、更经济的NLR或将成为ICIs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之一。2、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突变负荷(TMB)是指肿瘤基因组去除胚系突变后的体细胞突变数量,这些突变会导致新抗原的产生,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相关的抗肿瘤反应。因此,当TMB较高(≥10mut/Mb)时,可能是ICIs有效性的一个预测因素。但这一截断值并不绝对,可能取决于不同的基因组和所使用的分子技术,如WGS、WES、NGS等。3、Wnt/β-连接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与更高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和低PD-L1表达水平相关。与此同时,β-Catenin水平似乎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水平和CD11c+浸润水平呈负相关。另外,联合使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进行治疗可能是恢复T细胞浸润、以保持免疫治疗敏感性的一种方法。4、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已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可以调节适应性免疫和先天免疫,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各种复杂的机制影响抗肿瘤免疫应答。近年来,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抗生素(ATB)和质子泵抑制剂(PPI)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一项Meta分析表明这些药物对ICIs的疗效有负面影响,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回顾性研究,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其中的机制。5、其他生物指标物除了以上提到的生物标志物之外,利用人工智能(AI)算法来自动量化放射学特征的放射性生物标记物正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些标记物的成像数据与组织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有关。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化疗可以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从而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结语PD-1和PD-L1抑制剂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和预后,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识别出哪些患者能够获益并预防潜在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变得尤为重要。目前,PD-L1表达作为NSCLC免疫治疗的主要预测生物标志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寻新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已成为当务之急,许多研究者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免疫治疗中,多个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干扰素γ(IFN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等,均可作为ICIs的可能预测指标。然而,目前并未制定一致的检测标准,某些研究结论甚至互相矛盾。随着前瞻性研究的不断开展,我们相信未来能够验证具有前景的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从而造福广大NSCLC患者。
142

安斯泰来宣布安可坦新适应症申请获得中国药监局受理

安斯泰来制药集团在9月19日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受理安可坦(XTANDI®,恩扎卢胺)用于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这一申请基于中国ARCHESIII期研究的结果。在ARCHES研究中,将180名中国大陆的mHSP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安可坦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另一组接受安慰剂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研究表明,安可坦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显著改善了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进展时间(TTPP)。主要研究结果与安斯泰来在全球进行的ARCHESIII期研究结果一致。据了解,在中国ARCHES研究中,安可坦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的安全性与该药物已知的安全性基本一致。这些研究结果将在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以壁报形式发表。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批准安可坦用于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安斯泰来已将此项受理的影响反映在本财年(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财务预测中。安可坦(XTANDI®,恩扎卢胺软胶囊)是一种雄激素受体信号抑制剂,用于治疗非转移性去势抗性前列腺癌(nmCRPC)高风险患者和转移性去势抗性前列腺癌(mCRPC)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且未接受化疗的患者。该药物在前列腺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

涨知识!“啤酒花”化合物改善代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近年来,中国城市主要疾病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染性疾病转变为代谢类疾病和心理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肥胖等问题已成为头号健康隐患。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成年人中患病率高达33.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针对代谢综合征,尚无 FDA 批准的治疗方法,因此改变生活方式、定期锻炼和持续的体重管理成为预防或减轻相关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选择。然而,随着患病人群的增加,迫切需要发现其他方法来预防或治疗代谢综合征。最近,《Microbiom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Reducing gut microbiome-driven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alleviates metabolic syndrome”的文章。该研究发现来自啤酒花的化合物可以降低肠道中诱导炎症的特定菌群,减轻脂肪组织中与巨噬细胞相关的炎症,改善由饮食引起的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不良表现。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证明啤酒花提取物中的黄腐酚(XN)及其衍生物四氢黄腐酚(TXN)可以改善肥胖饮食对代谢的不良影响,但其中的机制还不清楚。研究人员使用饮食诱导的肥胖和代谢疾病的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五组,分别进行了不同的饮食和治疗。通过测量小鼠的肝脏、回肠和附睾脂肪组织的转录组、粪便中的微生物组成和相关的表型参数,研究发现TXN在恢复由肥胖饮食引起的代谢改变方面比XN更有效。为了进一步研究疾病进展和治疗的关键调节因素,研究人员采用了跨物种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添加XN和TXN可以改善大约10%的基因表达,但具体来看,TXN能够改善脂肪组织网络中超过50%的基因表达,而XN仅改善了1%。这表明TXN比XN更有效,并且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作用于脂肪组织来实现的。进一步的功能分析表明,TXN治疗主要通过下调炎症反应基因,如髓系白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和吞噬等途径。与此相反,TXN通过上调基因富集在修复脂质、氨基酸以及其他代谢过程上。为了解炎症减少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细胞类型进行了推断,发现大多数脂肪组织基因属于代谢巨噬细胞。因此,TXN通过减少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相关的炎症来改善肥胖小鼠的代谢表型。此前已知,XN需要肠道微生物来介导对宿主代谢的有益影响。研究人员研究了TXN是否也通过肠道微生物来发挥作用,以及TXN如何通过微生物群对宿主产生影响。他们的分析发现,在脂肪组织中,TXN改善的667个基因中,有78%受到微生物群的调节。TXN还对诱导炎症的肠菌产生一定的影响,如Oscillibacter valericigenes(Ov)。通过补充O. valericigenes并进行持续处理,研究发现在这个组中,近80%的基因在TXN处理后得到了改善。除了O. valericigenes外,还观察到TXN对其他一些微生物产生类似的趋势。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使用了跨物种网络分析方法来深入研究TXN对代谢综合征的有益作用,并通过体内外的数据验证了这一结果。TXN主要通过作用于脂肪组织来改善代谢综合征,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差异基因会由于TXN治疗而发生改变。这些基因中,炎症过程明显富集,最终揭示了通过减轻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相关的炎症,可以缓解肥胖小鼠的代谢综合征。这项研究为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制解释,为今后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88

