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发现

发布时间:2023-10-04 17:20:58 95次浏览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龙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研究论文,题为“Molecular pathway of mitochondrial preprotein import through the TOM-TIM23 supercomplex”。这项研究揭示了线粒体中介导蛋白质转运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结构和生化结果,不仅重新定义了线粒体内膜TIM23转运体复合物的核心组成,还发现了新的蛋白质转运酶工作模式。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扮演着能量供应、胞内代谢、体内平衡和细胞凋亡等重要角色。线粒体内部分布着超过1000种蛋白质,细胞质中合成的99%线粒体蛋白质需要通过转运进行运输。线粒体蛋白质的运输对于维持和调控线粒体的活性至关重要,与许多代谢疾病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李龙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探究线粒体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分子机制,此前的工作已经解析了线粒体膜蛋白通过TIM22转运复合物进入内膜的途径。

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发现 (2).jpg

这次研究中,李龙课题组从TOM-TIM23超级复合物入手,采用创新的研究策略,选择将绿色荧光蛋白与线粒体蛋白质融合作为转运底物,成功捕获了TOM-TIM23超级复合物转运蛋白质底物的中间状态。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单颗粒分析该中间态,研究人员发现了TOM复合物和TIM23复合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揭示了蛋白质底物如何从线粒体外膜跨越到内膜的新途径。这项研究不仅高分辨率地解析了TOM复合物的结构,还发现了一条极性氨基酸路径,这条路径介导蛋白质底物通过Tom40的中间孔道。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在蛋白质底物的不同位点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并利用光交联技术探测蛋白质底物周围环境,发现了直接帮助底物跨越两层脂膜的核心亚基。令人意外的是,蛋白质底物的N端片段在内膜中与Tim17和Mgr2两个亚基交联,而不与认为是内膜转运通道的Tim23亚基交联。这一发现揭示了过去对TIM23复合物核心转运通路的认知存在重大偏差。结合AlphaFold2建模、生化交联、酵母遗传学和线粒体蛋白质体外转运等技术,研究人员确定了TIM23复合物的核心成分,由Tim23、Tim17和Mgr2三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三聚体。其中,Tim17和Mgr2形成一个通道状结构,而Tim23与Tim17背靠背结合,不参与通道的形成。在蛋白转运的过程中,蛋白质底物穿过Tim17和Mgr2形成的通道状结构,不直接与Tim23亚基接触。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不仅开发了一套新颖的蛋白转运研究策略,揭示了线粒体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穿越双层脂膜的关键路径,而且纠正了过去40年对于内膜TIM23转运复合物核心组分的错误认知。研究人员发现新的蛋白质转运酶工作模式,即Tim17作为核心转运亚基,以混合模式帮助蛋白质跨膜转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发现 (3).jpg

线粒体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转运路径示意图

总结而言,这项研究的发表不仅对于线粒体蛋白质转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还为我们认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人员的努力为我们揭示了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并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认知。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更多关于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细节,为解决与线粒体相关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关推荐

