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房网
查疾病 问医生 疾病科普

艾伯维斩获干眼症FIC药物Reproxalap权益,预计本月底获批,市值超4亿美元

发布时间:2023-11-04 16:38:27 636次浏览

近日,AldeyraTherapeutics(简称“Aldeyra”)发布公告,宣布与艾伯维(简称“AbbVie”)签署了一份独家协议。根据协议条款:

艾伯维独家获得了在美国内外开发、制造和商业化reproxalap的许可权。如果艾伯维选择行使这一权利,Aldeyra将获得100万美元的不可退还的期权费用,并且还将获得1亿美元的预付款。

Aldeyra有机会获得总计3亿美元的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其中包括当rexalap成功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干眼症时,将获得1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在美国商业化后,Aldeyra将与艾伯维共享利润和亏损,并且在美国以外的市场,Aldeyra将有资格按照产品净销售额的不同层次获得分层版税。

艾伯维斩获干眼症FIC药物Reproxalap权益,预计本月底获批 (2).jpg

关于Reproxalap

Reproxalap是一种眼部外用制剂,有潜力成为“first-in-class”的在研小分子活性醛化物质(RASP)抑制剂;RASP含量会在眼部或系统性发炎时上升,造成眼睛发炎、泪水分泌降低、眼睛发红以及改变泪水内脂质组成,许多干眼症患者具有较高的RASP含量。

Reproxalap的作用机制已经在多个不同适应症的后期临床试验得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相关活性的证明。目前已在超过2000位患者中进行测试,并展现良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没有观察到临床上显著的安全性问题,轻微、暂时的滴注处刺激是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相关推荐

瑞金医院首创一站式代谢病管理中心,引领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对于医疗机构服务患者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背景下,瑞金医院积极布局打造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不断优化临床专科建设与管理模式,努力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7年前发起的。这个中心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糖尿病诊疗模式,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降低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患病率。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0.1%。然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仅为三成。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传统的诊疗方式效率低下,各地区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急需有效的手段提高基层专科医疗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共同发起并组织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的建设和推广。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核心理念,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服务。中心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的各种检查资源整合在一起,在一个中心实现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注册登记、检验检查、诊疗处方、患者教育、随访管理等全部功能。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繁琐的多次往返,为患者提供了一站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全程服务,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形成了统一标准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通过智慧医疗赋能临床实践,陆续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管理产品。其中包括“代谢一体机”、“瑞宁知糖”及“代谢指数”等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评估系统,以及MMC医护工作站等管理软件。通过这些创新性产品,MMC为各医院和医生提供了有效的疾病筛查、诊疗和综合管理工具。例如,通过创新研发的“代谢一体机”,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包括动脉硬化、眼底照相、神经传导、内脏脂肪及心电图检测等多项检查。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手段,MMC还开发了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和院外实时跟踪系统,实现了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和无缝衔接。经过7年多的努力,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已经在全国1800家医院推广应用。经过管理,患者的糖化达标率提升至44.7%,代谢指标综合达标率也达到17.2%,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中心还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基层、老区和西部地区的人民提供高效的诊疗服务,树立了多个里程碑。而且,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还将在中国港澳等地区落户,为健康“一带一路”战略打下重要基础。通过瑞金医院打造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诊疗模式,为糖尿病防治带来了希望。这个模式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了最优的诊疗服务,还有效降低了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患病率。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在更多地方推广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794

