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 diagnose and治疗,对抗癌症迈出关键一步

发布时间:2023-12-27 17:49:17 2316次浏览

近日,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福建省第三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名单。在经过评定认证之后,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孙阳教授领导的“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功入选。

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作为研究基地。该中心是福建省最大的机构,具备明显的专业优势和先进的支持平台。中心致力于建立现代肿瘤诊疗新技术平台、肿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临床应用平台,以及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转化平台,旨在构建高水平的妇科恶性肿瘤综合精准诊疗体系。同时,中心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高质量转化,提高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

在未来,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紧密依托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以充分发挥妇科肿瘤专科的优势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对妇科恶性肿瘤综合诊疗的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中心将专注于发挥优势专科和特色技术,不断创新,寻找突破口,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致力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给广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带来福祉。

30.jpeg

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是福建省的重点临床专科之一,共设有4个病区,提供220张床位。该科室拥有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和强大的技术力量。目前有58名医师,其中包括9名主任医师和18名副主任医师。此外,还有43名医师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并有5名归国留学人员。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该科室的治疗范围已涵盖妇科肿瘤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多个专业领域。对于各类妇科肿瘤,特别是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科室年收治的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数量位居福建省各大医院之首。该科室是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并且是福建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和福建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此外,该科室还是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州大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基地。同时,它也是国家首批卵巢癌和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之一,是福建省内为数不多能够全面诊治各类妇科肿瘤的医院之一,也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心。


相关推荐

康拓医疗创新颅骨修复假体获批上市,NMPA助力医学突破

今日(11月13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西安康拓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拓医疗”)生产的增材制造聚醚醚酮颅骨缺损修复假体上市,这款产品是一种创新的医疗器械。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水平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与此同时,为了打破国外进口商对原材料的垄断,国内开始将新材料应用于医疗器械产品的制造中。其中,新材料在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便是一个重要的例子。目前,在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的领域中,最早研究出的新材料主要包括可降解的镁金属、用于增材制造的聚醚醚酮、低模量的钛合金、以及高韧性的纯钛。其中,可降解的镁金属和增材制造的聚醚醚酮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而康拓医疗生产的增材制造聚醚醚酮颅骨缺损修复假体就是其中之一。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常用于医疗植入物的原材料,包括界面螺钉、半月板固定板、椎间融合器、颅颌面板和脊柱固定棒等各种产品。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对聚醚醚酮模塑料进行机械加工或将颗粒状的聚醚醚酮注入模具中注塑等方式。根据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显示,康拓医疗生产的增材制造聚醚醚酮颅骨缺损修复假体是根据患者颅骨缺损的影像学数据开发的。这种假体采用了聚醚醚酮医用粉料,并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增材制造加工而成。它能够精确匹配患者的缺损部位,并通过嵌入方式实现颅骨缺损的替代,从而恢复患者原有颅骨的曲率,实现缺损区的三维重建。这款产品适用于外科治疗颅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可以打印出更复杂的颅颌骨形态。同时,该颅骨缺损修复假体的打印纹理不会对头皮产生机械切削作用,也不会产生假体穿出的风险。此外,根据文献报道,聚醚醚酮粉末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因此,国家药监局审评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重复的熔融过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需要研究每次重复使用后原材料粉末的变化,比如理化特性的变化。康拓医疗的产品成功解决了聚醚醚酮粉末在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中的回收问题。在保持相同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913

中国肿瘤诊治迈向自主发展:告别对国外指南的依赖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最近表示,《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是一本“中国人自己的指南”。以前的肿瘤治疗技术指南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太依赖翻译国外文献,导致信息滞后和治疗上的错误。有了CACA指南的发布,这些问题有望得到全面改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简称"CACA指南")发布暨第100场巡讲会于9月24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巡讲的主题是"机器人外科"。樊代明表示,CACA指南是由13000多位权威专家共同编写完成的,包括53个常见瘤种(瘤种篇)和60个诊疗技术(技术篇),共计113个指南。CACA指南内容十分全面,既考虑了基层需求,又注重规范化,并兼顾中西医结合,非常强调早期筛查。它不仅吸取了国际上的成熟经验,还结合了中国的数据,特别考虑了中国临床专家的共识和经验,更符合中国的肿瘤诊疗现状。CACA指南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医疗可及性等独特优势。中国抗癌协会发布了CACA指南,并举办了“机器人外科”专场讲座。图片由中国抗癌协会提供。樊代明表示,CACA指南发布后,采取了精读宣讲、校园巡回、基层推广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广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规范,促进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发展和医疗科技与学术的共同进步。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根据中国抗癌协会的公布,在2022年2月份以来,CACA指南的首场发布会和精读巡讲已经召开了100场,覆盖了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会议透露的消息,中国抗癌协会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根据我国丰富的临床数据变化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更新CACA指南。同时,协会还将发挥中国传统医学等多方面资源的优势,加快补充领域内科研的不足。这样做的目的是推动肿瘤医学的快速发展,并为中国的肿瘤整合诊治技术在国际医学学术界占据领先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简称“CACA指南”)发布暨精读巡讲第100场活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专场活动,同时由中国抗癌协会腔镜与机器人外科分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北京抗癌协会承办。中国抗癌协会监事长詹启敏,作为发布会的主持人,邀请了多位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参加。樊代明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吴曼青等也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等也致开幕词。大会的评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李为民以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教授潘苏彦担任特邀嘉宾。另外,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张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教授姜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张万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许剑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孟元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傅斌等专家,对肿瘤诊疗过程中机器人外科的相关技术和规范进行了系统的宣讲。
638