欧盟批准Apretude长效方案:预防HIV,降低用药频率

在欧盟委员会批准Viivhealthcareapretude之后,需要在HIV暴露前预防的欧盟居民很快将有一个更低剂量的新选择。为了保护高危人群(例如HIV抗体阴性人群和HIV抗体阳性伴侣)免受HIV病毒感染,他们需要严格遵守预防措施。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按时服药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减少药物使用的频率可能会使接受治疗的人更容易保护自己。欧盟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一种HIV病毒暴露前的预防措施,这将为欧盟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选择。2022年9月19日,Viivhealthcare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Apretude(cabotegravir长效注射剂和片剂)作为预防HIV的药物。Cabotegravir可通过在高风险成年人和青少年(至少12岁)中结合安全性行为来降低性获得性HIV-1感染的风险,其体重至少为35公斤。长效的Cabotegravir注射剂和片剂是唯一一个在欧盟得到批准的HIV预防方案,它可以将HIV预防所需的用药频率从每天减少到每年只需注射6次。截至目前,长效Cabotegravir用于暴露前预防的申请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得到批准,并已提交给其他监管机构进行审批。吉利德科学公司的长效注射药物替代了Truvada和Descovy,这两种药物分别是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酯富马酸盐和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酯阿拉芬酰胺,分别于2016年和2021年在欧盟获得了批准。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口服Truvada相比,长期使用Cabotegravir注射剂和片剂能更有效地降低HIV感染的风险。根据国际两项IIB/III期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对照的研究数据(HPTN083和HPTN084),Cabotegravir已经获得了暴露前预防的批准。以上研究评估了长期暴露前预防使用Cabotegravir在HIV阴性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对象包括男性同性恋者、跨性别女性以及通过性途径感染HIV风险较高的顺性别女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Cabotegravir进行暴露前的预防治疗与日常口服Truvada片相比具有以下效果:在HPTN083试验中,通过长期使用Cabotegravir来预防暴露前HIV感染的受试者,与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相比,其HIV感染率减少了69%。长期使用Cabotegravir的年HIV感染发病率为0.37%,而使用Truvada片剂的年HIV感染发病率为1.22%。在HPTN084研究中发现,长期接受Cabotegravir预防的受试者与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相比,其HIV感染率显著降低了90%。具体而言,长期接受Cabotegravir预防的受试者的HIV感染年发病率仅为0.15%,而服用Truvada片剂的受试者的HIV感染年发病率为1.85%。研究发现,长期接触Cabotegravir可降低性传播高风险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62

宜明昂科IMM2510与IMM27M联合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获NMPA批准

近日,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宜明昂科”)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获得了积极的疗效。该公司的IMM2510项目和IMM27M项目分别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据初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IMM2510项目的不同剂量组(3mg/kg,10mg/kg,20mg/kg)均观察到肿瘤疗效缓解。特别是在既往接受PD1失败后的肺鳞癌患者中,观察到了一例部分缓解。IMM27M项目的临床试验也进展顺利,首例患者已经接受治疗,耐受性良好。在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患者中观察到了初步的肿瘤缓解。IMM2510项目是一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同时靶向PD-L1和VEGF。它可以阻断免疫逃逸并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IMM27M项目是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CTLA-4抗体药物,具有加强的ADCC活性,可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细胞。此次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积极的疗效。同时,这些药物还可以与产品管线中的其他药物联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宜明昂科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他们的研发成果将为晚期实体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随着临床试验的进一步推进和开发,这些药物有望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40

