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中国生物医药投资者面临调整挑战,行业进入筛选阶段

发布时间:2023-10-04 17:51:43 757次浏览

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在中国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涌入。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生物医药投资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资本的冷却以及市场对创新药回报的缺乏信心,导致创新药的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连续下滑。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和企业都面临着如何跨越周期并保持盈利的挑战。

中国生物医药投资者面临调整挑战,行业进入筛选阶段 (2).jpg

这一调整是多年来资本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所带来的结果。过去几年,资本的驱动推动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迎合资本需求,一些企业过分扩大了研发规模,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临床前研究,导致资源的浪费。此外,一些企业在引入资本时未能充分考虑市场是否能够吸收创新药,而过度关注药物研发本身。在政策调整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下,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这个调整阶段,投资人和企业都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考虑投资决策。投资人在寻找投资标的时,越来越注重对项目的深入了解,包括与相关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医生交流,以确保投资的合理性。企业也需要调整研发管线,将资源集中在最有潜力和临床价值的项目上,提高研发的效率。此外,市场调整还将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行业的整合和并购。现在的市场调整会让估值回归理性,这为一些优质的企业提供了并购机会。同时,一些大型药企也在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市场的整合和并购将提高行业的效率,为医药创新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这次调整对于生物医药投资者和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仅仅依靠资本的繁荣是不够的,投资者和企业需要更加审慎地考虑投资和研发决策,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只有在行业的选择和整合中存活和跨越周期,才能够追求长期的成功和盈利。


相关推荐

世界骨质疏松日:应对"沉默杀手"的威胁,哪些药物可以拯救?