康拓医疗创新颅骨修复假体获批上市,NMPA助力医学突破

今日(11月13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西安康拓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拓医疗”)生产的增材制造聚醚醚酮颅骨缺损修复假体上市,这款产品是一种创新的医疗器械。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水平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与此同时,为了打破国外进口商对原材料的垄断,国内开始将新材料应用于医疗器械产品的制造中。其中,新材料在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便是一个重要的例子。目前,在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的领域中,最早研究出的新材料主要包括可降解的镁金属、用于增材制造的聚醚醚酮、低模量的钛合金、以及高韧性的纯钛。其中,可降解的镁金属和增材制造的聚醚醚酮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而康拓医疗生产的增材制造聚醚醚酮颅骨缺损修复假体就是其中之一。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常用于医疗植入物的原材料,包括界面螺钉、半月板固定板、椎间融合器、颅颌面板和脊柱固定棒等各种产品。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对聚醚醚酮模塑料进行机械加工或将颗粒状的聚醚醚酮注入模具中注塑等方式。根据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显示,康拓医疗生产的增材制造聚醚醚酮颅骨缺损修复假体是根据患者颅骨缺损的影像学数据开发的。这种假体采用了聚醚醚酮医用粉料,并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增材制造加工而成。它能够精确匹配患者的缺损部位,并通过嵌入方式实现颅骨缺损的替代,从而恢复患者原有颅骨的曲率,实现缺损区的三维重建。这款产品适用于外科治疗颅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可以打印出更复杂的颅颌骨形态。同时,该颅骨缺损修复假体的打印纹理不会对头皮产生机械切削作用,也不会产生假体穿出的风险。此外,根据文献报道,聚醚醚酮粉末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因此,国家药监局审评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重复的熔融过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需要研究每次重复使用后原材料粉末的变化,比如理化特性的变化。康拓医疗的产品成功解决了聚醚醚酮粉末在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中的回收问题。在保持相同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835

轩竹生物CDK46抑制剂新适应症申请上市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轩竹生物(Xuanzhu Biotech)近日宣布他们已经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交了一项新药上市申请(NDA)。该申请旨在获得吡罗西尼(Birociclib)的市场批准,该药物是一种CDK4/6(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用于治疗成年乳腺癌患者。吡罗西尼在临床研究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药物主要用于成年乳腺癌患者中,那些经历了二种或以上内分泌治疗以及一种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据轩竹生物的新闻稿透露,吡罗西尼是国内唯一开展单药临床研究验证有效性的CDK4/6抑制剂。该药物是轩竹生物自主研发的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具有良好的对于CDK4和CDK6的酶学抑制活性,并对CDK2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吡罗西尼在单药治疗和联合内分泌治疗中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并且在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根据临床试验数据,吡罗西尼单药治疗的患者中,ORR为30.0%,中位DoR为14.78个月,中位PFS为9.17个月,中位OS为29.01个月。与单药化疗及新型ADC药物治疗相比,吡罗西尼显示出更好的治疗应答率和较长的持续缓解时间、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此外,吡罗西尼作为口服药物相较于静脉化疗药物更为便捷和安全,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而言具有更高的可获得性。这一药物的上市,将为那些需要新治疗选择的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563

北京宫颈癌与乳腺癌早诊治疗率近百,健康保障再升级

近日,北京市举行了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的决赛,竞争异常激烈。在2500多名参赛者中,有80名妇幼健康领域的精英医务人员脱颖而出,他们在同一个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比武”。通过比赛,他们展示了本市妇幼健康工作者追求卓越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记者从活动中得知,本市的妇幼健康服务一直在不断改善,到2022年,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分别为2.97/10万和1.26‰,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妇女保健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妇女常见病的筛查率从29.43%增加到了87.51%,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分别保持在了98%和80%,治疗率接近了100%。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比赛包含六个项目,分别是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儿童眼保健、宫颈癌防治、计划生育危急重症救治和基层妇幼保健。比赛旨在激励全市妇幼健康工作者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而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据了解,本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妇幼健康人才培养工作,并持续为妇幼健康发展提供支持。自十八大以来,培养了近500人的婚前孕前保健人员,4400人的助产新上岗人员,350名的产科学科带头人,4000人次的产科骨干,以及3500人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人员。此外,还持续开展了新生儿稳定营和新生儿复苏团队同质化专项培训,已经培训了万余人次。另外,还培训了1.3万余人次的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喂养、眼保健、心理保健、口腔保健和先天性心脏病一体化防治人员,形成了100支技术过关的新生儿复苏团队。计划生育方面,要进行岗前培训5000人次,培养宫颈细胞学及乳腺超声等9个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1.2万余人次,以及培养基层妇幼保健骨干近500人次。本市的妇幼健康服务一直在持续改善中。到2022年,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分别为2.97/10万和1.26‰,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质的孕产保健服务为生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2012年的97.74%相比,2022年孕产妇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服务率达到了99.43%。优秀的儿童保健服务在儿童成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岁以下儿童和7岁以下儿童的系统服务率分别从89.85%和97.92%提高至96.66%和99.24%。此外,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了98.91%。妇女保健服务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常见妇科疾病的筛查率从29.43%提高至87.51%,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分别保持在98%和80%,治疗率也接近100%。另外,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2023年定为“妇幼健康能力提升年”,专注于提升妇幼健康服务管理和全方位的专业发展,实施三项行动,为首都的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行动,包括建立专业人才库,为生命周期内的妇幼健康服务进行分类培训,包括科室主任、专业骨干和专业人员。其次是专业服务下沉行动,启动“儿童保健服务基层行”,开展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喂养、眼保健、心理保健、口腔保健等服务分类培训。同时拓展“妇女保健能力提升北京行”,开展妇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妇科肿瘤等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进行青少年保健、更年期保健和两癌筛查等系列培训。第三是专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科室例会、教学查房、学术讲座、人员进修等形式,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组织产科、新生儿科、急诊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人才组建专业救治团队,针对危及孕产妇、新生儿生命安全的危急重症,加强多科联动,提高岗位训练水平。
784