最凶险乳腺癌的克星出现?三阴性乳腺癌的新希望

在以前,全球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但现在乳腺癌已经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首位。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每年10月定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又称“粉红丝带月”,而10月18日则被定为“世界乳腺癌宣传日”。在所有乳腺癌亚型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0-15%。由于临床治疗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它成为了全球乳腺癌新药研发的重要竞争对象。2023年10月20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上,展示了许多备受关注的最新三阴乳腺癌研究成果。三阴乳腺癌热点速递在本届ESMO大会上,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研究项目,它们都集中在早期三阴性乳腺癌和晚期/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领域。其中包括了BEGONIA、KEYNOTE522、NeoTRIP、neoALTAL等研究。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首次人体I期试验,使用了针对B7-H4的新型DAR-6ADC——HS-20089。研究人员旨在评估HS-20089在标准疗法难治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剂量限制毒性(DLT)、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疗效。在16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中,有6例患者达到了PR(部分缓解)(缓解率37.5%),其中2例已经确认达到PR,另外4例还在等待确认。在4.8mg/kg和5.8mg/kg的潜在目标治疗剂量下,观察到12例TNBC患者中有5例达到了PR(缓解率41.7%)。在0.7mg/kg队列中达到PR的患者仍在接受治疗,治疗时间最长为403天。目前,关于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非常有限。但是有一项基于B7-H4这个创新的靶点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研究以HS-20089为基础,其总的有效率达到了37.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有效率达到了41.7%。与目前常用的药物戈沙妥珠单抗(SG)相比,有效率的提升是有明显的。因此,这为治疗难度较大的三阴性乳腺癌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在难以开发出针对转移性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药物的情况下,这项研究的数据结果增加了人们的信心,因此研究报告从简短口头报告调整为优先口头报告。KEYNOTE-522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在早期TNBC患者中与化疗联合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可以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和无事件生存期(EFS)的效果。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5年,并取得了统计学上的显著进展和临床意义的改善。本次报道的是随访5年后的EFS更新结果。截至2023年3月23日,随访时间中位数为63.1个月。再次证实了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患者的持续受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60个月EFS提高了9%。不论pCR结果如何,对于II-Ⅲ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并在手术后进行帕利珠单抗序贯治疗,相较于单纯新辅助化疗,可以持续提供EFS获益。NeoTRIP研究EFS分析(LBA19):该研究尝试在手术前给予阿替利珠单抗,结合基于白蛋白紫杉醇/卡铂的新辅助化疗。过去的NeoTRIP研究数据显示,将阿替利珠单抗添加到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治疗中,可以对高危三阴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的pCR产生轻微改善(48.6%对比44.4%,P=0.48);对于接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的PD-L1阳性患者,pCR提高了7.6%。之前公布的pCR数据并未达到预期疗效,此次会议上公布的EFS数据也未显示明显收益。为什么NeoTRIP研究未能取得预期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NeoALTAL研究是一项关于三阴性乳腺癌的Ⅱ期研究,研究对象是安罗替尼联合紫杉类药物和洛铂的新辅助治疗。这项研究在本次大会中被选为关于TNBC的中国研究之一。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证明对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有效。该Ⅱ期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安罗替尼联合紫杉类和洛铂作为TNBC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根据大会公布的数据,安罗替尼联合化疗作为早期TNBC患者的新辅助治疗具有可控的毒副作用和满意的抗肿瘤活性。BEGONIA研究的最新结果在本次大会上公布,该研究是关于Datopotamabderuxtecan(Dato-DXd)+度伐利尤单抗(D)在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a/mTNBC)一线治疗中的应用的。截至2023年2月2日,共有62例患者接受了Dato-DXd+D治疗(其中29例正在进行中)。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范围为2-20个月)。这些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53岁,其中60%存在内脏转移,87%的患者PD-L1表达水平较低。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9%,包括6例(占10%)患者完全缓解,以及43例(占69%)患者部分缓解。对于缓解患者,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15.5天。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3.8个月。在一线对三阴性乳腺癌(1La/mTNBC)患者中,Dato-DXd联合D治疗显示出了可控的安全性和高持续缓解率,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乳腺癌药物分类:TNBC型最凶险乳腺癌的癌细胞杀伤力因癌症类型而不同。该病目前主要有病理分型和分子分型两种分类方法。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众多。根据癌细胞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和扩散到其他部位的可能性,可以将乳腺癌大致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等几类。针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传统的病理分型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临床诊疗的要求。乳腺癌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呈现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因此需要对每个患者进行检测,根据肿瘤组织中受体分子的表达情况,来确定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由于对相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相同的治疗方案,其敏感性和效果会有明显差异。根据分子分型,乳腺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HR+/HER2-型,HER2+(HR+/HR-)型和TNBC(三阴性乳腺癌)型。其中,HR+/HER2-型是最常见的,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左右;HER2+(HR+/HR-)型的人群占比约为12%到20%之间;TNBC型的人群大约占15%。在三种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最危险的亚型之一。