ESMO重磅发布:EGFRcMET双抗引领肿瘤治疗来袭

Rybrevant(Amivantamab)作为第四款上市的双抗产品,市场表现一直不够出色。这主要是因为二线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数量较少,并且市场上竞争激烈,莫博替尼对其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是随着一线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及奥希替尼耐药后线适应症的取得成功,Rybrevant有希望实现销售量的快速增长。Rybrevant在2023年的ESMO展会上凭借卓越的三项数据,在无1L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NSCLC、1L外显子20NSCLC以及EGFR-TKI经治NSCLC市场上表现出色。(1)在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上,对于1L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的患者而言,Rybrevant联合拉泽替尼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了23.7个月,比奥希替尼的16.6个月显著更长,风险比(HR)为0.7。(2)对于外显子20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1L处理方案中,Rybrevant联合卡铂和培美曲塞相比化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11.4个月,明显优于化疗的6.7个月(风险比=0.4)。(3)在EGFR-TKI治疗经过的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中,Rybrevant与拉泽替尼、卡铂和培美曲塞联合使用时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3个月,显著优于仅进行化疗的4.2个月(风险比=0.44)。以拳头攻击奥希替尼,以脚踢化疗,在三个适应症上出色的数据证明了EGFRcMET双抗的胜利,这使得它成为ESMO药物中最出色的选择。EGFR/c-MET双抗:一款上市,一款二期,四款处于一期临床针对一线非小细胞肺癌和经过EGFR-TKI耐药的肺癌市场,EGFRc-MET双抗药物是一种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传统的EGFR-TKI药物已发展到第三代,然而,患者出现了复杂的耐药性。在第一二代TKI抑制剂的耐药机制中,由于MET基因扩增导致的耐药占据5%,仅次于EGFRT790M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然而,在第三代TKI抑制剂中,由于MET基因扩增导致的耐药比例更高,达到15%-19%。因此,EGFRc-MET双抗药物可用于治疗EGFR-TKI无效或耐药的患者。此外,MET基因扩增是NSCLC发生的驱动突变,在未接受过TKI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MET基因扩增的比例约为2%-4%。因此,MET基因扩增是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目前有多家药厂正在进行EGFRc-MET双靶点药物的开发,其中已经上市的产品有强生的Rybrevant。正在进行临床第二期试验的产品为ChongKunDangPharmaceutical的CKD-702。而处于临床第一期试验的产品有岸迈生物的EMB-01、贝达药业的MCLA-129、豪森药业的HS-20117以及礼来的LY3164530。此外,部分企业还在研发三特异性抗体,其中包括嘉和生物的GB263T和拓创生物的TAVO412。表:EGFR/cMET双抗在研格局Rybrevant(利妥布万特)在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奥希替尼耐药后NSCLC的疗效数据表现出积极的顶尖水平。Rybrevant(Amivantamab,埃万妥单抗)是强生公司旗下的一种全人源的双特异性抗体,其FAB区域分别可以与EGFR和cMet结合。Rybrevant具有三种主要的作用机制:第一,Rybrevant会结合肿瘤细胞表面上的EGFR和c-Met受体,从而抑制它们的信号通路。第二,Rybrevant可以通过抑制EGFR和c-Met受体的降解,有效地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的起始点;第三,Fc端是一种能够招募免疫细胞来杀灭肿瘤细胞的介导物质。2021年5月2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快批准了Rybrevant用于治疗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些患者在铂类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Rybrevant的加快批准是基于Ⅱ期CHRYSALIS(NCT02609776)研究的结果,该研究评估了81名携带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成年NSCLC患者,在铂类化疗期间或之后出现疾病进展后接受Rybrevant的疗效。这些患者在疾病进展后曾接受Amivantamab治疗。对于体重80kg的患者,Rybrevant的剂量为1050mg,而体重≥80kg的患者的剂量为1400mg。数据表明,Amivantamab治疗显示出长期的缓解效果:总的缓解率为4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1.1个月。在那些病情缓解的患者中,有63%的人的缓解时间超过6个月。强生宣布,Rybrevant与Lazertinib联合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取得了积极的III期MARIPOSA研究的顶线数据。该研究除了涉及一线治疗外,还包括了Rybrevant与Lazertinib以及化疗联合治疗奥希替尼耐药的NSCLC患者的MARIPOSA-2研究,在2023年9月取得了积极的顶线数据。EGFR/cMET双抗:潜力巨大,群雄割据(1)CKD-702是由崇坤堂制药公司开发的一种EGFRc-MET双抗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Ⅱ期。在2022年ESMO会议上,崇坤堂制药公布了CKD-702的Ⅰ期临床试验数据。在24名受试者中,观察到了5例部分缓解(PR),其中有3例来自于MET14基因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都是一线治疗对象)。在安全性方面,未发现药物限制毒性反应(DLT),41.6%的患者出现了3级及以上的不良事件(AE)。(2)MCLA-129是贝达药业与Merus共同研发的、针对EGFR和c-Met双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MCLA-129可以同时阻断EGFR和c-Met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的增长和存活,并且通过增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和吞噬作用(ADCC和ADCP)来进一步提高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MCLA-129计划用于治疗EGFR或MET异常的晚期实体瘤患者。贝达药业和MerusN.V.(NDAQMRUS)在2019年1月宣布达成了战略合作,贝达药业取得在中国开发和商业化MCLA-129的独占实施许可,并负责CMC相关工作,而Merus公司则保留了其他全球地区的所有权益。贝达药业在2023年的AACR上披露了MCLA-129的ⅠⅡ期试验结果,确定了MCLA-129RP2D(推荐剂量)为每日1500毫克静脉注射,此浓度下对c-MET和EGFR靶点的抑制率可达到95%以上。在18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有2名患者达到了部分反应(PR),另外还有4名患者的病灶缩小超过了20%。(3)EMB-01是一种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基于岸迈生物的FITIg®平台研发而成。该抗体能够并行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和cMET。目前,EMB-01正在美国和中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覆盖非小细胞肺癌和多种胃肠道肿瘤。除了单一用药,岸迈生物还正在研究EMB-01与奥希替尼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2022年6月,EMB-01联合奥希替尼用于IbII期临床试验的新药临床申请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4)HS-20117(PM1080)是一种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具有同时阻断EGFR和c-Met信号传导的能力,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存活等潜力治疗作用。2022年11月,瀚森制药与普米斯达成协议,瀚森制药获得HS-20117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并支付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和高达14.1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注册以及基于销售的商业化里程碑潜在付款,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瀚森制药引进该产品,旨在进一步开发其中单一药物或与公司研发的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联用的临床价值。EGFR/cMET三抗:曙光已现GB263T是嘉和生物旗下的一款EGFR/cMET双重特异性抗体,能够针对EGFR以及两个不同的cMET结构位点进行靶向作用。目前,该抗体正处于临床Ⅰ期的研究阶段。在临床前的研究中,GB263T显示出有效地抑制了EGFR和c-MET的配体诱导磷酸化作用,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双重抑制作用于EGFR和cMET信号通路。2022年5月,嘉和生物宣布,GB263已在澳洲成功给药治疗首位患者。而在2022年10月,嘉和生物又宣布,GB263的I/II期临床试验第一位中国患者已成功接受治疗,该药适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其他实体瘤患者。TAVO412是由拓创生物开发的一种多特异性抗体,可以针对EGFR、cMET和VEGF进行靶向治疗。目前,该抗体正处于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TAVO412能够同时协同作用于关闭EGFR和cMET信号通路,并阻断肿瘤内血管生成。截至2023年6月10日,TAVO412注射液的临床试验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受理。总而言之,MET扩增是EGFR-TKI的三代重要耐药机制之一,患者的抗药性比例高达15%-19%。因此,针对EGFR和c-MET的双重靶向药物在经过EGFR-TKI治疗后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只有一种EGFR/cMET药物获得批准上市,即强生公司的Rybrevant。由于在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奥希替尼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该药物均取得了积极的顶线数据,因此其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国内的贝达药业、岸迈生物和瀚森制药的EGFR/cMET双重靶向药物目前仍处于临床Ⅰ期,而嘉和生物和拓创生物的三重靶向药物也在积极准备中,预计将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654

