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重庆医科大学发现有望治疗肝细胞癌的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3-10-20 17:48:29 786次浏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的产量大幅提升,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导致每天人们摄入果糖的量大幅增加。高果糖饮食与多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包括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每天摄入果糖与患肝癌(HCC)的风险呈正相关。有证据表明,在小鼠模型中,高果糖摄入会促进HCC的发生和发展。高水平的果糖摄入会使肠道屏障恶化,导致内毒素进入血液,引发炎症依赖的新生脂肪形成(DNL),从而促进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相关的HCC。然而,添加果糖可以直接诱导细胞凋亡,并明显减缓小鼠和人类HCC细胞的增殖。

HCC中果糖代谢关键酶,如酮己糖激酶(KHK)和醛缩酶B(ALDOB),明显下调,与不良预后呈负相关。这表明HCC中典型果糖代谢降低。因此,果糖在HCC发展中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发现有望治疗肝细胞癌的新方法 (2).jpg

近日,一群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ellMetab.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igh dietary fructose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enhancing O-GlcNAcylation via microbiota-derived acetate”的文章,研究结果显示高果糖饮食中的微生物乙酸盐可以增强O-GlcNA酰化作用,从而推动了肝细胞性癌的发展。研究认为,通过针对OGT或GLUL靶向O-GlcNA酰化,可能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肝细胞性癌治疗方法。

最新的研究已经成功解决了果糖在各种癌症中的促进肿瘤发展的问题。人们对高果糖对肝细胞癌(HCC)的影响和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因此,研究者们使用了自发和化学诱导的HCC小鼠模型来研究果糖摄入对野生型C57BL/6小鼠的HCC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果糖摄入会导致尿苷二磷酸-N-乙酰葡糖胺(UDP-GlcNAc)和O-GlcNAcylation水平的升高,这有助于HCC的发展。

非定向代谢组学和稳定同位素示踪的研究表明,在果糖治疗下,微生物群所产生的乙酸盐会增加谷氨酰胺和UDP-GlcNAc的水平,并增强肝癌细胞中蛋白质O-GlcNAcylation的水平。关于O-GlcNAcylation的整体分析显示,高水平的真核细胞延伸因子1A1的O-GlcNAcylation会促进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而通过针对谷氨酸氨连接酶或O-连接的N-乙酰葡糖胺转移酶(OGT),可以显著抑制这种效应。

重庆医科大学发现有望治疗肝细胞癌的新方法 (3).jpg

高膳食果糖通过微生物群衍生的乙酸盐增强O-GlcNA酰化作用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总之,通过增强UDP-GlcNAc的生物合成和O-GlcNAcylation,膳食中的果糖衍生乙酸盐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肝细胞癌的进展。当果糖摄入过量时,代谢的可塑性使肝细胞癌细胞能够利用其他碳源进行翻译后修饰和促进肿瘤生长。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通过微生物产生的乙酸盐诱导肝细胞癌进展的详细机制,还揭示了O-GlcNAcylation在饮食不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并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抗代谢策略。