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口号是“BuildBetterBones”。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通常只有在发生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后,才会被确诊。一旦被确诊,患者就面临着残疾或并发症可能导致死亡的风险。因此,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数量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的,同时膝关节炎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这对医疗和护理领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对骨骼健康的形势必须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也刻不容缓。OP治疗手段多样化,药物市场空间广阔目前,药物是最好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之一。常见的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骨营养补充药钙剂和维生素D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药物,其中包括阿法骨化醇、碳酸钙(或碳酸钙加维生素D3)和骨化三醇,可以增加骨密度,并促进其他药物的效果。(2)抑制骨吸收药目前,用于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主要有双磷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和利塞膦酸钠,还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酚,以及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降钙素和依降钙素等。(3)促进骨形成药特立帕肽和阿巴洛肽是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代表,主要被用于治疗对其他药物不敏感的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其他机制类型大部分OP患者的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单一药物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有限。因此,在临床上常常采取以下"协同"治疗方式:1.钙与维生素D的联合使用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方法。2.钙补充剂加上维生素D和双磷酸盐,或者钙补充剂加上维生素D和降钙素,是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方法。这三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3.“雌激素+1”是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使用雌激素与维生素D、雌激素与双磷酸盐或雌激素与降钙素的组合治疗方式。根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研究报告,2022-2026年间,我国骨质疏松类用药行业前景可观。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的骨质疏松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6.68亿元,相较去年增长1.4%。预计抗骨质疏松市场的规模将在260-280亿元之间。OP没有特效药,新靶点带来新希望目前全球的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RANKL、PTH、CTSK和SOST等靶点上,但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RANKL抑制剂RANKL抑制剂是一类药物,用于阻止RANKL蛋白同RANK受体结合的过程。它可以减少骨骼破坏和炎症反应,从而对骨相关疾病和疼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转移性肿瘤等疾病。人们可以在医生指引下使用这类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ANKL是与骨密度、骨质疏松和骨折易感相关的基因。目前市场上有两种RANKL抑制剂,分别是地舒单抗和纳鲁索拜单抗。地舒单抗是一种RANKL单克隆抗体,它具有高亲和力与可溶性和跨膜RANKL结合,从而竞争性地抑制RANK结合,从而抑制RANKL/RANK通路的活性,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减少对骨质的吸收。纳鲁索拜单抗是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全人源IgG4亚型抗RANKL单克隆抗体,它与目前使用相同靶点的地舒单抗相比,在均一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有明显的提升。SOST抑制剂SOST抑制剂是一种药物,用于抑制骨骼中SOST蛋白的活性。SOST蛋白是一种抑制骨骼生长和重塑的因子。通过使用SOST抑制剂,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和修复。这种药物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骨骼相关疾病。它可以通过抑制SOST蛋白来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SOST(碱性成磷酸酶)是与骨密度易感相关的基因,它所编码的蛋白质被称为骨密度相关蛋白质。Romosozumab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IgG2),通过抑制SOST的活性,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同时减少骨骼吸收,提高骨密度。该药物于2019年4月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伴有高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症。此外,该药物还在日本获得批准,用于降低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高骨折风险并增加骨密度。PTH甲状旁腺激素(PTH)是主要参与钙磷调节的激素,属于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它能增加血液中的钙浓度,促使骨骼释放钙质进入血液循环。