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当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均显示阴性反应时,可以确定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型肿瘤与其他亚型相比,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突变频率高及复发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细胞分化差,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癌细胞容易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常见转移至重要脏器如肺、肝、脑等。在现代医学技术非常先进的今天,很多乳腺癌都可以治愈,但是TNBC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状况却仍然不容乐观。TNBC型患者的治疗选择有限,晚期TNBC的治疗一直以化疗为主,但是容易产生耐药性,疗效差,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TNBC对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都无效,缺乏特定的治疗目标,这是乳腺癌药物领域难以突破的“难点”。三阴性乳腺癌新兴疗法根据美国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早期的三阴性乳腺癌5年的生存率高达91%,一旦进展为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2%。在过去,复发和难治性转移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即使化疗,有效的治疗期也特别短,通常只有1-2个月就出现耐药性。因此,晚期三阴性乳腺癌迫切需要更好的药物。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正在陆续推出。PARP抑制剂打破TNBC传统治疗格局。在TNBC患者中,大约有15%至25%的患者携带BRCA1/2基因突变。PARP是进行DNA单链损伤修复的重要酶,对于那些患有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来说,PARP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PARP酶活性和促进PARP-DNA复合物的形成,来干扰肿瘤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诱导其凋亡。因此,PARP抑制剂对于治疗BRCA突变型乳腺癌具有一定的疗效。研究表明,使用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治疗BRCA1/2基因突变的晚期TNBC患者,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并提高客观缓解率。奥拉帕利和他拉唑帕利是PARP抑制剂,已经获得FDA的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携带BRCA突变和HER2阴性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例。ADC开创晚期三阴性乳腺癌里程碑疗法目前,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ADC药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以Trop-2靶点为基础和以HER2靶点为基础的药物。首先,在TNBC患者中,Trop-2的表达率高达90%。目前,已经有上市的ADC药物用于治疗TNBC,主要是针对所有TNBC患者的Trop-2靶点的ADC药物。2020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戈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成年患者,前提是这些患者在之前已经接受过至少两种治疗方法。戈沙妥珠单抗是一种新型的针对Trop-2的抗原药物复合物(ADC),Trop-2是一种在多种肿瘤类型中过度表达的细胞表面抗原,其中包括超过90%的乳腺癌和膀胱癌患者。Trodelvy在肿瘤控制时长(无进展生存期)方面取得了近6个月的效果,相较于对照组的化疗提高了3倍以上。此外,患者的总生存期从6.7个月增至12.1个月。值得注意的是,Trodelvy的有效率也达到了普通化疗的7倍,分别为35%和5%。有了戈沙妥珠单抗的问世,我们终于能够为转移性和难治性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提供更好的靶向治疗方案。接下来,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约35%的患者HER2表达较低,这部分患者可以选择使用HER2靶向的ADC药物。以往,HER2表达低的患者可能认为他们无法从抗HER2靶向治疗中得到益处,因此更多地采用TNBC的治疗方案。日本制药公司第一三共研发的ADC药物DS-8201,因其在HER2低表达肿瘤中显示出出色的治疗效果,不仅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身上展现出可靠的抗肿瘤活性,与化疗相比,DS-8201还能明显改善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从而扩大了适用范围,使一些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也能受益。PD-1/PD-L1免疫治疗丰富TNBC治疗研究人员发现,除了Trop-2靶点外,大约20%的TNBC患者也可以表达PD-L1,这会干扰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辨识能力。与其他分子亚型相比,TNBC是最适合进行免疫治疗的亚型之一。PD-1/PD-L1单抗是一种蛋白质抗体药物,属于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它可以增强人体内的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能力,进而发挥消灭肿瘤的作用。这种免疫药物可以被认为是“黄金战士”,在抗击癌症中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3月,FDA加速批准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作为一线治疗PD-L1阳性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药物。该疗法在PD-L1表达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在总生存期(OS)方面比对照组延长了7个月,成为首个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获批的免疫疗法。免疫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人们一直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其他PD-1类药物。截至2020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新的适应症。该药物的适应症是联合化疗治疗肿瘤表达PD-L1、局部复发性、不可切除性或转移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在早期和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对于之前没有接受治疗的非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后再辅助帕博利珠单抗可获得显著的治疗益处。此外,在KEYNOTE-355第三阶段研究中,与安慰剂+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先前未经治疗的局部复发、无法手术或出现转移的PD-L1表达程度≥10的TNBC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方面有显著改善,这具有统计学意义。2021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再次批准将帕博利珠单抗与化疗联合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手术后可以继续单独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作为辅助治疗。对于三阴性乳腺癌而言,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型药物正在逐渐被研发,比如PI3K/AKT/mTOR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以及Notch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被用于靶向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结语面对目前庞大的患者群体、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等严峻形势,乳腺癌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兴起和ADC药物的问世,越来越多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克星陆续出现,目前针对此病种的新药正在不断研发,相信未来治疗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40