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怎么样?是多少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根据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我国结直肠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五。2020年新发病例为55.5万例,死亡病例为28.6万例。其中,城市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长。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结直肠癌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和内镜等多种诊疗方法。研究显示,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模式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的诊疗水平。结直肠癌的预后主要与分期有关。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平均五年生存率为56.9%。一般来说,初期(Ⅰ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大约在80%-90%之间。中期(Ⅱ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约为70%左右。晚期(Ⅲ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30%-50%之间。末期(Ⅳ期)的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10%左右。在日本,结直肠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为72.5%。其中,Ⅰ期的生存率为94.5%,Ⅱ期为88.4%,Ⅲ期为77.3%,Ⅳ期为18.7%。与此相比,结肠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为72.6%,Ⅰ期为94.5%,Ⅱ期为89%,Ⅲ期为78.2%,Ⅳ期为19.5%。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平均5年生存率为72.4%,Ⅰ期为94.4%,Ⅱ期为87.2%,Ⅲ期为76%,Ⅳ期为22.7%。美国结肠癌的5年平均存活率为63%,早期则为91%,中期为72%,晚期仅为13%;而直肠癌的5年平均存活率为68%,早期为90%,中期为74%,晚期为17%。结直肠癌筛查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州等地政府组织的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也证实了该筛查的效益。目前,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主要包括危险度评估和粪便潜血检测,如果结果为阳性,再进行结肠镜检查。近年来,粪便DNA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初筛的效果。国外的经验还显示,在医疗资源比较充足的地区,可以直接进行3到5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也能取得很好的筛查效果。早期的结直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大便习惯发生变化;(2)粪便的性状发生变化(如变细、出现血便、黏液便等);3.感到腹部疼痛或不舒服;(4)腹部出现肿块;(5)与肠梗阻相关的症状;(6)全身症状:例如贫血、体重减轻、体力不佳、低热等,到晚期时可能出现腰骶部的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同时,结直肠癌的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另外,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占总体发病率的6%左右。对患者来说,家族史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例如,林奇综合征(LS)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158

特应性皮炎将迎来新选择!罗氟司特乳膏sNDA申报上市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的局部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最近,一项关于罗氟司特乳膏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罗氟司特是一种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已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斑块性银屑病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而现在,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罗氟司特乳膏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也表现出极佳的疗效。根据INTEGUMENT-1和INTEGUMENT-2两项III期研究的数据,罗氟司特乳膏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研究结果显示,罗氟司特乳膏组达到指标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在瘙痒减少方面,罗氟司特乳膏还展现出出色的功效。此外,罗氟司特乳膏的耐受性也良好,使其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特应性皮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因此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性是一个难题。然而,涂抹方便的罗氟司特乳膏能够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这对于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罗氟司特乳膏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未来更多研究的开展和药物的进一步应用,希望特应性皮炎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重获健康和舒适。
135

新型靶点BRD9或有望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胰腺癌是一种预后不佳的癌症类型,而其与胰腺癌干细胞样细胞(CSCs)的存在有关。CSCs对化疗策略的反应不佳,并且其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可能阻碍了对CSCs消除的新型策略的开发。近期发表在国际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阻断胰腺癌干细胞样细胞生长的特殊蛋白,该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胰腺癌的新策略。胰腺癌是一种致命的癌症类型,常常在晚期才被诊断出来,导致预后不佳。CSCs是胰腺癌重要的细胞群体,已被证明增加了对化疗的耐受性,因此消除CSCs已成为开发胰腺癌治疗策略的基本目标。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对驱动CSCs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了解不足。研究人员从牛津大学等机构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阻断胰腺癌干细胞样细胞生长的特殊蛋白,名为BRD9。他们认为表观遗传学蛋白对于维持CSCs的耐受特性非常重要,因此BRD9蛋白可能是CSC行为的调节因子。通过抑制BRD9蛋白,研究人员发现可以显著减少CSCs的自我更新、侵袭性以及对化疗的耐受。这一发现为开发新型胰腺癌治疗策略提供了希望。BRD9的抑制能够阻断胰腺癌干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并改善对化疗的敏感性。这一研究发现为将已知的化疗策略与新型治疗性靶点相结合,开发能够清除胰腺癌中CSCs的新策略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综合应用先前已知的化疗策略和针对BRD9的治疗,研究人员有望更有效地针对胰腺癌的大部分肿瘤细胞群和CSCs,从而提高疗效并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这项研究结果为胰腺导管腺癌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针对BRD9这一潜在的治疗性靶点,可能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综合表观遗传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CSCs在胰腺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开发针对CSCs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这项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此外,针对BRD9的治疗策略也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包括药物渗透性等问题。但这一研究结果为胰腺癌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潜在的治疗目标。随着对胰腺癌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对该疾病的理解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进步。对CSCs的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胰腺癌的复杂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希望这项研究能为未来胰腺癌治疗的发展和患者的福祉做出重要贡献。
352