相关推荐

中国生物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SIBP-A13获批临床试验,助力肿瘤治疗创新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创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SIBP-A13在9月18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该药物将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在抗体偶联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SIBP-A13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基于国内领先的第3代ADC技术自主研发的靶向HER3ADC新药。该药物具有连接子可裂解、载荷活性强、抗肿瘤“旁观者效应”等药物优势。HER3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在多种实体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HER3成为ADC药物开发的潜力靶点之一。SIBP-A13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包括抗HER3人源化抗体和偶联技术连接子的自主研发。药效研究数据显示,SIBP-A13在抑制多种肿瘤生长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对肺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具有治疗潜力。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毒理研究结果显示,SIBP-A13在动物体内稳定性良好,游离小分子水平显著低于同类产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近年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不断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特别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机构建立了规模化治疗性单抗技术平台,并积极推进ADC系列化偶联新药的发展。目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拥有20多个新药品种研发管线,涵盖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其中3个核心产品已进入上市申请阶段。未来,中国生物将继续依托规模化全产业技术能力,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满足百姓对高品质生物药的需求,中国生物将为肿瘤治疗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新药SIBP-A13的临床试验批准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康复。
6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者揭示肠脑轴在暴饮暴食中的驱动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ell Metab.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题为“Microbiota-gut-brain axis drives overeating disorders”。他们发现,压力和节食史的结合改变了肠道微环境,从而影响了肠脑轴,导致人们过度偏好可口的食物,并增加了能量摄入。暴饮暴食症(OD)是一种以对食物的控制减少和过度进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OD患者通常在压力下会对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产生强烈的渴望。而OD患者的饮食和压力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这种症状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并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动物在受到压力和节食史的影响下,也会表现出类似于OD的暴饮行为。然而,ODs的具体神经回路以及其病理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小鼠模型和OD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是OD小鼠和神经性贪食症(BN)患者过量摄入适口食物的原因。他们还发现,压力与节食史相结合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进而通过肠脑轴影响相关的大脑区域。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发现通过移植益生菌普氏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或膳食补充剂,可以恢复肠-脑通路的活性,从而缓解ODs患者的症状。这一发现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综上所述,饮食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者们的发现揭示了肠脑轴在ODs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导致人们对高能量食物的过度偏好。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暴饮暴食症。
625

GLP-1减肥药新发现:助力肥胖者大脑重拾健康

德国科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Liraglutide restores impaired associative lear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obesity 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利拉鲁肽这种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恢复肥胖患者的联想学习能力。德国科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发表的研究中发现,肥胖者通常在联想学习方面表现较差,并且相关的大脑区域活动也减少。然而,当肥胖者注射利拉鲁肽后,他们的大脑活动与正常体重的人无异,联想学习能力得到恢复。利拉鲁肽,作为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该药物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产生饱腹感。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利拉鲁肽的一次注射就能够让肥胖者的大脑活动恢复到正常体重时的状态。Marc Tittgemeyer等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告诉我们,联想学习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与身体的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利拉鲁肽的使用能够将肥胖者的大脑活动重塑至正常状态,从而提升他们的联想学习能力。然而,研究人员也指出,肥胖者的大脑活动即使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也会有变化。因此,预防肥胖在医疗保健系统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而不仅仅是依赖终身药物治疗来减肥。总而言之,利拉鲁肽作为一种药物,可以重塑肥胖者的联想学习能力,这一发现为了解代谢信号如何调节人们行为并适应身体内部状态,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这项研究为未来肥胖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768

医保直接结算:解决医药货款回款难题的新机制

最近,河南省医保局发布了《医保基金直接结算带量采购中选产品医药货款的湖南做法》,针对回款问题作出回应。文章指出,保证回款是药品、医用耗材集采政策的关键之一,但问题仍然突出。回款慢导致的中选产品供应不及时,打折扣了集采“降价惠民”改革的效果,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不仅头部企业面临回款困境,中小械企和经销商也同样如此。解决回款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湖南省医保局提出了解决回款问题的方法——医保基金直接结算医药货款。在国家有部署,市场有需求,多省有经验的背景下,湖南省对此表示大力支持。推进医保基金直接结算医药货款是贯彻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推动医疗服务体系、药品耗材流通领域的发展。湖南省身体力行成为“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的践行者。从2023年10月1日开始,湖南全省范围内实施医保基金直接结算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的货款。不仅仅是湖南省,山东省医保局也在加快推进医保直接结算货款的落地。自9月15日起,山东省将开始执行第三批医用耗材和省际联盟关节骨水泥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并实行医保直接结算,将中选产品货款及时纳入结算范围。今年以来,医保直接结算耗材货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几乎覆盖了全国半数省份。随着耗材带量采购范围的扩大,医保直接结算的覆盖面也将进一步扩大,回款问题必将得到更加彻底的解决。
644