熬夜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当代年轻人该如何避免

当前,熬夜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熬夜指的是晚上睡眠时间延迟到正常小时数以后入睡。然而,频繁熬夜对身体有着一系列的危害,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因此,当代年轻人应该认识到熬夜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熬夜对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缺乏睡眠会导致情绪波动,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疲劳和压力的累积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熬夜还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风险。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削弱身体的抵抗力。然而,许多年轻人在面对学业压力、社交活动及娱乐的诱惑时往往无法避免熬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代年轻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避免频繁熬夜。首先,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确保每晚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成年人应该每晚睡眠7-9小时。年轻人应当认识到充足睡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在深夜玩耍或工作。其次,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整生物钟,确保睡眠品质。尽量不要在床上玩手机或看电视,因为这些刺激物可能会干扰入睡。创建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如调暗灯光、保持房间的适宜温度和静音。此外,锻炼身体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减轻焦虑和压力,让你更容易入睡。但是请注意,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兴奋身体影响入睡。最后,确保健康的饮食也是关键。避免摄入含大量咖啡因的饮料和食物,如咖啡、茶和巧克力。同样,避免摄入太多的糖分和重的晚餐,以免消化不良影响睡眠。总之,熬夜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都是预防熬夜的关键。年轻人应当认识到充足睡眠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努力避免频繁熬夜,为自己的身体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546

北大成功开发中国心脏健康饮食,降压效果惊艳,堪比药物

近日,北京大学的武阳丰教授在美国心脏协会的旗舰期刊《Circulatio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ffects of Cuisine-Based Chinese Heart-Healthy Diet in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Among Adults in China:Multicenter,Single-Blind,Randomized,Parallel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 ”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设计了中国心脏健康饮食(简称CHH饮食),并验证了它对降低血压的效果,与降压药物相提并论。具体而言,CHH饮食对于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在食用CHH饮食4周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明显下降。相比普通饮食,CHH饮食可以使血压平均下降5.0/2.8mmHg。而在CHH饮食的基础上,血压下降了15.0/6.7mmHg,比普通饮食更低,降压幅度多出10/3.8mmHg。此外,不同菜系对于血压降低效果的差异并不明显。本研究对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4个城市的265名参与者进行了分析。这些参与者的基线收缩压为130-159mmHg,并随机分成了两组,其中CHH饮食组包含了135名参与者,而对照组则包含了130名参与者。在开始进行研究时,所有参与者均食用了当地常规饮食,以进行为期七天的导入期。之后,参与者接受了为期28天的连续饮食干预。研究人员为参与者推荐了四种对心脏健康有益的中国传统美食,包括鲁菜、淮阳菜、粤菜和川菜。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向研究对象透露所给予的饮食是哪一种,血压测量由与研究人员无关的工作人员执行。研究者详细记录了研究对象每餐的食物摄入量和剩余量,以及其他与研究无关的食物摄入情况。为了达到有效的降压健康目标,CHH饮食相对于普通中国饮食,在钠的摄入方面减半,每天从6g减少到3g。同时也减少了11%的脂肪摄入量,增加了4%的蛋白质和8%的碳水化合物,还增加了钾、钙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CHH饮食和对照饮食的每日平均营养变化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进行为期28天的饮食干预后,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下降了5.0mmHg和2.8mmHg,而CHH饮食干预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则分别平均下降了15.0mmHg和6.7mmHg。在CHH饮食组与普通饮食组相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幅度为10/3.8mmHg,效果与降压药物相当。CHH饮食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影响根据研究人员的估计,遵循中国的心脏健康饮食习惯,可以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减少20%,心力衰竭发生率减少28%,全因死亡率减少13%。另外,不同的菜系对降压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参与者对于味道和口味方面的喜好度几乎达到满分,一致给予好评。拿鲁菜来举例,将CHH饮食与普通饮食的一日菜单进行比较:在成本方面,CHH饮食和常规饮食的平均成本分别为24元/天和21元/天。每降低1mmHg的收缩压所需的成本效益比为每天0.4元,这在大众可支付的范围内。最重要的是,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数量没有差异,并且没有任何与饮食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武阳丰教授指出,CHH饮食不仅适合中国人,还适合喜欢中餐的国际友人。它是一种美味、经济实惠、健康的选择,有望成为继DASH膳食和地中海膳食后的世界第三大健康饮食。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中国心脏健康饮食对降低血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这种饮食与药物具有没有本质区别的效果,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通过健康饮食控制血压的方案和信心。
711