重大突破!一种靶向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新型小分子免疫治疗药物有望改善癌症治疗效果

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仍有许多患者对现有的免疫疗法没有反应或产生了抗药性。但现在,一种名为ABBV-CLS-484的新型小分子候选药物的出现带来了希望,该药物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有望改善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来自布罗德研究所、艾伯维公司和Calico生命科学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使肿瘤对免疫攻击更加敏感,并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缓肿瘤生长并提高小鼠的存活率。该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证明了该药物的潜力。该药物作用于PTPN2和PTPN1蛋白,这两种蛋白通常会关闭细胞感知免疫细胞的信号的能力。通过抑制这两种蛋白,ABBV-CLS-484能将免疫细胞转变为更有效的肿瘤细胞杀手,并使肿瘤细胞更容易受到攻击。同时,阻断PTPN2和PTPN1还有助于减少细胞衰竭,这是一种对某些癌症免疫疗法产生抵抗力的重要原因。与其他癌症免疫疗法相比,ABBV-CLS-484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这是其独特之处。这也解释了为何该药物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如此出色,甚至可能无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目前,ABBV-CLS-484正在进行1期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该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曙光。该研究的结果是基于卓越的合作和创新,展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最佳特点相结合的力量。研究人员对于这一发现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为改善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ABBV-CLS-484的出现标志着对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我们对于这种新型小分子免疫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充满期待,相信它将为癌症患者带来积极的影响。
179

英语老师3天忘光所有单词,遭受词汇迅速遗忘的罕见病症

2023年9月21日,第三十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即将到来。阿尔茨海默病一直被视为老年人常见的认知症类型,然而最近的一起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在扬州突然出现痴呆症状。医院的诊断结果表明,这是由自身免疫性痴呆引发的,而病因居然是患者自己未察觉到的干燥综合征。据悉,这位35岁的女患者近期被家人送到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求诊。许笑天医生介绍道:“患者来时已经出现失智症状,对自己的身份一无所知。”令人痛惜的是,仅仅经过三天时间,患者就从一个正常人迅速转变为失智状态。“患者是一位英语老师,然而在来医院时已经无法记住任何一个英文字。”许笑天医生立即进行了脑部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显示左侧顶枕颞叶出现异常高信号。考虑到患者是一个年轻女性,且病情迅速恶化,影像学结果又显示异常病变信号,许笑天医生初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所导致的失智症。经过脑脊液相关指标的检测,最终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引发的失智症。许笑天医生向记者透露,他本人也患有一种名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疾病。这是由于他的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身体产生了攻击自身脑组织的特殊抗体。在发病之前,他常常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出现认知能力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近事记忆力下降、癫痫发作和言语障碍等症状。幸运的是,这位患者接受了医生的人类免疫球蛋白治疗。仅仅五天后,痴呆症状得到迅速缓解,认知水平恢复到病前正常水平,头颅影像学显示病灶完全消失。尽管痴呆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许笑天医生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我们仍然未找到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病因,而复发的风险仍然存在。”通过风湿免疫科联合会诊,最终证实患者的痴呆症状是由干燥综合征引发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所致。“患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患上了干燥综合征。”目前,患者已经转至风湿免疫科接受规范的长期药物治疗,从根本上预防了类似病症的复发。根据许笑天医生的说法,全球有超过一千万人患有认知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症是最为常见的类型。老年痴呆症常被称为“认知症”,它涵盖了多种类型的综合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也可能在年轻人中发生。需要明确的是,老年痴呆症并非等同于阿尔茨海默症,后者仅占据了所有痴呆疾病案例的60%~70%。据许笑天医生介绍,认知症通常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脑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液传染性疾病等。以脑梗为例,年轻人如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此外,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病率逐渐上升,也可能引发认知症。还有一些血液感染性疾病,如梅毒和艾滋病,也可能导致认知症的发生。随着对认知症病因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痴呆症状引发的更多了解,相信可以为预防和治疗认知症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因此,该事件也提醒我们,不论年龄,注意健康、及时就医,并且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这将有助于减少认知症的发生和复发。
168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