新研究有望提高乳腺癌脑转移生存率!岩藻醣化成重要突破点

乳腺癌是导致癌症在大脑转移的第二大常见原因。有10%至30%的乳腺癌转移患者会出现癌症脑转移。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且生存率较低。最近,在《CellReports》国际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脑转移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富糖的PVR/CD155诱导乳腺癌浸润》的研究报告中,来自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更好地理解了促进乳腺癌在脑中的转移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信号通路,可以控制乳腺癌脑转移。他们主要研究了癌细胞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岩藻糖化过程,癌细胞周围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在肿瘤环境中起着促进癌症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这些成纤维细胞的关键作用在原发性乳腺癌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在癌症脑转移过程中的具体角色尚不清楚。岩藻糖化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修饰过程,即将岩藻糖添加到蛋白质中,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功能。细胞信号通路可以通过岩藻糖化的调节来实现,而高水平的岩藻糖化蛋白与乳腺癌的进展直接相关。EricLau研究员指出,最近的研究强调了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岩藻糖化在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例如脑癌等。然而,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异常的岩藻糖化如何改变与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大脑肿瘤的进展。在早期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与乳腺癌相关的成纤维细胞中存在与癌症转移相关的高水平岩藻糖化过程,这表明癌症成纤维细胞可能在该过程中促进了乳腺癌的进展。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分子通路,可以控制乳腺癌转移到大脑。随后的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脑转移中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能够分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蛋白(PVR),这能够有效刺激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增加大脑中乳腺癌细胞的侵袭。研究人员确定,成纤维细胞中PVR的分泌是由缺氧诱导蛋白FUT11介导的岩藻糖化作用诱发的。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患者样本中证实,乳腺癌脑转移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岩藻糖化PVR水平高于乳腺癌细胞中的水平。以上综合观察结果显示,PVR岩藻醣化以及随后由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可能是大脑中乳腺癌转移和侵袭的重要调节因子。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发现能为科学家们设计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专门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EmmaAdhikari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首次提供了关于乳腺癌脑转移发病机制的重要见解,同时强调了大脑转移性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岩藻醣化的PVR和FUT11可能成为乳腺癌脑转移的新型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通过本研究,我们揭示了一种在大脑中促进乳腺癌脑转移的机制,该机制涉及缺氧和岩藻醣化的调节。具体来说,我们发现脑转移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能够促进其在大脑中的侵袭和扩散,而岩藻醣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1133

欧盟批准Apretude长效方案:预防HIV,降低用药频率

在欧盟委员会批准Viivhealthcareapretude之后,需要在HIV暴露前预防的欧盟居民很快将有一个更低剂量的新选择。为了保护高危人群(例如HIV抗体阴性人群和HIV抗体阳性伴侣)免受HIV病毒感染,他们需要严格遵守预防措施。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按时服药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减少药物使用的频率可能会使接受治疗的人更容易保护自己。欧盟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一种HIV病毒暴露前的预防措施,这将为欧盟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选择。2022年9月19日,Viivhealthcare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Apretude(cabotegravir长效注射剂和片剂)作为预防HIV的药物。Cabotegravir可通过在高风险成年人和青少年(至少12岁)中结合安全性行为来降低性获得性HIV-1感染的风险,其体重至少为35公斤。长效的Cabotegravir注射剂和片剂是唯一一个在欧盟得到批准的HIV预防方案,它可以将HIV预防所需的用药频率从每天减少到每年只需注射6次。截至目前,长效Cabotegravir用于暴露前预防的申请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得到批准,并已提交给其他监管机构进行审批。吉利德科学公司的长效注射药物替代了Truvada和Descovy,这两种药物分别是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酯富马酸盐和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酯阿拉芬酰胺,分别于2016年和2021年在欧盟获得了批准。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口服Truvada相比,长期使用Cabotegravir注射剂和片剂能更有效地降低HIV感染的风险。根据国际两项IIB/III期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对照的研究数据(HPTN083和HPTN084),Cabotegravir已经获得了暴露前预防的批准。以上研究评估了长期暴露前预防使用Cabotegravir在HIV阴性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对象包括男性同性恋者、跨性别女性以及通过性途径感染HIV风险较高的顺性别女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Cabotegravir进行暴露前的预防治疗与日常口服Truvada片相比具有以下效果:在HPTN083试验中,通过长期使用Cabotegravir来预防暴露前HIV感染的受试者,与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相比,其HIV感染率减少了69%。长期使用Cabotegravir的年HIV感染发病率为0.37%,而使用Truvada片剂的年HIV感染发病率为1.22%。在HPTN084研究中发现,长期接受Cabotegravir预防的受试者与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相比,其HIV感染率显著降低了90%。具体而言,长期接受Cabotegravir预防的受试者的HIV感染年发病率仅为0.15%,而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的HIV感染年发病率为1.85%。研究发现,长期接触Cabotegravir可降低性传播高风险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885