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早期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从炎症到侵袭性癌的多阶段过程。然而,这一过程非常复杂,迄今为止还很少有相关研究揭示这一过程。早期诊断和治疗EC是中国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项目的重点。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方式筛选电子商务值得探索。在此,专家就其发生发展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 介绍2020年,食管癌(EC)患者增加60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8;死亡人数增加54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6;在中国,2020年EC的发病率增加了32万,排名第6位,死亡率增加了30万,排名第4位。近日,中国国家癌症中心(NCC)公布的2016年全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统计数据显示,EC发病率在男性中排名第5,在女性中排名第8,死亡率在男性中排名第4,在女性中排名第6。因此,EC仍然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包括两种主要病理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ESCC是最常见的亚型,占全世界EC病例的90%,发病率最高的是中国、中亚、东非和南非,而EAC主要发生在南美和欧洲。在中国,EC病例占世界EC病例的70%。目前尚不清楚EC是如何发生的。目前的研究表明,EC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从反复的炎症刺激到癌前病变,再到浸润性癌症。这一过程非常复杂,涉及食管上皮细胞和非上皮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其分子机制仍在探索中[5]。有研究表明,一些驱动基因的高频突变与EC的发生有关,如p53、p16、PTEN、RB1、ZNF750等。早期食管癌定义为仅累及粘膜而未怀疑有淋巴结转移的病变。早期诊断为EC的患者约占20%,病变切除后5年生存率约为85%。常用的白光内镜下Lugol's碘染色引导活检(WLE)或窄带成像(NBI)等诊断方法均能较好地诊断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EC。然而,由于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EC患者多无症状,内镜筛查费用高且痛苦,因此内镜筛查不适合大规模筛查,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由于治疗费用高,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中晚期EC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而内镜下治疗早期EC,如内镜下粘膜切除(EMR)或内镜下粘膜剥离(ESD),不仅创伤小,生存时间长,而且能保留食管结构和功能,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EC至关重要。传统上,食管癌前病变定义为不典型增生,分为轻、中、重度。近年来WHO对食道肿瘤的分级将食道癌前病变定义为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并根据浸润深度分为低分级和高分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常增生侵袭上皮的下1/2,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常增生侵袭上皮的上1/2。侵袭整个上皮的肿瘤称为原位癌(CIS)。本文就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EC的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2 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EC发生机制研究进展从癌前病变到浸润性癌的进展是非常复杂的。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通过测序逐渐揭示了影响EC发生发展的一些关键基因和通路。詹其敏院士等通过对158例ESCC患者的基因组分析,发现有8个基因(TP53、RB1、CDKN2A、PIK3CA、NOTCH1、NFE2L2、ADAM29、FAM135B)发生了显著突变,其中从未报道与ESCC相关的FAM135B被证实可增强肿瘤细胞的恶性性。同时,ESCC的突变主要涉及Wnt、细胞周期、Notch、RTK-Ras和AKT通路。PSMD2、RARRES1、SRC、GSK3B和SGK3可能是潜在的新型治疗靶点。贺杰院士等通过对113例EC患者的外显子测序,发现99%的样本中与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主要包括TP53、CCND1、CDKN2A、NFE2L2和RB1。组蛋白修饰相关基因突变频率也较高,包括KMT2D、KMT2C、KDM6A、EP300和CREBBP,其中EP300突变与预后不良相关。此外,FAT1、FAT2、FAT3或FAT4或AJUBA和NOTCH1、NOTCH2或NOTCH3或FBXW7的突变分别导致Hippo和Notch通路的失调。虽然有研究发现了一些ESCC的肿瘤生物标志物,但用于诊断的新生物标志物仍然不足。最近的基因组研究,包括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通过对临床组织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或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ESCC中的许多基因组突变。林东鑫院士团队发现ALDH2 4q23位点的rs671和ADH1B 12q24位点的rs1229984两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ESCC风险显著相关,并与饮酒和吸烟状态相互作用。他们进一步对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确定了6个ESCC突变特征(E1-E6),其中E4与吸烟和饮酒状态显著相关。此外,具有ALDH2风险基因型(rs671-AG/-AA)的饮酒者中签名E4的频率显著高于无该风险基因型的饮酒者。这一风险基因型也明显高于不饮酒者和rs671-GG基因型的不饮酒者。AGH1B的分析结果与ALDH2相似。虽然这些研究从某些方面揭示了EC的发病机制,但它们只局限于侵袭期,而不是从癌前病变到侵袭性癌的过程,因此不能完全揭示EC发生发展的机制。既往研究表明,细胞微环境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慢性炎症诱导的活性氧和活性氮(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RONS)可损伤重要的细胞成分(如DNA、蛋白质和脂质),从而导致恶性细胞转化。Lin等研究表明,食管黏膜组织学的恶性程度随着炎症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他们对包括正常上皮组织、单纯性增生组织、上皮内瘤变组织和EC组织在内的227个组织进行了全外显子和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正常粘膜组织到上皮内瘤变再到浸润性癌的变化过程。他们的研究表明,DNA的损伤状态和炎症程度与粘膜组织的异型性程度呈正相关。磷酸化H2AX (γH2AX)在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单纯增生组织。γ - h2ax在非炎症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阳性率不同,γ - h2ax的表达随炎症程度和细胞异型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他们发现基因组倍性的增加始于上皮内瘤变阶段,例如,68%的上皮内瘤变和55.6%的鳞状细胞癌样本中存在多倍体,但在单纯增生样本中没有。最后,他们还发现了几个在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如CDKN2A、ASCL3、FEV、CCND1、NFE2L2和SOX2。虽然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在拷贝数变异(CNA)的大小上没有差异,但鳞状细胞癌的CNA状态明显增加。虽然鳞状细胞癌和上皮内瘤变有许多共同的遗传改变,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独特的突变,表明遗传异质性。仅仅研究基因组学是远远不够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对基因组学研究的补充。Zhang等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正常粘膜组织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了两组之间蛋白表达的差异。共鉴定4006个蛋白,与正常黏膜组织比较,差异表达236个蛋白,其中上调138个,下调98个。