小学生吞下圆珠笔零件,老师3分钟救命接力,撑起危机关键

近日,山东泰安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小学生在上课时不慎将圆珠笔的零件吞入口中,导致呼吸困难。幸运的是,及时出现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采用了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成功解救该学生的生命。这一事故再次提醒人们,掌握急救知识对于应对突发情况至关重要。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针对异物卡喉窒息的急救方法。在成人版本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中,施救者需要站在患者背后,双手环抱住患者的腹部。一只手握拳,拳眼放在患者脐上两指的位置,另一只手抓住拳头。然后,用力向内、向上冲击腹部,直到异物从气管里排出来。对于失去意识的患者,施救者可以跪在患者大腿两侧,用膝盖快速按压腹部,帮助他们排出异物。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赞赏和感慨。有人表示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普及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更多人及时救治突发窒息危机。一位网友陈-医-生分享了2岁以上儿童的急救方法:站在孩子背后,双手放在孩子胸廓和脐上之间的腹部,一手握拳,另一手包住拳头,双臂用力收紧,快速按压孩子胸部,直到气管阻塞解除。急救方法的宣传和普及非常重要。只有更多人掌握了正确的救护技能,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感谢这位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们的及时救援不仅展现了教师的职业精神,也为其他人树立了榜样。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应该反思自身的能力和责任。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要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危机情况的应对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你小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危险经历呢?在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学会正确的施救方法,将成为我们应对危机的利器。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施救,挽救更多的生命!
697

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发现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龙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研究论文,题为“Molecular pathway of mitochondrial preprotein import through the TOM-TIM23 supercomplex”。这项研究揭示了线粒体中介导蛋白质转运的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结构和生化结果,不仅重新定义了线粒体内膜TIM23转运体复合物的核心组成,还发现了新的蛋白质转运酶工作模式。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扮演着能量供应、胞内代谢、体内平衡和细胞凋亡等重要角色。线粒体内部分布着超过1000种蛋白质,细胞质中合成的99%线粒体蛋白质需要通过转运进行运输。线粒体蛋白质的运输对于维持和调控线粒体的活性至关重要,与许多代谢疾病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李龙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探究线粒体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分子机制,此前的工作已经解析了线粒体膜蛋白通过TIM22转运复合物进入内膜的途径。这次研究中,李龙课题组从TOM-TIM23超级复合物入手,采用创新的研究策略,选择将绿色荧光蛋白与线粒体蛋白质融合作为转运底物,成功捕获了TOM-TIM23超级复合物转运蛋白质底物的中间状态。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单颗粒分析该中间态,研究人员发现了TOM复合物和TIM23复合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揭示了蛋白质底物如何从线粒体外膜跨越到内膜的新途径。这项研究不仅高分辨率地解析了TOM复合物的结构,还发现了一条极性氨基酸路径,这条路径介导蛋白质底物通过Tom40的中间孔道。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在蛋白质底物的不同位点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并利用光交联技术探测蛋白质底物周围环境,发现了直接帮助底物跨越两层脂膜的核心亚基。令人意外的是,蛋白质底物的N端片段在内膜中与Tim17和Mgr2两个亚基交联,而不与认为是内膜转运通道的Tim23亚基交联。这一发现揭示了过去对TIM23复合物核心转运通路的认知存在重大偏差。结合AlphaFold2建模、生化交联、酵母遗传学和线粒体蛋白质体外转运等技术,研究人员确定了TIM23复合物的核心成分,由Tim23、Tim17和Mgr2三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三聚体。其中,Tim17和Mgr2形成一个通道状结构,而Tim23与Tim17背靠背结合,不参与通道的形成。在蛋白转运的过程中,蛋白质底物穿过Tim17和Mgr2形成的通道状结构,不直接与Tim23亚基接触。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不仅开发了一套新颖的蛋白转运研究策略,揭示了线粒体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穿越双层脂膜的关键路径,而且纠正了过去40年对于内膜TIM23转运复合物核心组分的错误认知。研究人员发现新的蛋白质转运酶工作模式,即Tim17作为核心转运亚基,以混合模式帮助蛋白质跨膜转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线粒体蛋白质通过TOM-TIM23超级复合物的转运路径示意图总结而言,这项研究的发表不仅对于线粒体蛋白质转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还为我们认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人员的努力为我们揭示了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新路径,并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认知。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更多关于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的细节,为解决与线粒体相关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804