2023年值得期待的重磅炸弹:Zepbound、Elevidys等前景看好

自1986年以来,西米替丁作为泰胃美胃酸阻断药物的活性成分,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成为首个销售火爆的药品,自此医药行业每年都会推出新的热销药品。推出畅销药物是每家制药公司都追求的目标,因为这些药物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泰胃美已经上市将近40年,但全球销售量仍在持续增长。在医药领域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重磅炸弹的地位可能不是永久的。比如辉瑞的Covid-19疫苗Comirnaty,在2022年创造了378亿美元的销售纪录,它拥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也注定不会逃避短命的命运,就像朝露一样。虽然Comirnaty在2023年仍有可能位居全球销售前十,但在2024年,销售额将远低于100亿美元,并彻底失去进入全球十大畅销药物排行榜的机会。还有一些热门产品则能够保持更长的持续热度。比如销售排行榜上长期占据榜首的修美乐,在2023年生物类似药不断推出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保持榜眼的位置,但是它已经步入衰落的阶段,很有可能在2024年之前退出排行榜前十名。以下是2023年和2024年全球销量前十的药物预测。这些药物在这两年的销售额都预计超过90亿美元,被行业广泛认可为领先者。那么在2023年上市的新药中,哪些有望在未来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药物呢?2024年,礼来的减肥药Zepbound(活性成分tirzepatide)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新贵。该药于11月8日获得批准,并于12月5日迅速上市。对于这种如日中天的药物来说,每延迟一天上市将导致至少300万美元的损失。Zepbound在上市的第四周就取得了7700份处方的销售业绩。根据每剂1060美元的定价来计算,每天的销售额达到117万美元。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Zepbound刚起步时的表现。一些分析师预测,尽管这是相对保守的估计(Evaluate估计Ozempic2024年销售额为162.5亿美元,),但Zepbound在2024年的销售额可能达到21亿美元,足以达到重磅炸弹级别。预计到2024年,Sarepta的基因疗法Elevidys将获得重要药物头衔,并加冕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领先治疗药物。Elevidys是首款由FDA批准的DMD基因疗法,然而,上市过程并不顺利,引起了广泛争议和讨论。尽管在加速上市的过程中Elevidys未能达到主要研究终点,Sarepta仍然希望扩大该药物的适应范围。根据Citeline分析师的预测,每剂Elevidys定价为320万美元,预计2024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4亿美元。2024年,诺华的Pluvicto也将成为重磅炸弹中的一员。Pluvicto(lutetiumLu177vipivotidetetraxetan)是一种放射性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接受了雄激素受体(AR)抑制和紫杉醇类化疗治疗,同时表达了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成年患者。诺华目前正在扩大Pluvicto的适应症范围,将转移性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mHSPC)纳入其中,这是一个更广泛的患者群体,这可能会大幅增加利润。Pluvicto已于2022年3月获得批准,并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了2.56亿美元的销售额。但由于供应链问题,该药物在2023年出现了短缺现象。如果无法在2023年满足重磅炸弹的标准,那么明年将成为Pluvicto正式成为重磅炸弹的年份。MadrigalPharmaceuticals的resmetirom是备受关注的一种候选药物,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如果成功,它有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获得批准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法。这种小分子药物的作用是激活THR-β受体。在人类NASH患者中,肝脏中的THR-β活性较低,从而加剧了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毒性和纤维化的发生。THR-β受体激活剂具有减少肝脏脂肪和纤维化、降低胆固醇和其他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的潜力。由于患者人群广泛,如果resmetirom获批上市,其潜在市场前景将非常可观。Resmetirom的PDUFA批准日期为2024年3月14日。UCB的BIMZELX®(bimekizumab-bkzx)已于今年10月18日获得FDA的批准,用于治疗成人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用于全身治疗或光疗。Bimekizumab是目前唯一一种获得批准的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它通过选择性抑制两种关键细胞因子,即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白细胞介素17F(IL-17F),来干预炎症过程。银屑病在美国影响超过750万成年人,其影响范围远不止于皮肤问题。患者及其家人常常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也受到了影响。BIMZELX®已于11月14日在美国上市,可通过自动注射器或预填充注射器使用。每个注射器售价为7200美元。推荐剂量为320mg,需在第0、4、8、12和16周皮下注射两次,每次160mg,之后每8周注射一次。据UCB预测,BIMZELX的全球峰值销售额将达到40亿欧元以上。2023年8月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Biogen的ZURZUVAE™(zuranolone)用于治疗产后抑郁症(PPD)患者。ZURZUVAE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每日一次口服的疗程(为期14天),可快速改善女性患有PPD的患者的抑郁症状。ZURZUVAE已于12月14日上市,并且14天的治疗剂量价格为15900美元。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健康状况,而产后抑郁症则是怀孕期间和怀孕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估计,大约有八分之一的女性在产后会出现抑郁症状。然而,只有15.8%的患有产后抑郁症状的女性接受了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和食欲变化、精力减退、内疚感或自卑感、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据分析师预测,Zurzuvae针对PPD的年销售额预计在2.5亿至5亿美元之间。然而,如果MDD(即重度抑郁症)能够获得FDA的批准(目前FDA已拒绝批准Zurzuvae对MDD的申请),那么将有额外的10亿美元收入,这将成为一项巨大的经济利好。
1878