此外,已有研究证实18种蛋白在ESCC与正常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表达。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多种功能和信号通路,如肌动蛋白骨架调控、PPAR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尽管这些研究揭示了基因组改变在ESCC中的重要作用,但尚不清楚正常上皮细胞如何通过突变从癌前病变进展为浸润性癌症,因为这些研究大多基于横断面设计,而不是顺序进展或涉及较少的疾病阶段。此外,少数体细胞突变可能不足以启动EC的发生和发展,因为这种突变也发生在病理正常的人类食管组织中。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复杂背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阐明肿瘤发生过程中TME细胞的动态转录组变化对揭示ESCC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可以分析组织样本中复杂的细胞组成,破译细胞状态转变。然而,由于几乎不可能从患者身上获得这些病变,因此很难分析持续进展的肿瘤,因此必须在动物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案。化学致癌物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小鼠ESCC发生的方式与人类ESCC的致瘤过程相似。因此,通过构建小鼠模型研究ESCC的发育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类ESCC的发育过程。通过单细胞测序对模型小鼠ESCC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可以显示不同发育阶段食管上皮内各种细胞的状态,从而描绘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的全貌。研究表明,在ESCC的发展过程中,上皮细胞表现出6种不同的状态(EpiC 1-6),分别与分裂和增殖、解毒、细胞外致癌物质刺激反应和促炎反应、角化、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生成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控制有关。EpiC 1-3存在于不同阶段,但比例不同,说明这三种类型的细胞是食管上皮的基本组成部分,而EpiC 4和5存在于炎症和增殖阶段,而EpiC 6仅存在于侵袭性肿瘤。此外,这些细胞表现出两条变化途径,都是从EpiC 1开始,有的细胞从增殖性的EpiC 1向正常分化的EpiC 4转变,有的细胞从EpiC 2向EpiC 5发展,最后向恶性的EpiC 6发展。这些细胞亚型很好地证明了肿瘤发生过程中食管上皮细胞的动态转化。既往对人类食管基因组突变的研究表明,虽然正常人食管上皮外显子突变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未发生与癌症相关的病变,提示致癌物和免疫抑制因子引起的转录组改变可能在ESCC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ESCC的发生是外部致癌刺激、炎症反应、基因突变和免疫抑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 EC早期诊断研究进展目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前列腺癌预后的最佳策略。如果早期发现并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5年总生存率可大大提高至90%以上。但对于EC和癌前病变的筛查,内镜筛查价格高、效率低,不适合大规模筛查。目前在国内主要用于EC高发地区的筛查。因此,寻找有效的无创生物标志物进行筛查,降低筛查成本,提高早期诊断EC的效率和准确性,将有助于降低死亡率。4 筛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基于食道细胞学样本、血液样本、呼吸样本、口腔微生物组等开发了一些诊断EC的生物标志物,如p53抗体等血液抗体、循环肿瘤细胞、循环miRNAs和lncRNAs。此外,还有将活检与生物标志物(如DNA甲基化标志物、突变基因和snp)相结合的诊断方法。5 内镜筛查研究进展目前,内镜筛查仍是临床筛查和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内镜筛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无症状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性病变并将其切除,因此非常依赖于诊断的准确性。在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中,内镜诊断漏诊EC占所有病例的6.4%。因此,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是诊断和治疗的重点。窄带成像(NBI)可以检测到更多的发育不良区域,同时减少了所需的活检次数。为了更直观、准确地评估分期和组织病理类型,实现有针对性的活检甚至病理可视化,新的内镜成像技术不断涌现。图像增强内镜(IEE)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上提高了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的检出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活检。Lugol色内窥镜(LC)可以显示WLE下未见的癌前病变,并通过显示精确的边界使活检更加准确。I-scan技术也是一种数字比较方法,可以增强微小的粘膜结构和细微的颜色变化。与随机活检相比,i-scan引导下的活检诊断率更高(66%),准确率为96%,需要的活检较少[47,48]。人工智能(AI),尤其是深度学习,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了解内窥镜专家如何诊断和解释图像后,人工智能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此外,人工智能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与临床专家没有显著差异,甚至优于一些初级或中级医生。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 内镜治疗早期EC的进展内镜根除疗法(EET)是目前食管癌前病变及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癌的基本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ESD)。EET可达到95% ~ 100%的5年生存率。射频消融(RFA)通常用于平坦或不可见病变的消融,以及内镜消融后残留的病变。出血、穿孔和食管狭窄是内镜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切除部位小心地凝血暴露的血管可以减少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夹子闭合、支架置入和内镜下缝合是治疗术中穿孔的有效方法。常见的狭窄治疗方法有自助充气球囊、预防性放置全覆盖自膨胀金属支架、可生物降解支架、口服类固醇、局部类固醇注射或局部类固醇凝胶应用(图1)。图1 早期EC的治疗策略7 早期EC的其他治疗进展虽然内镜治疗是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EC的基础,但手术和放化疗也需要。根据日本食管癌学会(JES)编辑的食管癌实践指南2022,当诊断为pt1a -粘膜肌肉炎(MM)时,建议非周周病变患者接受内镜治疗,而全周病变患者建议接受手术(如果能耐受)或放化疗。对于经内镜治疗后诊断为粘膜下(SM)的患者,还应考虑进行手术或放化疗等附加治疗。病变长度> 5cm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当患者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时,建议采用化疗、放疗或放化疗(图1)。8 结论为了提高EC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EC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应该是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重点之一。虽然对EC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但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中发现的证据仍然不足,尚未发现有效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EC的发生发展机制,筛选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利用,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参考资料:Holistic Integrative OncologyRecent advances in the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1378