相比之下,甲状旁腺素类似物(PTHa)主要用于治疗高骨折风险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目前被视为次选治疗药物。根据药智数据统计,目前全球上市的PTH治疗药物共有15种。特立帕肽是一种属于PTHa的合成代谢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初,特立帕肽由礼来公司开发,并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和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是那些高风险骨折的患者。阿巴洛肽是一种与PTHa类似的药物,最初是由Ispen公司开发的,后来授权给RadiusHealth公司。它在2017年4月获得了FDA的批准,可以用于那些具有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患者。TNFSF11、PTH和SOST是传统的OP药物研发目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的靶点如脂解因子RCN2、SSCs和CathepsinK等被发现,有望改变OP药物研发的新趋势。根据参考资料显示,运动可以促进骨髓中的巨噬细胞释放网状局部蛋白-2(Rcn2),从而启动骨髓脂肪的分解。由于脂肪分解在运动诱导的骨骼和淋巴组织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数据表明Rcn2是调节局部脂肪、骨骼和免疫的关键因子。Rcn2被确认为一种新型的机械敏感脂解因子,能够维持骨骼细胞的能量平衡,为骨骼和免疫系统的健康提供了有希望的治疗目标。一篇发布在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文章表明,骨骼干细胞(SSCs)是一群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干细胞,能够自行更新并分化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基质细胞。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小鼠和人类SSCs的分化等级,这为治疗骨退行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和骨折不愈合等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CathepsinK是一种溶酶体蛋白酶,由3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在破骨细胞和巨噬细胞中都有表达,并主要存在于破骨细胞的刷状缘中。它参与破骨细胞对有机质的降解,从而导致骨吸收。使用CathepsinK抑制剂可以抑制其破骨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目前已有多种这类药物可供选择,包括Odanacatib、Balicatib、Relacatib和ONO-5334。OP药物的天花板,地舒单抗向前辈发起挑战在众多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中,地舒单抗是一种备受瞩目的新型药物。2013年6月,地舒单抗在美国上市,2019年5月在我国获得上市批准。地舒单抗最早被发现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出色的表现,并于2010年6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此后,地舒单抗陆续获得FDA批准,用于预防实体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与骨相关的事件,治疗骨巨细胞瘤以及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所引起的高钙血症。在2011年,地舒单抗荣获盖伦奖最佳生物技术产品奖。这个奖项被公认为制药和生物医疗行业的最高荣誉,被誉为“医疗界的诺贝尔奖”。此外,地舒单抗也被誉为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巅峰之作。目前,在国内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唑来膦酸为主导。然而,地舒单抗通过其令人瞩目的表现是否能够动摇唑来膦酸在一线地位?与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的用法更为简便,无需静脉输液,从而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地舒单抗价格更为便宜,每年花费约为1248元,而唑来膦酸则需要约3000元。另外,地舒单抗无肾功能要求,可全程使用。从短期来看,其不良反应较小,因此可以作为临床常规用药。但是,地舒单抗使用年限更长,且不能随意停药。一旦停药,BMD会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因此,在停用地舒单抗后,一般需要顺序使用唑来膦酸或其他二膦酸盐类药物。安进是地舒单抗的原始研发机构,也将其塑造成销售渠道中的常青之树。根据安进2022年的年度报告,去年地舒单抗的总销售额达到了56.4亿美元,其中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Prolia(60mg/ml)达到了36.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2020年以来,地舒单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逐年增长。近年来,国内陆续推出了多款生物类似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根据药智数据统计,国内共有12家企业布局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其中,博安生物的Prolia于2022年11月获得批准,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Prolia生物类似药。迈威生物的迈利舒预计于2023年3月底获得批准。此外,齐鲁制药和康宁杰瑞的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也已经申报上市。结语2023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是“强肌健骨,防治骨松”。药物作为骨松防治的最有效手段,而新药研发可以填补现有药物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当前,随着对OP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理论、药物作用靶标和治疗方法被不断发掘。这些新治疗方法将克服经典药物的不足,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未来方向,也是研究需要重点攻破的难点。
4885