肿瘤贫血血小板增多之谜,黄波张晓辉张毅团队揭秘

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晓辉教授团队以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毅教授团队,发表了一篇名为《Tumor cell-released kynurenine biases MEP differentiation into megakaryocytes in cancer patients by activating AhR-RUNX1》,主题是激活AhR-RUNX1的研究。这项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产生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即犬尿氨酸(Kyn),通过血液循环被骨髓中的巨核红系祖细胞(MEP)所吸收。这进一步刺激了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的活性,导致MEP细胞分化失衡,更倾向于巨核细胞,而不是红细胞。因此,这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血小板数量增加。贫血和血小板增多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疾病治疗和生存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然而,多年以来,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一直没有被解开。阿尔芬烃受体(AhR)是一种基本的螺旋-环-螺旋蛋白家族成员,它在多个细胞中发挥重要的转录因子作用,包括造血祖细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在AhR缺失的小鼠中,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出现缺陷;而AhR抑制剂Stemregenin(SR1)可能增强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红细胞生成,这表明AhR可能对巨核细胞-红系分化起调节作用。在这个研究中,研究小组创建了荷瘤小鼠模型,并发现这些小鼠的MEP分化异常,而且AhR激活。利用体外的克隆实验,我们证明了分离的MEP更倾向于分化成巨核细胞。然而,在我们敲除了AhR基因的小鼠中接种肿瘤后,并没有发现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发育分化异常。该研究小组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细胞会增加表达吲哚2,3双加氧酶(IDO1),这种酶能够促使色氨酸转变为犬尿氨酸(Kyn)。Kyn是AhR的配体,在被肿瘤细胞释放后,经过血液循环,可以到达骨髓,并进入MEP细胞内,从而激活AhR。MEP的分化是通过一系列转录因子的调节来实现的。研究团队发现,调控巨核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RUNX1在荷瘤小鼠的MEP中表达增加。同时,AhR与RUNX1的启动子结合并使其表达上调。此外,Kyn进入细胞需要转运子的介导,他们还发现在MEP中Kyn转运子SLC7A8的表达也上调,并且SLC7A8的表达受到AhR的正反馈调节。利用人源化的小鼠模型,研究团队发现Kyn-AhR-RUNX1在人MEP向巨核系分化过程中具有调控作用,与非人源化小鼠的结果一致。此外,他们发现通过使用AhR的抑制剂可以逆转这种异常分化现象。此外,研究团队还在白血病患者骨髓和没有肿瘤侵袭的淋巴瘤患者骨髓中验证了Kyn-AhR-RUNX1信号可以调控病人MEP的异常分化。AhR是肿瘤免疫中一个重要的分子,在针对AhR的多种抑制剂进行临床试验。该研究工作阐明了AhR对于导致肿瘤相关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的关键因素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88201)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21-I2M-1-021)等项目的支持。
644