癌细胞的压缩或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帮助也能阻碍癌症的进展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肿瘤需要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得以生存,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给出了关于黑色素瘤的新认识。研究人员从耶鲁大学等机构表示,随着肿瘤的发展,黑色素瘤会经历一系列环境挑战,其中一种挑战是对肿瘤细胞的压缩。然而,压缩对癌细胞的影响又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也能阻碍癌症的进展。目前的研究还未完全阐明压缩对癌细胞的影响效应,也无法确切揭示这些物理驱动力如何影响并驱动肿瘤中的各种特性。但是,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手段,研究人员发现黑色素瘤经历压缩相关的改变与患者预后的改善和恶化有关。压缩抑制了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抑制了肿瘤的进展。然而,压缩也会诱发亚细胞活动,促进细胞内压力和氧化性压力水平的升高,进而损伤细胞的功能并影响其存活能力和功能。此外,压缩还会促使细胞适应压力并改变转录组,从而产生包括抵抗化疗的能力等特性。Mak博士表示,令人惊讶的是,仅经过几天的压缩调节就可能促进癌细胞对化疗产生耐受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开发治疗癌症的新型疗法提供了重要见解,并为解决化疗耐受性和改善患者治疗结果的新策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下一步,研究人员将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压缩对不同时间尺度产生的影响效应,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复杂的现象。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体积压缩可能是黑色素瘤进展的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可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迁移,但也可能导致细胞内部的损伤和产生化疗耐受性。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这项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肿瘤生物学,为未来的癌症治疗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希望这一新认识能够为开发更精确、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打开新的大门,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机会。
567