非遗传机制肺癌治疗的新突破

近日,在美国最大的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之一的City of Hope以及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一项关于肺癌治疗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发现,非遗传机制在影响肺癌患者对某种癌症疗法的耐药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该研究团队的重点是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抗癌药物sotorasib的耐药性。sotorasib通过抑制一种名为KRAS G12C的蛋白质特定突变来阻止癌细胞的不受控制生长。研究结果显示,最初,大多数肿瘤细胞对sotorasib都非常敏感。然而,一些细胞通过非遗传机制实现了对该疗法的耐受性,而非通过基因突变或操纵KRAS-Sotorasib相互作用网络来实现。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停止使用sotorasib治疗后,肿瘤细胞会重新变得敏感,这表明这种耐药性是可逆的,并且由非遗传机制驱动。然而,如果患者持续接受治疗,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对药物的永久性耐药。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将sotorasib与一种名为卡非佐米(carfilzomib)的抗癌疗法联合使用,已经具有基因突变的NSCLC细胞中的耐药性可以得到解决。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批准卡非佐米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卡非佐米与索托拉西有协同作用,并且再次涉及非遗传机制。在许多癌症类型中,KRAS蛋白质都会发生突变,其中约有30%的NSCLC患者存在这种突变。像sotorasib这样专门针对突变KRAS蛋白质的小分子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一线治疗,并且通常具有初期的有效性。然而,治疗效果最终会下降,这表明肿瘤已经产生了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可能是先天性的,即存在于药物暴露之前具备对抗毒性治疗作用的突变,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即治疗诱导的突变导致的。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突变的潜在机制主要是遗传性的。然而,Salgia博士和他的团队通过这项研究结果,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遗传机制可能不是治疗耐受性的唯一驱动因素。这项研究的结果强调了遗传和非遗传机制在癌症治疗耐药性中的相互关系,并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机会,特别是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耐药性。这些结果具有独特性,因为KRAS分子的灵活性可能会影响治疗反应的观念以前并未受到重视。例如,对sotorasib的耐药性并不一定会转化为对另一种KRAS抑制剂adagrasib的耐药性。这一发现表明,通过采用替代治疗方法,sotorasib引起的变化可能不会阻碍与其他疗法的作用。最后,Salgia等人的研究结果强调了潜在的替代治疗策略,例如卡非佐米和索托拉西的组合,用于治疗对治疗具有挑战性和难治性的NSCLC KRAS G12C 肿瘤。这意味着了解患者对何种治疗方式具有抵抗性,是个性化治疗的关键。基于这些令人兴奋的临床结果,City of Hope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展一项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这种组合治疗的有效性。这将为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治疗选择,尤其是那些面临耐药性挑战的患者。这项研究的突破不仅对科学界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患者和医疗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深入了解肺癌治疗耐药性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38

RNAi药物与慢性病结合:治疗新时代即将到来!