研究发现能驱动胰腺癌扩散的变形虫样细胞或为新型靶向疗法提供新途径

胰腺导管腺癌(PDAC)会导致较高的转移倾向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患者的预后较差。最近,在国际杂志ScienceAdvances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CD73 controls Myosin II driven invasion, metastasis,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amoeboid pancreatic cancer cells”。来自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小鼠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细胞,在胰腺癌扩散过程中起到驱动作用,并且揭示了这些细胞中的弱点,可以利用当前药物进行靶向治疗,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研究发现,许多患有胰腺癌的患者体内存在一种被称为变形虫样细胞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侵袭性、侵入性和快速移动能力,会削弱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此前,这些细胞已在其他癌症类型中发现过,例如黑色素瘤、乳腺癌、肝癌和前列腺癌,并且与较低的存活率有关。但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胰腺癌中发现这些细胞。研究人员指出,胰腺癌中的这些变形虫样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CD73分子,从而促使癌细胞扩散并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当阻断该分子的功能时,研究人员可以减少癌症向肝脏的扩散,并降低支持肿瘤生长的免疫细胞数量。当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抗CD73疗法的短期(3周)和长期治疗时,他们观察到当一项结果能代表直接临床效益,如生存率、减轻疼痛或疾病消失时,这些数据都将达到临床目标。在长期研究中,抗CD73疗法将肝脏中癌变肿瘤的发生率从66.6%降低到36.4%。虽然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的人体试验来证实这些结果,但是本研究表明,阻断CD73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希望治疗人类胰腺癌的方法,尤其考虑到针对CD73的药物已经被研发并正在进行各种癌症类型的临床试验。这些细胞类似变形虫样的细胞,在胰腺癌晚期和早期都存在。这个发现或许有望开发一种新型疗法,可以在疾病早期阻断CD73的表达,减少这类细胞的侵袭性,以及减轻其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尽管这些研究结果仍需在人体中进行验证,但是这个发现非常有前景,因为相关研究强调了一个潜在的治疗方式,可以应用于最具侵袭性、生存率较差的癌症类型。研究人员指出,在英国每年有超过1万人被诊断为胰腺癌,所以找到一种方法来提高极低的存活率(哪怕只是一点点),或许可以挽救许多人的生命。目前,胰腺癌仍然是人类最致命的癌症之一,现有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急需了解该疾病的病因。克莱尔·布罗姆利博士表示,由于这项研究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超过一百万人的生命得以从癌症中挽救。但并不是所有癌症类型都一样,胰腺癌的治疗依然困难。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并没有提高。这类研究对于开发创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胰腺癌是英国第五常见的癌症类型,这一创新性研究的发现或许有助于未来研究人员开发新型药物。然而,在这些研究进展应用于临床之前,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虽然研究人员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所进展,但是该疾病的存活率仍然很低。只有约7%的患者在诊断后能够存活5年。目前,大多数患者不能从外科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疗法中获益。与其他癌症一样,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存活率至关重要。然而,大约一半的胰腺癌患者在疾病扩散后才能被诊断出来,这可能是存活率低的其中一个原因。科学家们计划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其他癌症领域,以观察是否可以发现变形虫样细胞与CD73之间的相同关联。他们的重点将放在乳腺癌上,这是英国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有望利用针对变形虫样PDAC细胞的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治疗人类胰腺癌的策略。
502

最新问答