秋冬交替,老人需警惕这些疾病

随着秋天的结束和冬天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老年人常见疾病进入了高发期。在这个时候,老年人需要注意哪些疾病?如何有效地进行预防呢?最近,中日友好医院举行了一场“关注老年健康,预防秋冬常见疾病”专题记者会,多位专家提供了解答。高血压患者要警惕脑卒中“在秋冬季节,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气温下降,低温对血管有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是寒冷天气会导致老年人血压波动,而高血压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孙丽丽提醒道,老年人外出时应注意保暖,平时要密切监测血压,一旦出现脑卒中的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中风是脑部血管病变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脑中风”。孙丽丽表示,中风具有“五高”特点,包括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高经济负担,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不同的脑部血管病变位置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说说话困难、吞咽困难、喝水呛咳、嘴角歪斜、肢体瘫痪等。孙丽丽提醒大家,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疑似脑卒中的症状,周围的人应该帮助患者尽快就医。脑卒中的治疗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急救处理,医院会对患者进行脑卒中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取栓治疗。其次是急性期住院治疗,医院会在治疗的同时进行全面检查,找到脑卒中的病因。最后是康复治疗,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来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关节炎患者也要适度运动有句俗语说:“人老先老腿。”骨科和关节外科的主任医师王佰亮解释说,这句话指的是一种名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退行性疾病,其实是指在关节内发生老化和退化的脆弱骨骼。膝关节骨关节炎容易在秋冬季发作或加重,王佰亮提醒大家要及时注意。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其实是错的,老年人应该特别注意增加衣物,保暖膝盖。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30%的人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而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甚至超过50%。根据估计,我国有超过1亿人口患有这种疾病。王佰亮表示,膝关节骨关节炎是自然老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患者无需过度担心,只需接受科学治疗即可。有些患者觉得患上关节炎就意味着无法进行运动。这样的观念正确吗?王佰亮表明,关节炎患者可以进行一些运动,比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这些运动量不大,动作幅度较小的体育活动,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加关节润滑液,保护关节的健康。同时,患者要避免高强度的运动,比如跳高、登山、长途旅行,以免过度使用或者损伤关节。在治疗方面,王佰亮提到,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肌肉训练和使用辅助支具等方法;病情居中的患者可以尝试药物治疗,如局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病情较重的患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全膝置换、部分置换或关节软骨修复等不同手术方案。糖尿病患者秋冬谨防感冒随着天气变得寒冷,糖尿病足以及相关神经痛问题与人体循环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并且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疼痛科副主任毛鹏分析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年龄在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为8.1%,而糖尿病相关的周围神经痛的发病率则超过20%。毛鹏解释说,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疾病,它可能会损伤老年患者的感觉神经,导致患者的腿和脚产生蚂蚁爬行的感觉,并且感觉会减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尤其是在洗脚时,一定要注意水温。由于患者的感觉能力下降,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水温,因此容易发生烫伤。家属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毛鹏说,建议患者平时穿白色的袜子,这样家属可以及时观察腿和脚的情况。一旦发现腿和脚受伤,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在秋冬季节,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做好保护?毛鹏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冻伤,保持足部干燥和清洁;二是要预防感冒,因为秋冬季温度下降,容易引发感冒,而感冒是导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三是要多晒太阳,以改善血液循环;四是要进行适当的运动,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进行两次运动,每次30分钟,最好选择在中午和晚饭后进行,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方便和易于坚持的运动形式,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
1055