最近,Alnyam Roche宣布其RNAi药物Zilebesiran在治疗高血压的二期临床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研究表明,在接受治疗者的收缩压在六个月内持续下降,该药物可以支持每半年注射一次。据预计,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人患有高血压,每年需要花费5000亿美元进行治疗。然而,由于药物依从性差,并且存在大量耐药人群,因此控制率一直较低,所以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治疗方式。幸运的是,随着RNAi技术的发展,现在似乎看到了希望,如果Zilebesiran最终上市,将开启每半年一次注射的高血压治疗时代,极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升疾病控制率。当RNAi药物遇到慢性病,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呢?Zilebesiran是一种靶向性血管紧张素原(AGT)药物,它抑制了肝脏内的AGT合成,有可能导致AGT蛋白持久性降低,从而导致血管紧张素的持久性降低,最终达到长效降压的效果。以下是Zilebesiran的临床试验信息。这项二期临床试验共招募了394名患者,他们属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群体。在为期12个月的时间内,患者被分为五组,分别是每半年皮下注射150毫克组、每半年皮下注射300毫克组、每三个月皮下注射300毫克组、每三个月皮下注射300毫克组、每半年皮下注射600毫克组以及安慰剂组。在有效性方面,这次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治疗三个月时收缩压的变化,次要终点是治疗六个月时收缩压的变化。报道显示,这次临床试验不仅达到了主要终点,还达到了次要终点,Zilebesiran能够持续降压超过15mmHg。与安慰剂相比,Zilebesiran组的患者在治疗六个月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测量的24小时平均收缩压获得了显著改善,这些数据表明Zilebesiran可以每半年注射一次。在安全性方面,虽然有一例患者因心肺骤停导致死亡,此外还有3.6%接受Zilebesiran治疗的患者和6.7%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事件,但经过证实与研究药物无关。目前来看,Zilebesiran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具体试验结果将在即将举行的科学会议上公布。RNAi技术是目前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被誉为第三代医药革命的领先者。那么,为什么RNAi技术如此有潜力?为什么一针可以经久有效,甚至半年?与其他类药物相比,RNAi药物有什么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疗效方面,如何实现一针半年的效果?首先,RNAi药物的起效是在转录后层面上,通过直接靶向mRNA抑制与疾病相关的蛋白产生,并调控细胞内外各种蛋白的表达,从而拓宽了可成药靶标的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其次,RNAi药物的治疗是精准和个性化的,通过与靶标的碱基结合,加速靶标蛋白的降解,达到精准、低脱靶率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改进的RNAi疗法在体内的半衰期可以延长数月,这也是当前RNAi药物可以长期起效的根本原因。如今,RNAi药物似乎非常适合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前有PCSK9抑制剂Inclisiran,后有Zilebesiran,都可以实现半年一次的给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Zilebesiran之外,在降压药物领域还有其他正在研发的药物有何进展呢?据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超过百款处于IND及以上阶段的降压药,其中大部分是化学药物,占到了所有药物的80%以上。在生物药方面,Ionis公司的两款ASO产品ION-904和IONIS-AGT-LRx都是有潜力的竞争者。尤其是ION-904,作为一种针对AGT的后续药物,与IONIS-AGT-LRX相比,它的研发初衷就是降低给药频率。目前,该药物正处于临床二期阶段,还没有有效性相关的数据,但值得期待的是ION-904的给药频率。此外,AGMG0201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药物。据报道,接种三次高血压疫苗就能够获得出色的降压效果,而且高血压疫苗一次注射的效果可以持续约一年。不过,自从该药物于2017年完成第二期临床试验以来,没有查询到其后续的第三期临床试验。在化学药物方面,处于新药申请(NDA)阶段的阿普昔腾坦(aprocitentan)前景可期。阿普昔腾坦是Idorsia与Janssen联合开发的一种靶向双重内皮素受体ETAETB的口服小分子药物,也是首个将ETAETB抑制剂应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它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方面有良好的疗效,临床三期试验结果显示,阿普昔腾坦可以在48周内显著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总结一下,如今全球有数亿高血压患者,其中约80%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每天服药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出现漏服和忘记服药的情况,导致药物疗效不佳。因此,实现药物的“长效化”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全球有超过百款正在研发中的降压药物,期待创新药企尽快突破。
68