新型生物反应器速产CAR-T细胞,助力癌症治疗新突破

免疫疗法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治疗方法,它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来有针对性地攻击癌细胞。一种新的工具,可迅速培养毁灭癌症的免疫细胞,可能有助于提高免疫疗法的可行性。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种迷你冰箱大小的生物反应器。这个生物反应器能够以极高的速度制造一种名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其生长速度是现有技术的95%,比现有技术快了大约30%。研究人员主要利用来自牛的T细胞开展了这项技术的研发,并预计这一技术在人类细胞上也会发挥类似的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已经近期在《Biotechnology Progres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evelopment of a centrifugal bioreactor for rapid expansion of CD8 cytotoxic T cells for use in cancer immunotherapy”的论文。2022年,有超过1400种利用T细胞的治疗方法正在研发中,其中有7种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然而,由于培养T细胞需要时间和成本,这种被称为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的免疫疗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每次治疗需要输注多达2.5亿个CAR-T细胞。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Kitana Kaiphanliam指出,免疫疗法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制造方面存在不足,有待填补。总之,需要进行升级以满足更多人的使用需求。这一生物反应器利用离心力作用于正在生长的T细胞,同时将这些T细胞悬浮在密集的云层中,并持续浸泡在向内流动的富含营养物的介质中。这个原型是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化学工程教授Bernie Van Wie领导下进行的四十年离心生物反应器设计研究的结果。最新的原型被放置在一个无菌柜子中。Kaiphanliam解释道:“它类似于一个生物安全柜,可以在没有洁净生产设施或者难以获取洁净生产设施的情况下使用。这将有助于让基于细胞的疗法更普及。”这些作家正在致力于改进生物反应器。他们打算增加多个反应室,以期望在三天之内能够生产出足够的T细胞,进行三次治疗。此外,他们还计划开始测试人类T细胞的应用。Kaiphanliam表示,“我意识到这种生物反应器在基于细胞的治疗和这些治疗的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我不希望它仅停留在学术实验室中。我真地希望拥有有助于生产的新技术能减少这些救命疗法的资金障碍。”
525

康方生物与Summit就依沃西的合作入围Scrip “2023年度许可交易奖”