中国生物医药投资者面临调整挑战,行业进入筛选阶段

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在中国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涌入。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生物医药投资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资本的冷却以及市场对创新药回报的缺乏信心,导致创新药的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连续下滑。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和企业都面临着如何跨越周期并保持盈利的挑战。这一调整是多年来资本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所带来的结果。过去几年,资本的驱动推动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迎合资本需求,一些企业过分扩大了研发规模,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临床前研究,导致资源的浪费。此外,一些企业在引入资本时未能充分考虑市场是否能够吸收创新药,而过度关注药物研发本身。在政策调整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下,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在这个调整阶段,投资人和企业都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考虑投资决策。投资人在寻找投资标的时,越来越注重对项目的深入了解,包括与相关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医生交流,以确保投资的合理性。企业也需要调整研发管线,将资源集中在最有潜力和临床价值的项目上,提高研发的效率。此外,市场调整还将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行业的整合和并购。现在的市场调整会让估值回归理性,这为一些优质的企业提供了并购机会。同时,一些大型药企也在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市场的整合和并购将提高行业的效率,为医药创新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次调整对于生物医药投资者和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仅仅依靠资本的繁荣是不够的,投资者和企业需要更加审慎地考虑投资和研发决策,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只有在行业的选择和整合中存活和跨越周期,才能够追求长期的成功和盈利。
719

血液检测手段或能帮助早期诊断卵巢癌

近日,科学家们通过一项名为OvaPrint的新型血液检测手段的研究和开发,或许能够改善对高级别的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早期诊断,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这项研究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目前临床医生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导致高级别的浆液性卵巢癌成为最常见且最致命的卵巢癌类型之一。手术前很难确定盆腔肿块的性质,而早期阶段的治疗往往是最有效的。然而,现有的活组织检查并不是一种可选方法,这使得临床医生面临难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困境。事实上,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研究开发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这种新型检测手段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循环的特定核酸,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盆腔肿块是良性的还是癌变的。研究者们采用了一种名为无细胞DNA甲基化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被甲基化修饰的DNA片段,从而识别早期卵巢癌的分子变化。这项测试手段准确率高达91%,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据研究者Bodour Salhia博士介绍,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推出可能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只能做出最好的猜测,而通过更好地了解盆腔肿块的性质,可以帮助找到最适合的治疗策略。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调查OvaPrint是否可用作无症状女性机体早期卵巢癌的筛查工具。据统计,早期切除卵巢癌的患者有超过90%的机会存活5年以上,而在晚期阶段发现的患者生存几率不到40%。因此,早期的检测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准确识别早期卵巢癌,改变这种疾病的治疗结局,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后续研究来验证OvaPrint血液检测手段的有效性,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发布用于临床使用的商业化版本。他们还在探索对OvaPrint进行修饰以检测其他卵巢癌亚型,并希望优化测试手段,使其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筛查。这一项研究的成果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696