“没啥不舒服”肿瘤标志物却六项异常,是什么原因

“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为什么我的肿瘤标志物这么多异常?”刚拿到体检结果的小伙子一脸的紧张。近日,自我感觉“没啥不舒服”的精神小伙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查,报告单里出现了六个明显异常的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重新抽血再次用蛋白芯片法复查,结果没有明显的改变,用化学发光法复查了几个增高的标志物却发现都是在参考范围内。在考虑真假阳性之前,同一个项目在不同方法的检查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那极有可能存在干扰物质。“嗜异性抗体”是最常见的干扰物质,它会跟检测试剂中的抗体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干扰实验,造成结果出现假阳性。报告中几个增高的肿瘤标志物分别提示了不同部位的肿瘤,如CA19-9和AFP提示消化系统肿瘤,HCG提示生殖系统肿瘤,HGH提示垂体肿瘤,而CA125和CA15-3分别提示卵巢和乳腺的肿瘤,除非“天选之子”,一般人哪能凑齐这么多毛病,显而易见的,报告中的异常结果都属于假阳性。检测方法存在干扰,那是不是肿瘤标志物不需要检测了呢?首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体内存在嗜异性抗体;其次,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其创伤小、花费少,可以作为肿瘤相关检测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注意。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原本由肿瘤部位细胞表达或代谢产生的某些物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物质就是肿瘤标志物,它们能很好地反映肿瘤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生理情况下,肿瘤标志物也会出现增高,例如报告中的“甲胎蛋白”,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胚胎时期的肝细胞合成的第一个蛋白,出生之后就几乎检测不到了。一旦在成人体内检测到高水平的甲胎蛋白,通常提示有原发性肝癌或肝脏纤维化的风险。但在妊娠期内,孕妇体内的甲胎蛋白水平就会比较高。同时,报告单中的参考范围是用统计学方法采用95%的可信区间(正态分布)来制定的范围,也就是说有95%的健康人在这个范围之内,还有5%的健康人在参考范围之外。例如我们大多是中等身材,特别胖的和特别瘦的都是少数,不能简单的因为不在参考范围内就判断是异常。判断肿瘤标志物的结果也是如此,单次检测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我们可以用第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为基础,一段时间后,如果有了明显的增高才需要进一步的诊疗措施。就和体重一样,不同的两个人同时长到200斤意义是不同的,对于普通人是“爆肥”,对于胖子来说就只是日常波动而已。一份报告结果的判读,既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又需要充分考虑到临床表现及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对受检者更好的解释结果,毕竟我们检验师不仅要对“标本负责”,更要认真负责的服务好标本后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881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