近日,康方生物宣布,依沃西(PD-1/VEGF双抗)成为了六个入围交易项目之一,这得益于与SummitTherapeutics达成的创纪录的权益许可合作。依沃西是康方生物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康方生物在2022年12月将依沃西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了Summit公司,合作交易总金额达到了五十亿美元。康方生物还将获得依沃西在授权地区销售净额的低两位数提成。此次重要合作的达成体现了依沃西在全球临床价值和商业化潜力上的巨大优势,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单个创新药权益许可交易额最高的记录。康方生物和Summit正在全力推进依沃西在全球的新药研发和上市过程。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受理了依沃西一项新药上市申请,并将其列为优先审评项目。此外,在全球范围内,依沃西还在开展另外四项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其中三项以PD-1单抗为阳性对照药物,而Summit推动的两项则为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依沃西是一种针对PD-1和VEGF的双抗(双重抗体)药物,也被称为AK112。依沃西是由康方生物独立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采用本公司独特的Tetrabody技术设计。该药物可同时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结合,以及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在多种瘤种(如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和肝细胞癌)中,联合应用PD-1抗体和VEGF阻断剂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疗效。由于VEGF和PD-1在肿瘤微环境中同时存在表达,相比于联合疗法,AK112作为单一药物同时阻断这两个靶点,可能更有效地阻断这两个通路,并增强抗肿瘤活性。2022年12月,依沃西提出了一项合作方案,该方案总交易额高达50亿美金(首付款为5亿美金),还额外提供销售净额的两位数提成。根据该合作方案,依沃西授予美国SummitTherapeutics公司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开发独家许可权,这一交易金额创下中国单个创新药物对外权益许可最高交易金额的纪录。此前,依沃西在肺癌领域的3项适应症已获得中国药监局(CDE)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2023年8月,依沃西的首个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获得了受理。目前,药监局已批准开展依沃西联合化疗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III期临床研究,用于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同时,依沃西单药和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的III期头对头研究(NCT05499390)以及依沃西联合化疗和单独化疗的III期研究(NCT05184712)已经完成入组。这些研究分别考察了依沃西在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和EGFR突变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786

靶向肝癌新方法:GS-肝细胞癌的预后和索拉非尼治疗反应更佳

最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Glutamine synthetase-nega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as better prognosis and response to sorafenib treatment after hepatectomy”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显示,GS-肝细胞癌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并且在肝切除术后更可能对索拉非尼治疗产生反应。在肝细胞癌分子分类中,GS的免疫染色可以提供一种简单而适用的方法,用于预测肝癌预后并指导靶向治疗。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对于早期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中度或晚期,手术切除仅适用于少数患者。作为一种多激酶抑制剂的索拉非尼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被广泛应用。该药物靶向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af-1和B-Raf,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虽然索拉非尼已被证明能够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其一个主要挑战是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适合的患者。目前,只有很少的晚期肝癌患者能够从索拉非尼治疗中获得部分缓解(3.3%)或病情稳定(54%)。虽然已经有一些研究调查了索拉非尼作为肝癌患者手术后辅助治疗的效果,但结果还不确定。因此,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肝癌患者对靶向治疗的反应是改善治疗效果的关键。据报道,GS阳性(GS+)肝癌肿瘤通常具有较高的分化等级,表现出更好的总生存期。然而,其他一些研究显示,GS的高表达可能会增加肝细胞癌的转移和复发。GS表达较高的患者在接受术后辅助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时生存期更短。因此,GS表达与全身化疗(如索拉非尼辅助治疗)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肝癌患者的GS和Arg1表达评估,并回顾性分析了GS / Arg1表达与患者结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GS-阴性(GS−)患者在术后对索拉非尼治疗有更好的预后和反应。GS-患者在所有患者中仅占不到30%,但他们表现出许多非增殖亚型的分子特征和临床特征,对索拉非尼治疗的反应更佳。进一步的研究还评估了GS/Arg1表达与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索拉非尼辅助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显示,GS-患者在索拉非尼治疗后的预后显著更好。这表明GS-肝细胞癌患者可能更可能受益于索拉非尼治疗。这一发现为未来的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可以在手术切除后考虑给予GS-患者索拉非尼辅助治疗。此外,研究还发现GS-患者的肿瘤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活化的信号通路,与GS+患者有所不同。GS-肝细胞癌肿瘤显示出葡萄糖代谢、TGF-β信号传导、Wnt和KRAS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的上调特征。这些结果进一步验证了GS在肝细胞癌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GS-肝细胞癌肿瘤与特定信号通路的关联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GS的免疫染色可以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和指导靶向治疗的选择。GS-肝细胞癌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和对索拉非尼治疗的更佳反应,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索拉非尼辅助治疗可能是一个有益的选择。总结起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在肝细胞癌患者中发现了GS-的预后更好,并且对索拉非尼治疗有更佳反应。通过免疫染色对GS的检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并指导靶向治疗的选择。这一研究为肝细胞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生存率。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GS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关联性,以提高对肝细胞癌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665