获利1.55亿美元!恒瑞医药又一款创新药出海

近日,恒瑞医药宣布与印度瑞迪博士实验室(“Dr. Reddy's”)达成协议,将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药物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有偿许可给Dr. Reddy's。根据协议,Dr. Reddy's将向恒瑞支付3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在销售里程碑达到1.525亿美元时支付相应款项。Dr. Reddy's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印度海得拉巴,是一家全球性综合性制药上市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以及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提供各种医药产品和服务,包括原料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创新药等,在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疼痛管理和皮肤疾病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根据2023年3月31日的数据,Dr. Reddy's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合计约284.40亿人民币,负债合计约79.27亿人民币,股东权益合计约205.13亿人民币。在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约217.31亿人民币,净利润为约39.70亿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恒瑞医药曾于2020年以1.057亿美元的交易总额将吡咯替尼项目的韩国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韩国HLB-LS公司。吡咯替尼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口服抗HER1/HER2/HER4靶向药,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HER1/HER2/HER4靶向药。该药物在2018年凭借II期临床研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附条件批准上市,并成为中国实体瘤领域首个凭借II期临床研究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的创新药。随后,吡咯替尼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在2020年凭借两项重要III期研究结果获得完全批准上市,用于治疗HER2阳性、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022年,吡咯替尼又获得了第二个适应症的批准,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用于HER2阳性早期或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还有一个好消息是,2023年,吡咯替尼获得了第三个适应症的批准,与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联合,适用于治疗HER2阳性、晚期阶段未接受过抗HER2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此次合作意味着恒瑞医药与Dr. Reddy's将共同开发和商业化马来酸吡咯替尼片。在这个战略合作中,Dr. Reddy's将向恒瑞支付首付款和销售里程碑款,以获取马来酸吡咯替尼片在印度地区的开发和销售权利。此举有助于拓宽吡咯替尼的海外市场,为全球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选择。对于恒瑞医药来说,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创新品牌和海外业绩。作为一家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业,恒瑞医药一直秉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医药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目前,公司已有多个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在国内上市,并有更多的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同时,公司也通过与国外合作伙伴的合作,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对外授权。例如,恒瑞医药与美国、韩国的合作伙伴合作,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卡瑞利珠单抗、吡咯替尼等授权给了这些合作伙伴,以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恒瑞医药将创新药TSLP单抗SHR-1905注射液项目有偿许可给美国One Bio公司,该公司向恒瑞支付了2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同时还有来自研发及销售里程碑款的累计可达10.25亿美元。此外,恒瑞医药还于今年2月将创新药EZH2抑制剂SHR2554有偿许可给美国Treeline Biosciences公司,该公司已向恒瑞支付了11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将根据开发和销售里程碑支付最多6.95亿美元。这次与Dr. Reddy's的战略合作是恒瑞医药今年第三次成功的BD合作。此次合作有助于进一步开拓马来酸吡咯替尼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治疗选择,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创新品牌和海外业绩。未来,恒瑞医药将继续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的战略,借助国际领先的合作伙伴,覆盖更多的海外市场,加速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恒瑞医药与印度Dr. Reddy's的合作将进一步促进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的开发和商业化,有望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这也是恒瑞医药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进一步展示了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
765

新型药物有望逆转癌症对免疫疗法的耐受性

近日,德克萨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国际杂志Cancer Cell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称一种名为“Enzyme-mediated depletion of methylthioadenosine”的新型药物可能恢复免疫细胞对癌症的抵御能力,从而逆转免疫疗法的耐受性。该药物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证明,在黑色素瘤、膀胱癌、白血病和结肠癌等多个类型的癌症小鼠模型中,能够减缓肿瘤的生长并延长小鼠的寿命,进一步增强免疫疗法的疗效。这一研究结果有望改变许多癌症患者治疗的游戏规则。研究表明,许多癌症都会剔除名为9p21的DNA片段,这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缺失之一。对于那些缺失9p21的患者而言,其癌症预后通常非常糟糕,并且对免疫疗法的耐受性也比较高。而免疫疗法旨在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症的自然免疫反应,因此对这类患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研究人员发现,9p21的缺失似乎能够帮助癌细胞避免被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检测到并清除。这主要是因为缺失9p21会促使癌细胞排出名为MTA的毒性化合物,而这种化合物会破坏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也会阻碍免疫疗法的有效性。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他们的新药物能够将MTA的水平降到正常范围,并使免疫系统恢复正常。在治疗后,研究人员观察到肿瘤周围有大量的T细胞处于攻击模式,而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有能力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根据研究人员的设想,将这种新药物与免疫疗法相结合,有望增强免疫疗法的效果。9p21的缺失导致癌细胞丧失了一些关键基因,这些基因通常能够产生细胞周期调节子,用于控制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速度。当这些基因丢失后,癌细胞就会失去受控制地生长。此外,这些基因的丢失还会导致一些能够分解毒性物质MTA的酶类的失活。研究者解释说,正是这种基因缺失使癌细胞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即失活免疫系统的能力。研究者Everett Stone指出,当癌症发生这些基因缺失后,它们就变得无法无天,既失去了让细胞生长受控制的“制动器”,又帮助解除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武装。因此,这种缺失会导致癌症变得更具侵袭性和恶性。为了开发候选药物,研究人员从机体中的有益酶类入手,这些酶类能够自然降解MTA。随后,他们将柔性聚合物引入其中,以使酶类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经过改良的版本在小鼠体内表现出更长的停留时间,数天内持续发挥作用。目前,研究人员计划对名为PEG-MTAP的药物进行更多的安全性测试,并寻求进一步的资金支持,以进行人类临床试验的研究。总的来说,由于多项研究揭示了9p21/MTAP基因无表达或低表达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性,研究人员认为MTA的降解疗法可能通过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有效性,为患者带来实质性的治疗效益。
521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