瑞金医院首创一站式代谢病管理中心,引领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对于医疗机构服务患者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背景下,瑞金医院积极布局打造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不断优化临床专科建设与管理模式,努力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7年前发起的。这个中心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糖尿病诊疗模式,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降低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患病率。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0.1%。然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仅为三成。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传统的诊疗方式效率低下,各地区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急需有效的手段提高基层专科医疗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共同发起并组织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的建设和推广。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核心理念,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服务。中心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的各种检查资源整合在一起,在一个中心实现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注册登记、检验检查、诊疗处方、患者教育、随访管理等全部功能。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繁琐的多次往返,为患者提供了一站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全程服务,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形成了统一标准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通过智慧医疗赋能临床实践,陆续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管理产品。其中包括“代谢一体机”、“瑞宁知糖”及“代谢指数”等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评估系统,以及MMC医护工作站等管理软件。通过这些创新性产品,MMC为各医院和医生提供了有效的疾病筛查、诊疗和综合管理工具。例如,通过创新研发的“代谢一体机”,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包括动脉硬化、眼底照相、神经传导、内脏脂肪及心电图检测等多项检查。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手段,MMC还开发了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和院外实时跟踪系统,实现了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和无缝衔接。经过7年多的努力,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已经在全国1800家医院推广应用。经过管理,患者的糖化达标率提升至44.7%,代谢指标综合达标率也达到17.2%,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中心还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基层、老区和西部地区的人民提供高效的诊疗服务,树立了多个里程碑。而且,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还将在中国港澳等地区落户,为健康“一带一路”战略打下重要基础。通过瑞金医院打造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诊疗模式,为糖尿病防治带来了希望。这个模式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了最优的诊疗服务,还有效降低了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患病率。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在更多地方推广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54

人体临床试验证实靶向髓系白细胞可逆转前列腺癌抗药性

一项新的研究得出结论,由来自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皇家马斯登NHS基金会以及瑞士肿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发现,在一些前列腺癌患者身上,通过阻止被劫持的髓系白细胞进入肿瘤,可以逆转该癌症产生的抗药性。这意味着阻断肿瘤劫持髓系白细胞的信息可以让一些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重新对治疗产生敏感性,这样可以缩小肿瘤的大小或阻止其继续生长。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myeloid chemotaxis to reverse prostate cancer therapy resistance”。逆转抗药性该研究首次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通过针对髓系白细胞进行靶向治疗,可以逆转肿瘤抗药性并减缓其进展。肿瘤利用髓系白细胞来促进癌症的生长、进展和抗药性,而这一发现是在过去十年对于髓系白细胞如何产生抗药性的了解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科学突破。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群体中,这些研究人员对AZD5069和恩杂鲁胺的联合应用进行了测试。AZD5069是一种实验性药物,它可以阻止髓系白细胞进入肿瘤组织。恩杂鲁胺则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激素类药物。在对21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评估后,有5人(24%)对治疗有积极反应。这些人的肿瘤尺寸减小了30%以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循环水平急剧下降。PSA是前列腺分泌的一种标志物,通常在癌症患者体内上升。另外,接受治疗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液中髓系白细胞水平也有所下降。治疗后的活组织检查结果还显示肿瘤内髓系白细胞减少。建立在十年研究基础之上这项研究构建在作者们过去十多年来研究髓系白细胞如何促进前列腺癌生长和进展的基础上。这项新的研究起源于一个令人吃惊的发现,即侵袭性和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液中髓系白细胞的RNA水平要明显升高。1期队列安全临床试验随后,研究者们发现肿瘤内的髓系白细胞被发现进入一种被称为“衰老”的休眠状态,并且变成了“激素工厂”,制造出促进肿瘤生长、分裂和存活的信号。然后,它们向骨髓发出进一步的信号,引导更多的“同谋”髓系白细胞进入肿瘤,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这项新研究首次证实,阻断这一途径在人类前列腺癌患者中具有抗肿瘤活性。这是一种开创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它的作用是通过破坏癌症生态系统。AZD5069是一种药物,它能够通过阻断髓系白细胞表面上的CXCR2受体,来防止髓系白细胞被招募到肿瘤中。CXCR2是一个重要的受体,它能够接收来自肿瘤中已经存在的髓系白细胞发送的招募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促使髓系白细胞移动并浸润到肿瘤等炎症部位。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的实验癌症医学教授JohannDeBono指出,此次研究的重要发现是首次证实,以靶向髓系白细胞而非癌细胞本身的方式,能够减小肿瘤的大小并对患者产生积极效果。这一发现令人激动,也表明我们即将找到一种新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我们已经在伦敦癌症研究所研究这些髓系白细胞很多年了。十多年前,我们第一次发现这些白细胞在侵袭性更强的肿瘤患者体内升高,并且显示这些肿瘤对药物治疗更抗药。之后,在瑞士肿瘤研究所,AndreaAlimonti教授在实验室研究中证明了这些细胞可以促进前列腺癌的生长,抑制这些细胞可以阻止肿瘤的进展。”“当我们看到我们的理论被证实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骨髓白细胞可能与多种癌症抗药性有关,所以这项研究的影响可能非常广泛,涉及到多种癌症类型。”伦敦癌症研究所首席执行官KristianHelin教授表示:“看到这一创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疗效,真是太好了。作为一种智能的针对肿瘤的新方法,它有助于证明破坏癌症支持性生态系统的原理。我期待该研究的进展,希望它能为前列腺癌患者和其他许多癌症类型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英国前列腺癌协会的主任MatthewHobbs博士表示:“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来说,他们需要一种能够控制病情的治疗方法,以延长生存时间,尽可能改善生活质量。令人悲伤的是,很多男性的癌症对药物治疗产生抗药性,导致许多人不得不过早离世。六年前,我们召集了一些世界顶级专家研究前列腺癌如何利用免疫系统逃避治疗,并探索我们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自那时以来,我们经过初步构思、实验室研究,到如今的临床试验,发现了一种全新、安全、有效的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方法,并不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39