血液检测手段或能帮助早期诊断卵巢癌

近日,科学家们通过一项名为OvaPrint的新型血液检测手段的研究和开发,或许能够改善对高级别的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早期诊断,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这项研究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目前临床医生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导致高级别的浆液性卵巢癌成为最常见且最致命的卵巢癌类型之一。手术前很难确定盆腔肿块的性质,而早期阶段的治疗往往是最有效的。然而,现有的活组织检查并不是一种可选方法,这使得临床医生面临难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困境。事实上,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研究开发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这种新型检测手段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循环的特定核酸,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盆腔肿块是良性的还是癌变的。研究者们采用了一种名为无细胞DNA甲基化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被甲基化修饰的DNA片段,从而识别早期卵巢癌的分子变化。这项测试手段准确率高达91%,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据研究者Bodour Salhia博士介绍,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推出可能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只能做出最好的猜测,而通过更好地了解盆腔肿块的性质,可以帮助找到最适合的治疗策略。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调查OvaPrint是否可用作无症状女性机体早期卵巢癌的筛查工具。据统计,早期切除卵巢癌的患者有超过90%的机会存活5年以上,而在晚期阶段发现的患者生存几率不到40%。因此,早期的检测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准确识别早期卵巢癌,改变这种疾病的治疗结局,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后续研究来验证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有效性,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发布用于临床使用的商业化版本。他们还在探索对OvaPrint进行修饰以检测其他卵巢癌亚型,并希望优化测试手段,使其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筛查。这一项研究的成果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747

创新!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水凝胶,能有效抑制胰腺癌的进展与转移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的薛华丹和金征宇教授领导的放射科研究团队以原创的论文形式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Today(中科院一区)上发表了他们关于近红外光热免疫治疗胰腺癌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研究了胰腺癌独特的肿瘤微环境,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水凝胶可以注射。动物模型显示,这种新型水凝胶可以通过快速的局部光热治疗作用消融肿瘤细胞,调节机体免疫,有效抑制胰腺癌的进展和转移。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胰腺癌因其恶性程度高,被称为“癌中之王”,预后较差。研究发现,胰腺癌肿瘤的微环境呈现出高度纤维化的基质特征,T淋巴细胞浸润较少以及缺乏氧气等特点,导致免疫应答被极度抑制,目前现有的免疫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应对胰腺癌肿瘤微环境具有高度免疫抑制的特点,一支研究团队研发了“光热免疫治疗”,该治疗采用“近红外光热+免疫治疗”协同作用的方式,调节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促使其从免疫角度被视为“冷”肿瘤变为“热”肿瘤。该团队采用内源性光敏物质胆绿素(BV)和临床批准用于胰腺癌治疗的胸腺五肽(TP5),通过共组装的方式制备出新型的BV/TP5水凝胶,并利用“磁共振+光学双模态成像”技术监测联合治疗的疗效。团队首先在实验室外通过实验证实了BV/TP5水凝胶的光热转换能力。在胰腺癌的动物模型中,BV/TP5水凝胶展示了优秀的可重复注射性和生物相容性,这得益于其剪切变稀和自愈合的特性。在将BV/TP5水凝胶直接注射到胰腺癌瘤内并进行光热治疗后,瘤体温度在10分钟内从29.2℃升至54.6℃。进一步的影像监测发现,与仅使用BV或TP5水凝胶相比,BV/TP5水凝胶明显抑制了肿瘤的进展。病理结果表明,BV/TP5水凝胶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在肝脏、脾脏等其他器官的转移。该团队正在进一步研究光热免疫治疗的作用机理。通过在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脾脏细胞和肿瘤组织细胞三个不同层面上进行实验,该团队发现与BV水凝胶组、TP5水凝胶组和空白水凝胶组相比,BV/TP5水凝胶组可以显著提高CD4+、CD8+等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在原位的生长,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抑制远处转移灶的出现。乏氧相关指标的结果表明,BV引导的光热效应可以有效缓解肿瘤微环境的缺氧情况,可以作为胰腺癌的协同治疗方法。▲光热免疫治疗中BV/TP5水凝胶的结构和应用示意图针对胰腺癌高度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特点,该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全新的可注射水凝胶,名为BV/TP5。该胶凝剂具有创新的光热免疫治疗功能,既可用来消融原位肿瘤,又能激活全身性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远处转移和复发的效果。此外,BV/TP5还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策略。
1063