广州药品采购平台发布集采易短缺、急抢救药品

近日,广州药品采购平台发布了一则《易短缺和急抢救药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文件 (征求意见稿) 》,对采购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根据新规则,对于独家品种,只需要符合报价规则即可直接中选;对于两家以上报价的品种,会淘汰其中报价最高的一家。这个征求意见稿还提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季度信息。首先,制定P0价格时,要参考过去一年内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而不是各地挂网价。这就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价格管控能力,以免某个地区出现过低的采购价导致品种的有效报价被拉低。其次,过评价的品种将享受价格优待,可以是非过评价品种的1.8倍。此外,在联盟选区上,最低价品种可以供应全部地区,而非最低价的品种则按照地区依次选择。最后,医疗机构将有自主权来确定选区内的中选产品。从采购目录品种的销售额看,全国市场年销售额在1亿及以下的居多,只有少数品种销售额超过10亿。可以预见的是,这次广东集采对当前的价格体系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这种方法扩展到全国范围,就有可能改变目前急抢救药品的挂网模式。因此,企业和代理商朋友们需要引起重视。新规则的发布将为广州药品采购平台的采购过程带来一些变化。对药品生产企业和代理商来说,适应新规则并具备更好的价格管控能力将是一个挑战。然而,这也为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药品供应的稳定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总之,广州药品采购平台的征求意见稿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对于提高采购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具有积极意义。我们期待这些改革能够真正推动药品采购市场的良性发展。
38

研究揭示癌症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干预的影响

近日,在国际知名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上海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王明松/王贤松团队发表了一篇名为《癌症进展中的淋巴结转移——分子机制、临床意义和治疗干预》的综述文章。该文章总结了淋巴结转移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机制和意义,以及对患者预后和治疗的影响。淋巴结是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到了阻止病原体在全身传播的屏障作用,也能够协调不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恶性肿瘤细胞可以利用淋巴系统,从而在全身范围内快速扩散和传播,就像小偷通过通风管道进入大楼的各个房间一样。该文主要介绍了淋巴结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并概述了肿瘤转移至淋巴结的分子机制。这包括肿瘤细胞如何迁移到淋巴结、调节淋巴管生成、转移前壁龛的形成、淋巴结中肿瘤细胞的代谢适应以及在转移性淋巴结中的免疫逃避等机制。同时,论述了淋巴结转移对患者肿瘤分期、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影响,并整理了当前学界对转移性淋巴结的识别、诊断和治疗策略探索中相关学术争议。该文对淋巴结转移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除了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之外,免疫疗法、靶向治疗方案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精准的治疗选择。近年来,诊疗一体化的策略在淋巴结转移的诊疗中也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该文通讯作者是附属九院的胸外科王明松主任医师和组织工程王贤松副研究员。胸外科硕士研究生纪浩然和胡创共同是该文的第一作者。
33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