金秋品味蟹,必须留意的关键事项

有句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秋节吃螃蟹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年立秋之后,每年立秋之后,螃蟹黄满膏肥,是最佳的品尝时机。螃蟹虽然美味,但若食用隔夜蟹易导致食物中毒,出现头昏、心悸、胸闷、面色潮红、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休克、昏迷等情况。“太长不看”版:1.食用隔夜的腐坏螃蟹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现头晕、心跳加快、胸闷、脸色潮红、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休克、昏迷等危险情况。2.副溶血性弧菌是海鲜中最常见的病原菌。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一般会在2到48小时内出现上腹部的剧烈绞痛或胃痉挛,接着会出现腹泻。大多数患者在腹泻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体温一般会升高到37.7到39.5度。3.麻痹性的贝类毒素是一种分布范围广泛且危害最大的毒素,在全球每年约发生2000多起由PSP引起的中毒事件,死亡率高达15%。一、食用隔夜死蟹的危害有一句俗话说“秋风起,蟹脚肥”,当我们选购食用大闸蟹时,首要建议是:即买即食,不吃死蟹。一方面河蟹会食用腐烂物,导致其消化道中存在大量细菌。与此同时,螃蟹自身富含蛋白质。一旦螃蟹死亡,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污染蟹肉。在另一方面,细菌分解氨基酸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组胺和类组胺。螃蟹死亡的时间越长,体内的组胺和类组胺物质就越多,即使再次高温加热也很难去除。一位顾中的营养师曾经建议,根据细菌繁殖和组胺生长的速度来看,超过三小时放置在室温下或超过一天冷藏的死螃蟹不宜食用。食用经过一夜的死蟹会很容易造成细菌性肠胃炎或过敏性食物中毒,导致头晕、心跳加快、胸闷、脸红、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休克、昏迷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同样的道理,不要食用生蟹(如醉蟹等),建议将螃蟹高温蒸煮20至30分钟,以确保彻底杀死病菌。然而,并非所有的蟹都不能被食用。例如梭子蟹、青蟹等海洋蟹类,在离开海水后很快会死亡。捕获的蟹船会进行冷冻和保鲜处理,但这些海洋蟹只能食用已经死亡的。然而,这些蟹也需要迅速进行冷冻处理,如果死亡的蟹在常温下保存超过一天,或在低温环境下保存超过15天,也是不可食用的。二、最常见的海鲜病原菌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在食用海鲜水产品时,除了避免食用过期或死亡的螃蟹外,还存在哪些可能导致中毒的海鲜风险。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VP)是海鲜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通常存在于近海的海水、海底沉积物、鱼和贝类等海鲜中,附着于这些海产品的表面和内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华东沿海该细菌的检出率在57.4%到66.5%之间,尤其在夏秋季较高。海产鱼虾的带菌率平均在45%到48%之间,夏季甚至高达90%,而腌制的鱼贝类的带菌率也达到了42.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通过食物传播的。主要传播的食物包括海产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其次是肉类家禽和咸蛋(通常是因为食物容器或砧板被污染所致),有时也可能由咸菜等引发。在我国的夏秋季节,黄鱼、墨斗鱼、带鱼、海虾、梭子蟹、海蜇、黄泥螺、蛏子和蛤等海产品的菌含量非常高。近海和内河的淡水鱼也有较高的菌含量。墨斗鱼是海产品中菌含量最高的,达到了93%,其次是梭子蟹。夏秋季节是副溶血性弧菌的高发季节。男女老幼均可患病,并且病后免疫力较弱,容易再次感染。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一般会在2到48小时内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或胃痉挛,随后出现腹泻。大多数患者在腹泻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并伴有体温升高,一般在37.7到39.5摄氏度之间。病程一般为2到4天,恢复期较短,康复后状况良好。尽管海产品被染菌的几率较高,但是副溶血性弧菌对高温和酸性环境不耐受。我们可以通过加热到56℃并保持5分钟,或者在90℃下持续1分钟,又或者使用食醋浸泡5分钟来杀灭副溶血性弧菌。三、全球危害最大的有害物质每年四月份,黄渤海沿海地区的秦皇岛市、唐山市等地通常会发布一份名为“海虹食品预警通告”的公告。该公告指出,海虹体内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经超过了安全限制,食用海虹极易引发中毒。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毒素,全球每年约有2000多起中毒事件与之相关,死亡率高达15%。4月份左右,沿海地区会发布预警通告的原因是,随着气温的升高,藻类赤潮会爆发,导致水体中毒藻类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有毒藻类会通过被很多双壳贝类滤食进入它们的体内,并且在贻贝、蛤类、牡蛎、扇贝、海扇以及部分织纹螺等生物体内累积毒素。我国海洋赤潮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是麻痹性贝类毒素,它约占藻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的87%。这种毒素的中毒机制与河豚毒素类似,主要是通过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阻断细胞中的钠通道,导致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进而引发麻痹效果。躺板板的毒素引起的麻痹作用潜伏期较短,大约几分钟到几小时。毒素一旦进入体内,迅速释放出来。最初,会感到口唇、舌部和指尖麻木,然后逐渐蔓延至四肢和颈部。随后,会出现口水分泌增多、发热、头痛、恶心和运动失调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麻痹并造成死亡。目前尚无可有效解毒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药物。救治方法主要包括洗胃、导泻,并使用速尿来清除毒素。国际安全限量标准规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在贝类组织中的允许含量为每100克80微克。麻痹性贝类毒素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常规烹饪无法除去它们,甚至可能使其浓度增加,因为水分含量减少。在正规市场购买贝类一般没有问题,内脏可以去除后食用。但要避免购买野生捕捞的水产品,因为无法确定是否有毒素超标,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卖家都无从得知。为了更加安全一些,可以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尽量减少或不吃贝类等有较高中毒风险的水产。因为在这段时间内,赤潮现象较多,这是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高发期。总之,为了降低海鲜水产食物中毒的风险,应避免食用已经死亡的河蟹。海鲜水产食物在食用前需彻底煮熟,以确保杀死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体。在红潮爆发期间,尽量避免食用贝类等较为危险的水产品。
1001

支原体肺炎今年来势汹汹,许多孩子已中招,家长们该如何应对

有人认为,当父母后,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是对自己生活最大的关爱。然而,最近许多孩子相继感染了“支原体肺炎”,这让家长们非常担心。为了满足儿童就医的需求,河南省儿童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特别增加了夜间延时门诊。那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个感染是否就代表着患上肺炎?为什么今年“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如此之多?对于此类疾病,家长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10月19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河南省的儿科专家。为什么儿童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它位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属于最小的非典型病原体。申月琳医生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也是河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特聘主任。她指出,支原体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多数在秋冬季出现,潜伏期需要2到3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主要表现在5岁及以上的儿童,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易感人群正逐渐年轻化。也就是说,3岁以下的幼儿也有较高的感染率,甚至有些1岁以内的幼儿也有感染的情况。因此,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申月琳介绍说,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的原因是他们的肺部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较弱。此外,幼儿园和学校人数密集,从而导致病原菌容易传播,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预防方面,我们应该避免病原体,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要时戴口罩。要注意勤洗手,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另外,如果学龄儿童患有支原体肺炎,不应该上学,要休息好,增强免疫力。今年为什么“支原体肺炎”患者数量如此之多?申月琳认为今年有很多“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天气逐渐转凉,进入了秋冬季,9月份还是开学季,一些孩子不够注意卫生,加上没有佩戴口罩,造成了感染数量的增加。此外,也与今年的支原体菌株的侵袭力以及耐药状态有很大关联。汤昱医生是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呼吸科主任。他表示,肺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以涉及到肺部的任何部位。支原体肺炎,指的是肺部感染了支原体菌株导致的炎症。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有两个:发热和咳嗽。在儿童感冒中,最开始的症状是阵发性的干咳,接着会咳出痰来。有些患儿还可能伴有头痛、咽痛和耳痛等症状。发热的情况主要是中度到高度的,有些患儿会一直持续高热,这通常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有些孩子咳嗽会比较剧烈,而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喘息。如果孩子发烧超过72小时,常规治疗无效,并出现精神不佳、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汤昱专家提醒,支原体肺炎的重症或难治性情况治疗较为困难,有些甚至可能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当年幼的孩子感染肺炎支原体时,发烧可能不是很严重,但可能会有喘息或呼吸困难。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诊,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尽量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如何保护二宝免受感染,因为大宝已经被感染了呢?汤昱提醒大家,如果家里有一个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要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要待在同一个房间里,因为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据汤昱介绍,当前尚未有防止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增强体质,经常通风室内环境,勤洗手,并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从而有效地进行预防。为了保护自己,建议避免到人流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需要去的时候,可以佩戴口罩保护自己。当咳嗽或打喷嚏时,请使用纸巾或手肘等遮挡口鼻,使用过的纸巾应当扔进盖子的垃圾桶内。此外,请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可以使用肥皂和水进行清洗,如果没有流动的水源,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洗手液来进行消毒。在流行病高发季节,我们应该注意室内的通风问题,每次通风的时间不应小于30分钟,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学校和幼儿园等重点场所更要注意通风消毒,加强日常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防止群体感染的出现。
673

瑞金医院首创一站式代谢病管理中心,引领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对于医疗机构服务患者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背景下,瑞金医院积极布局打造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不断优化临床专科建设与管理模式,努力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7年前发起的。这个中心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糖尿病诊疗模式,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降低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患病率。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0.1%。然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仅为三成。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传统的诊疗方式效率低下,各地区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急需有效的手段提高基层专科医疗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共同发起并组织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的建设和推广。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核心理念,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服务。中心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的各种检查资源整合在一起,在一个中心实现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注册登记、检验检查、诊疗处方、患者教育、随访管理等全部功能。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繁琐的多次往返,为患者提供了一站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全程服务,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形成了统一标准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通过智慧医疗赋能临床实践,陆续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管理产品。其中包括“代谢一体机”、“瑞宁知糖”及“代谢指数”等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评估系统,以及MMC医护工作站等管理软件。通过这些创新性产品,MMC为各医院和医生提供了有效的疾病筛查、诊疗和综合管理工具。例如,通过创新研发的“代谢一体机”,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包括动脉硬化、眼底照相、神经传导、内脏脂肪及心电图检测等多项检查。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手段,MMC还开发了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和院外实时跟踪系统,实现了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和无缝衔接。经过7年多的努力,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已经在全国1800家医院推广应用。经过管理,患者的糖化达标率提升至44.7%,代谢指标综合达标率也达到17.2%,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中心还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基层、老区和西部地区的人民提供高效的诊疗服务,树立了多个里程碑。而且,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还将在中国港澳等地区落户,为健康“一带一路”战略打下重要基础。通过瑞金医院打造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诊疗模式,为糖尿病防治带来了希望。这个模式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了最优的诊疗服务,还有效降低了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患病率。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在更多地方推广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1070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